来自新浪博客在应用中打开

六一儿童节家长最应该给孩子什么礼物

阚兆成2016-05-30 16:06
把本应属于孩子们的权利还给他们
每逢六一儿童节,为了让孩子高兴,很多父母总是绞尽脑汁地琢磨送给孩子一件什么礼物。如果是孩子的愿望,完全是可以的。
但是,我认为,当下的孩子,这些东西都不是很稀罕了,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应该是把本应属于孩子们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目前许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合理搭配,心灵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五大营养的均衡合理搭配,只有五大营养均衡,孩子的心灵才能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既然是基本“营养”,哪一项都不可或缺,否则就会“营养不良”,出现种种症状。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健康,就应该给孩子肯定,让孩子充满自信;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尽情施展自己的个性;给孩子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给孩子宽容,让孩子学会原谅,学会合作;让孩子拥有梦想、拥有希望。
为了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家长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行为,遵循孩子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放眼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快乐的体验中生存和发展,也许就是今天之父母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把儿童的主体地位还给孩子
  在学校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家庭孩子是主体,家长是主导。在学校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家庭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把这个题目献给过节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对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定位,怎么看这个孩子,把孩子当成什么?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能动的、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的主体。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转变对孩子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区分接纳与赞赏的不同。对孩子的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他。如果你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与孩子对话的基础。在这方面,很多家长,包括家庭教育理论都强调沟通,但沟通只是解决了家教方式的问题,沟通的前提、基础仍然是理解和接纳。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在中小学阶段,智力不是影响成绩的基本条件,影响成绩的是动力和习惯。家长应该知道,说教、训斥未必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家长要善于通过鼓励,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在习惯方面,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是专注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很重要。此外,培养孩子的智能结构、心智能力更为重要。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家长从“导演型”向“观众型”转变,既要做“导演”,更重要的是当好“观众”。“导演型”家长认为:孩子没有民事能力,出于对孩子的责任,家长有义务指导孩子认识安全的行为;孩子的人生是一张单程票,家长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导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孩子的潜能是可以被无限激发的,家长要科学地规划和把控孩子的人生,促进孩子的成长。“观众型”的家长则更注重教育的艺术,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天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和心理需要,在观察、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教育场中去体验人生路上沿途的风景,在自我尝试、建构、思考和总结中自己领悟人生。父母有责任给予孩子保护、爱以及适时的引导;在孩子的成长中,既需要家长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孩子,但也需要让孩子在挫折和经历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每一出戏都需要导演和观众并存,因此家长也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
尊重孩子,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而且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作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年幼,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应当给予保护。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们予以特别重视。
把隐形虐待从孩子身旁赶走
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作出的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怎么可能发生虐待呢?
  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都是明显的躯体虐待行为。而躯体虐待只是常见的虐待形式之一,更隐性的情感虐待、性虐待与儿童忽视,都会对儿童的产生不良的影响。
  得不到爸爸妈妈陪伴、拥抱与抚慰,写错一个字罚写多少篇都是一种“情感虐待”。“儿童忽视”比如教育忽视、医疗忽视、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等,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虐待类型。
  儿童虐待的直接后果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心理问题可以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与价值取向,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问题。孩子犯错受到虐待时,为了防止再犯错,孩子变得小心谨慎,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确定,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从而形成强迫症状。
