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防控新冠疫情,古代人防疫的五种办法,有那些到现在还有效?

2020-02-27 14:11阅读: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疾病时常侵害人们健康,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古代人也有很多办法,下面这五种,流传到现在还起着作用。
第一种办法:预防。
在疫病的高发时节,古代人很重视预防。举个例子,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万物复苏,而万物也包括各种病毒和细菌。在惊蛰时期,各种病毒细菌活跃异常,为了消灭害虫病菌,防止疫病传染,古代人在惊蛰当日,会拿着艾草等物把家里的角落都熏一熏,驱赶有害昆虫,去除传染病源。包括端午节,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俗,也是为了预防疫病。
第二种办法:消毒。
除了艾叶熏,古代人使用石灰进行物理消毒。在古籍《千金月令》中记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门槛上撒石灰,也是为了消灭害虫。 
对于石灰的使用,最早记载于《周礼》,除了建筑战争炼丹印染使用石灰外,也会用于房屋涂抹,驱虫消毒,墓葬。端午节有些地方的习俗有将混合有雄黄酒的石灰水洒于房屋角落,这些都是对瘟疫有一定抑制的措施。
第三种办法:通知。
家里有了病人,需要通知周围的人,在家门口挂红布。这一习俗流传了几千年,到解放初,在很多地区还实行呢。前几天,看老电影《花好月圆》就有这样的镜头,电影中的人物马有翼病了,家里人就在门口挂了一个红布条,外人见了,就不能上门了。 过去,民间邻里之间时常串门,如果家中有病人,来串门的人看到红布条,就会知道了,不再进来。用现代科学解释,它的优点很多,第一,防止打扰病人休息,此外,这也是现代医学的隔离,防止了交叉传染,如果病人是传染病,防止了传播,又如病人是产后,产妇身体虚弱,防止外来人员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产妇和婴儿,一举数得。
第四种办法:隔离患者。
人们一旦染上了容易传人的疾病怎办?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瘟疫病具有传染性,早就懂得需要隔离。
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就记载,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便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在汉代,朝廷就要求做好隔离工作,预防人传。《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又如,《晋书•王彪之传》亦记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
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说明晋代对传染性疾病的隔离要求更加严厉,只要有病人接触者,都要采取隔离措施。
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上温疫之人。隋朝与萧齐类似,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到了清代,宫廷中还设“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者,规定在隔离九日后亲人才可探视。
第五种办法:高温杀菌。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害怕高温,只要温度上升,病毒就无法存活。古人消毒,也知道利用高温,针对我们常穿的衣物,采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在清代的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就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从上面这些办法中,我们知道,古人非常重视对于疫病的防范,采用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从实践看,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预防疫毒的方法还可以借鉴呢。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