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分离,带给孩子的创伤有多深?

2020-09-07 09:53阅读:
分离,带给孩子的创伤有多深?


西西上学第二天:
下午不到四点准备去接西西的时候,穆穆告诉我,她准备尝尝自己在家的滋味。
这当然好啊,我给她打开iPad,告诉她先上一个小课,再看一集动画片,她欣然接受。
二十多分钟之后,我接好西西回来敲门,穆穆愉快地来给我们开门,欢迎姐姐回家。
晚上散步时,我问西西敢不敢一个人在家,她说不敢。
西西问我:“妹妹是怎么做到自己一个人在家的?”
“因为妹妹知道妈妈去接你了,一会儿就会回家。”我这样回答她。
“妹妹真勇敢。”
“你也很勇敢啊,你一个人去上学,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
“可是学校里还有好多同学和老师,不是我一个人。”
我告诉她,如果有需要她自己一个人在家的话,她也能做到的。
西西说,她觉得还是不敢自己在家,因为她会害怕的。
我就跟她解释,其实一个人在家没什么可怕的,因为家是自己最熟悉的环境,而且外面的人不能进来,所以家是最安全的地方。

西西表示听懂了,却追问我:“为什么妹妹不会害怕,但我却觉得害怕?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每个人先天是不同的。虽然嘴上轻描淡写地这么说,但我的内心却有点沉重,因为事实远不这么简单。

一个月前: 中午在外面吃饭,点好餐之后,我告诉两个姑娘,妈妈到隔壁买蔬菜土豆饼,很快就回来。大约十多分钟的工夫我回来了,远远就看到西西趴在座位上默默地哭,眼泪都滴到地上了。
看到我回来,西西才慢慢坐起来,抹了抹还带着泪的眼睛;
而穆穆,看到我回来,笑得特别灿烂,开心地说:“妈妈,我已经快吃完一块面包了。”
我问西西:“你为什么哭了?”
西西说:“你怎么这么长时间才回来,我觉得害怕。”
我继续问:“你害怕什么?”
西西说:“害怕你不回来了。”
我又问穆穆:“姐姐哭了,你看到了吗?”
穆穆:“看到了。”
我又问穆穆:“那你有没有安慰一下姐姐?告诉她,妈妈很快就会回来了,不用哭,可以先吃东西。”
穆穆说:“我是在你回来的时候,才看到姐姐哭了。”
我继续问她:“那你怎么没有哭呢?”
穆穆一字一顿地说:“因为你说了过一会儿就会回来的。”


半年以前: 从今年二月开始,两个姑娘就与爸爸妈妈分房睡了,其实起初是穆穆要求的,虽然后来她有几次想回到爸爸妈妈房间,但除了爸爸出差,一直到现在都是姐妹俩一起睡。
最先是西西睡上铺,穆穆睡下铺,我在下铺陪到她们入睡再离开。
有一次,我清楚地记着,是穆穆四周岁生日那天,她非得要自己睡下铺,让我到上铺陪姐姐,我还担心她会因为害怕再把我叫下来,没想到故事还没听完,她就在下铺独自呼呼地睡着了。
后来,穆穆还经常要求自己睡下铺,但上铺哪怕临时睡两个人也太挤,她要求自己睡上铺,我又担心她会摔下来,就还没有满足她。
再后来,天气热了,两个就都睡到下铺,这样的安排她们很开心,因为对穆穆来说,有人给她读书了;而对西西来说,有人陪伴她睡觉了。
没错,姐妹俩睡一个房间,但其实,妹妹是陪姐姐的。


一年以前: 两个姑娘跟我一起回姥姥家,抽了个晚上几个高中同学吃饭聚聚,我跟她们说好的,我吃完饭就回来,让她们到点先跟姥姥睡觉。
大约八点半平时洗漱的时候,妈妈发来消息,问我结束没有,我就告诉她们先睡,一会就回来。
到九点左右的时候,又来语音了,妈妈告诉我,本来穆穆已经要睡着了,但西西偏不肯睡,非得等着我回来,还把穆穆给弄醒了。
差不多九点半,我回到家的时候,西西在抹眼泪,穆穆跟姥姥玩得挺开心。
西西问我:“你怎么这么长时间才回来?”
其实总共才不过两个多小时而已。
应该是在去年,小区里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过,她感觉穆穆的安全感比西西强。
好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对“安全感”这个东西开始有所留心,然后有意识地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两个孩子。前面提到的这几个情景,有近期的,也有之前的,当然还有别的更早一些的例子,不需要再一一列举,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姐妹俩的安全感有极大的差异。
同是我一手带大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她们的安全感却如此大相径庭?


