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革命……
——读《中国教育绝不输给美国》的思考
“这里”指的是我们与学生天天在一起探索与实践的课堂。课堂教学领域的革命,在如今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无论是从教育体制改革、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以及地位的不断提高来看,还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儿童青年接受教育程度与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看,都已经成了必须直面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教育绝不输给美国》一书中,一个章节使用了“课堂里爆发的革命”为标题,主要简述了我国课堂教学领域四种形态的演变:第一种形态,以学科的逻辑框架体系构架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就是“讲堂”;教学形态是同向思维,即老师把概念、定理、法则等一一教给学生,学生经过反复操练,获得了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学生学习的形态是接受式学习。仔细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基本上我的老师是这么教的,我也是接受式学习的。这也许可以看作为什么我们有许多教师仍旧沿用这种教学形态的主要原因。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以前的环境与条件下是适用的),因为这是教师最容易把握操作程序,只要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参事先写好教案,在课堂里就可以规范地达成目标。
第二种形态,“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这是1964年由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这种教学形态是与当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完全相符的。50年前,段校长就提出变“讲堂”为“学堂”,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八字”方针里特别强调“议”,这也是“茶馆式”教学的课堂核心。“教学的对话”包括学生间、师生间、学生与自己,“议”的内容、深度这是课堂的精髓所在。其实,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绝大部分教师都听说过其教学模式,但是它还散发着火炬般的光芒。如果大家再细读当年段校长大刀阔斧对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的改革,思考一定更多,那种魄力和眼光曾让育才中学被称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按作者王厥轩的观点说,东北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都没有超越50年前的段力佩课堂教学改革。
第三种形态,“后‘茶馆式’教学”。这个思想由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他继承了段力佩的两个观点:以学生学习为架构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以及“议”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精髓。同时,因时代发展也有三个方面的改进:1.教学方式更加完整。除了在“书本中”学,今天还可以在“做中学”即学生的自我研究、探索能力培养。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不再硬性规定“读”、“议”、“练”、“讲”的用时规范,根据课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灵活运用。3.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即以课堂的“三维目标”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张老师特别指出,“后‘茶馆式’教学”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带来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以往教师根据学科重点难点构架的课堂教学如今出现了问题。教师以为的教学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不认为是难点的,恰恰被学生认为是难点。这就是教师教学行为中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模糊,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意识,尤其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以往,讲课清晰、完整、正确、生动的课堂标准被颠覆,就是国外教育专家对我们的好课纳闷的原因,既然学生都懂,回答得如此完美,那么为何还要安排这个内容?专家研究发现,学生在听了老师讲的概念、定律、原理和法则之后,在自己的头脑里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这种固定思维往往与教师讲的完全不一样,无论怎样复习、训练,最后总把正确的还给老师,把错误的自己留下。这可能也就是我们遇到的情形,“我都讲了多少遍,你怎么还记不住?!”因此,他说教师应该追求的是把学生头脑里的“相异构想”挖出来。所以,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讲,当然这其中还取决于教师要会引导。看到这一教学行态,差不多就是我心目中的最新课堂形态了,但是不要忘了它还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在静安区许多学校推行,许多省市也在推广。
不过,我们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从第一种(“废科举,兴学校”以来)课堂教学形态到第三种也只用了一百多年时间,说明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时间不长但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很突出注重“学生的学”,这不可谓不先进的教学理念,正如本书作者所言: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拿出最好的学校到国际上比,也可称得上是最好的学校。2010年12月,上海中学生的PISA测试成绩显示,在数学、阅读、科学3大领域均居世界第一。曾担任美国教育部部长的切斯特·费恩对此很有危机意识地提出:如果中国2009年能在上海做到,2019年就能在10个城市做到,2020年就能在20个城市做到。美国人打了个比方说,1958年前苏联成功发射地球卫星时,美国受到刺激;上世纪80年代,日本索尼随身听风靡世界时,美国受到刺激;上海PISA测试成绩公布时,美国又一次受到刺激。
虽然我们国人自己还很怀疑我国的教育,甚至教育界也有许多人不认可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如我自己第一眼看到书名时觉得这是不太可信的吧!可是认真读来发现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的角度、方式存在不小的局限。哪有这么大一个国家,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还能取得如今这样的成绩。做比较是对的,但是要有合理的参照物。1个浙江省等于5个希腊,1个江苏省等于7个希腊、10个比利时。苏州是800万人口,瑞士是700万人口。如果不考虑我国的地域差异、条件限制等因素,一味说我们不如欧美的教育水平,无论如何都不是善意有效的表达言论。即使我们自己每天都还在经历着许多“憎恨”:恨新闻媒体总拿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说事,恨我心不由主地要讲许多与高考应试相“适应”的话语,恨我们的课堂里还有许多活泼泼的生命逐渐眼神呆滞、体力不支……但我知道我们还是需要做点什么的,起点就在自己的课堂里。
第四种形态,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以结构构架课堂教学。它是由叶澜教授提出的,从“生命观”的角度提出了课堂教学未来发展的形态。它为我们指明了接下来努力实践的方向。叶澜教授以“四还”把未来的课堂描述成如此美好的生命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这是叶澜教授珍爱生命的诗意表达,将教育视为创造人生的事业。对于这种课堂教学形态,叶澜认为应当用“结构”来架构。因为,“结构”是可以迁移的。它包括这样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结构。任何学科,任何单元章节,每篇课文,每个历史事件,每个概念、定律、法则、原理,都有其结构。掌握了结构,就懂得了通性、通法、通则,就懂得了做学问之道。比如学语文,最本质的是积累。文言文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名家名篇积累多少;拿到一篇文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谋篇、布局,字词句的结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是不是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倘若做到这些,学语文就学通了。同时,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也应当发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过程结构是:教师先检查旧知识——然后是教师讲授,好学生示范回答(占用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师布置作业(用二三分钟)——课后复习,但不是用所学到的方法自学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新的学习过程则是:学生自学在先(小学低年级在课内,四年级之后应当在课外自学)——课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校正、归纳学生自学的情况——练习与复习。这种新的过程结构,突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为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