  产生儿童虐待的因素基本上有三个方面,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中,一些儿童属于养育困难型。易怒,苦恼无常,导致父母的厌烦情绪或者遭受打骂和忽略。受虐儿童会导致智力和躯体发育迟缓。伴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更容易遭到家长的虐待。
  家庭因素中,父母教育程度低,有童年受虐史、单亲或重组家庭、父亲酗酒等,都是儿童受虐的危险因素。儿童出生时父母小于20岁,由于父母缺乏经验,被认为是虐待的危险因素。
  社会因素中,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对儿童躯体虐待的影响非常重要。偏僻的农村丢弃女婴、虐待女婴的现象,对男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等,都成为儿童受虐的危险前提。
  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儿童期的受虐经历,对儿童青少年期与成年期的情感、行为都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造成成年期焦虑、抑郁、易怒、精神异常、自尊心卑下等心理健康问题。还容易造成酗酒、吸毒、过早性行为、卖淫、反社会、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
  中国父母虐待孩子的10种方式
限制孩子的人身和言行自由。有太多的父母有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可以任意支配。显然,这是天大的误区,其实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独立的个体,只属于他自己,父母有义务教育培养,但没有权力任意支配他的人身和言行自由。当然,作为家长,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但教育和引导并不等同于限制和任意的支配,这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因而不利于孩子真正的成人。
过于苛求孩子动不动就批评。很多的父母认为严格要求孩子是为了他好,但要求并不意味着苛求,不能要求他去做超出他天性和能力范围的事,而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鼓励表扬的。有的父母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动不动就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在这样的批评和冷嘲热讽中成长的孩子,其性格容易扭曲,也容易仇视比他强的人,也容易变得自卑缺乏自信。
控制和扼杀孩子的个人主见。不知为什么,很多中国的父母总倾向于去控制孩子的思想,不充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也许与中国的封建传统有关,那就是思想控制,生怕失去了自已的统治地位和权威形象。一个人在年幼时是最能放开来想问题不受任何约束的黄金时期,一个人是否爱思考,是否有主见,跟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是有密切相关的。很多的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帮他想好做好,不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不让孩子参与发表意见,长此以往,表面上孩子是很听话的乖乖崽,但其实没什么思想和主见,很空很虚。
把自已的意愿强加于给孩子。除了控制和扼杀孩子的思想主见,很多的父母更进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只要父母愿意,孩子就必须遵照执行。如此一来,孩子不只是失去了自己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不得不接受来自父母强加的思想和意见,对孩子的思想发展和成熟极其不利,孩子和自信心受影响,同时依附心也会变得特别强。
把孩子当作实现理想的工具。有的父母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理想和抱负,或者自己的现状不如同事朋友,于是指望孩子能够帮自己争一口气,能超过朋友同事的孩子,或者期望孩子去实现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于是其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朝着那个方向走。表面上打着为了孩子前途的旗号,其实是变相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是一种自私。
对孩子进行语言威胁和施压。有的父母喜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语气对孩子进行警告甚至是威胁,把孩子本该有的很多东西当作是一种与孩子交换的条件,比如考不好就不要去玩,也给不给孩子想要的一些必需品,比如玩具,其实是一种变相施压,孩子在这种施压之下往往会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而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施压之下,孩子变得容易焦虑烦躁易怒。
剥夺孩子的游戏玩乐的天性。玩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玩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会读书,不会玩的孩子即使能成材,也不能成人,而成人比所谓的成材要重要的多。很多的父母认为孩子爱玩是不务正业,认为是浪费时间,即便是节假日,也不让孩子玩,只会读书不会玩,这样的孩子有什么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本不能很好地融进社会,不能很好和他人进行合作,全是父母一手造成。
吵架时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夫妻吵架当然在所难免,但家长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最好能顾及到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吵架时不能只顾着发泄怒气,全然忘了有个活生生的孩子在旁边,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家庭软暴力,非常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成长。
严于律孩子却宽于对待自已。教育孩子一个重要原则是以身作则,也就是父母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可惜的是,很多的家长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是只知严于律孩子,对自己则放得宽松。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要做到,这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过度溺爱孩子是最大的虐待。这最后一种,也是最普遍最可怕一种,那就是过度溺爱孩子,其危害不只是表现在溺爱本身,更重要的大部分父母都反而觉得很自豪而不知自害,因而更会觉得理所当然,这恰恰是最要命之处。过度溺爱孩子,剥夺了孩子自主自立的机会,剥夺了一切自己处理问题的可能的机会,使孩子难于真正成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隐形“虐待”。

热门文章

阚兆成

来新浪博客关注我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