2.增加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叶澜认为,学生的主动活动表现在: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对他人的意见作出评价、纠正;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业。要做到这点,恐怕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必须改变我们把课堂时间用在自己的讲述上,或者是与好学生的一问一答上,而让大多数学生则处于听众的状态中。
3.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构。叶澜认为,以往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部分是讲述。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的重心放在传递知识上,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课堂变成讲堂。因而,提出了“教是为了学生学”,她提倡的教师行为结构:教师先提出学习要求或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逐步形成正确的回答;课堂上增加学生独立学习和自评的活动。这样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诱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总结、评定者,在班级里形成了师生双方积极的双向交流、讨论。
4.改造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如今课堂讨论形式多样,有同桌讨论、邻座前后四人讨论等,叶澜认为归根结底讨论要回到两大问题上来: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交流讨论的质量。并且对每一种形式都有详尽说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结构,都比传统课堂要丰富与复杂得多,教师想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讲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然,如果我们不愿意改变或者仍旧习惯走老路,短时期内恐怕还应付得了,但是随着90后学生自主意识极大觉醒,家庭教育重视程度愈来愈高,父母亲对优质教育的希冀越来越大时,我们的教学行为肯定要服从环境的变化。叶澜倡导的这种课堂教学未来发展形态,其实已经在闵行区试验了10年,取得丰硕成果。这样看来,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我们的课堂不能无动于衷,课堂改革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教师的意识与素养。世界教育史上有个清晰的分水岭,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教育质量,是历史上教育质量最高的时期,原因就是,大量的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大学者、大权威因找不到工作,只能到中小学当教师,教师的质量决定一切。
回到标题,我们可以在省略处自由填写:
这里的革命静悄悄,因为我无视其他生命个体;
这里的革命刚起步,因为自我转变需要与习惯思维作斗争;
这里的革命正火热,因为这里将留下我们与学生共同的生命体验。
最后,我以叶澜的一句话作结:我们找到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教师从业者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统一的基点,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中获得“外在”与“内在”相统一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那就是两个赫然的大字——创造!它预示了教师职业未来的重要品质。
【附】: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段力佩
育才中学:“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
上世纪60年代初,在校长段力佩的推动下,育才中学以数学组、语文组为学科试点,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16字经验,全国掀起了学习育才教改经验的热潮。
上世纪80年代,育才中学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要变“授”为“学”,具体来说,就是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这个基本形式。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其次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必要的联系,基本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读、议、练、讲”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
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教科书,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各科教学大纲都强调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进。实际上,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除了语文学科应该把责任担负起来之外,其他各科教学也应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如何引导学生,使他们读得有劲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教材加以组织和处理。基本的做法是,对于新课内容要求学生上课时阅读,阅读前根据学科内容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要求去读,阅读时教师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不硬性规定学生在课前预习新课,若各科都规定预习新课,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议,是指在课堂的学习间的议论,是这个教学方法的关键。学生通过阅读,每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可能不同,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给他们议论的机会,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同时也改变过去课堂上那种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不是教材要求的或者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还不能解决的,应及时作出交代,待课后作个别指导,避免浪费时间的空议。
练,在教法上称之为应用。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而浅到多而深。在读、议基础上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但还有一个熟练和进一步再消化和再巩固的问题,这就要练。通过练中发现的问题回过头可以再读、再议,务必达到熟练和深化。做习题、口头回答、书面练习、开卷小结和实验等都包括在“练”之中,并严格要求学生按期、按量、按质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主张在课外布置大量作业,反对用频繁的书面测验和考分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具体做法是,对考试制度实行改革,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试,代之“寓测验于练习之中”“开卷总结”“学生相互批改作业”以及经常性的、有计划的教师与学生面谈和笔谈,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开学初、期中、期末还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评论读过的教材,对教材提意见,这样学生就必须对读过的教材进行回忆、整理、总结。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自我复习,效果很好。另外还应把理、化、生的实验课作为“练”的重要一环,千方百计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寻求解答。数学课的练,极大程度地穿插在读、议之中;语文课的练,偏重在写杂记,写少数命题作文,写书评等;外语的练,侧重在读、听、讲。
讲,在课堂教学里是贯穿始终的。读时更有讲,练时少不了讲。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读、议、练中产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地讲。教师能做到这样,实际上是提高课堂利用率的最好办法,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好主导作用,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我们学校里,教师对某些习题,往往只准备两三种解法,而通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学生的解法就多出好多种。有一次,对一道算题,议论出十种解法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从纵的方面,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从横的方面,也可将各科知识结合起来,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挖潜,效果是十分好的。
摘自 段力佩《解放思想,注重试验,努力探索教育规律》,《上海教育》1980.9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f5d223d01016niw.html?v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