在通常看来,像西西这样的种种反应,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算是很正常的,很多孩子都会有相似的举动。
西西性格偏内向,沉静内敛,有时候还会表现出超乎她年纪的隐忍。从表面上看,西西独立性还是很强的,但心理上却对妈妈很依恋。
但穆穆的表现就有些出乎人的预料,她特别乐观开朗(偶尔有点小霸道),没什么负面的思想,想哭就放声哭,想笑就开怀笑,有着超强的安全感。
以前我一直认为,西西很像我小时候,所以性格方面的特质是遗传了我,先生也是个内向型的人,如果说西西遗传爸爸,也说得过去。总之,西西的性格很像爸爸妈妈。
直到穆穆开始慢慢形成她独有的性格特质,既不像妈妈,更不像爸爸,而且和姐姐迥然不同,我才不得不怀疑,性格这个东西,可能真的不是遗传的。而安全感,更不是天生的。
今年四月,我听了老师关于孩子成长过程基本规律的分享,有了深深的触动,不得不承认,在育儿方面,我还有太多没有学到、没有做到的,导致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而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西西安全感的缺失。
根据现代西方对人的研究,把人在成年之前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 0-6岁 第一阶段
  • 6-12岁 第二阶段
  • 12-18岁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里面,也就是七岁之前,又可以细分为:
  • 0-3岁:情感抚养的阶段
  • 3-6岁:性格培养的阶段
关于每一个阶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成长规律,父母应该怎样养育孩子,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分享。在此,我只是想强调,在0-3岁这个情感抚养阶段,特别是在1岁以前的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这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12岁之前,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全部,在3岁之前主要是情感的培养,而人的内心世界、性格的成长,就是从情感的成长开始发展的。在1岁之内,孩子没有自主能力,完全靠大人来帮他,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哭,这个时候他的心理活动完全靠本能。孩子越小,他越依赖他信任的人,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越恐惧。
因为孩子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他原本是妈妈的一部分,所以他天生是对妈妈熟悉的,哪怕眼睛看不到,也能闻到妈妈的气息,这就是为什么妈妈应该是孩子铁定的抚养人,其他人只能是协助,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妈妈在身边,他总是有安全感,他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不懂,有些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孩子出生到一定年龄,比如三岁之后,一岁之后,甚至四、五个月产假结束之后,妈妈要工作,就换人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几乎没有人从孩子的感受去了解,不知道这会带给孩子多大的创伤。
因为孩子特别需要安全感,越小越依恋自己信任的人,这是一种情感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大人现在都忘了。很多人都是从大人的角度去想孩子,总认为交给老人带他们会更爱孩子,或者交给我们信任的人,或者交给月嫂保姆,甚至比妈妈还有经验,这能有什么问题呢?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是靠本能、靠感觉,不是靠理智、道理,他没有成年人的认知。
所以,在孩子7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更换抚养人,哪怕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看起来什么问题都没有,但是对孩子的心理创伤是很严重的,因为他好不容易跟妈妈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情感依恋,中途换人,硬生生地被掐断了。甚至包括妈妈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来,大半天不在家,换一个人照顾,对孩子的影响都特别大。
有篇文章里引用了这么一段话,看得我触目惊心。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说:
“如果在3岁前,妈妈和孩子分离超过两周,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转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
这是说的三岁之前,如果是在一岁之前,发生这样分离超过两周的事,那孩子受到的创伤自然是更深。像我这样一个一心带孩子的全职妈妈,却偏偏让孩子遭遇到这种与妈妈痛彻心扉的分离。
以下文字,记录于2015年3月:
半年前,只知道精心照顾宝宝的西妈没能照顾好自己,病了一场。
住院那天,西西7个月零12天,走到小区门口,还能听到从五楼传出的西西的哭声。
在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她从只吃母乳的小孩,变成了一口奶也没得吃,不但没有奶,连爸爸妈妈也没有了,只有妈妈住院当天从远方赶来的姥姥独自陪着西西。满月后,西西没有再见过姥姥,所以对她来说,就像只有一个陌生人在身边。她不吃、不喝,只是一直哭,哭累了睡着,睡到凌晨四点多,爬起来,迷茫地找妈妈。
熬到天亮,西爸从医院回来,西西有了一点安慰,看到爸爸上班要走,西西又开始哭,伸着小手想要爸爸抱,可是爸爸依然要去上班,因为他认为有姥姥看着西西就够了。我没有看到那样的情景,但是可以想象,姥姥已经三十年没有带小孩,七个多月的孩子,离开了妈妈,没有了母乳,她怎样吃、怎样睡?
西西不肯吃饭,总是哭,爸爸下班后,带她到医院看妈妈,才七个多月的宝宝啊,断奶后免疫力下降,西西在医院感染了病毒,高烧39.5度,带回家吃退烧药、物理降温,降下来又升上去,降下来又升上去,姥姥真的万分着急,想让西爸在家帮助照顾西西,可是西爸依然要去上班,他认为遵医嘱发烧超过38度时就吃退烧药就可以了……西妈实在担心,从医院赶回来忍着病痛照顾孩子,至少西西肯吃东西了,也能睡觉了,看到妈妈也不哭了,还会给妈妈擦眼泪……经过两天的折腾,西西终于退烧了,这一个槛过去了。
因为病情进展,西妈再一次住进了医院,要做手术,也需要人照顾,姥姥去了医院,晚上睡在病房的陪床椅子上。西爸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请了假,照顾西西。一周后,西妈仍然无法出院,西爸要去上班,这时西西是彻底没有人管了。
有上海的师兄(西西后来的大妈妈、大爸爸)答应帮助白天照顾西西,他们早上到家里接她,晚上再送回来由爸爸照顾,如此大约两周左右。之前的西西,每天晚上在妈妈的怀抱里睡觉,没有妈妈的那些日子里,她一定是在爸爸的肩头上哭累了才睡着的,西爸是不会哄孩子的,他只会说“别哭了,快睡觉吧”这几个字……七个多月的宝宝,就这样每天来来回回两个家,加上骤然断奶,又高烧几天,身体也吃不消,开始严重腹泄,持续了大约有十几天才彻底好起来,又一个槛过去。
西妈病情好转之后,可以从医院请假回家,继续自己照顾孩子。
经过这一场疾病与分离的考验,这一母一女无论在心灵还是在身体上都要慢慢的恢复。
看着几乎所有的小衣服和小围嘴上都有药水的印子,西妈无比的心疼;
看着本来已经爬得很好、也可以扶物站立的西西,经过病痛的折磨只愿意坐着玩,西妈真的很难受;
看着本来欢欢喜喜笑不停的西西,变得很安静,西妈在担心;
看着西西从胖娃娃变得那么消瘦,西妈一次一次止不住的掉眼泪;
以后再看西西那张凌晨四点的照片,西妈都忍不住会哭,这深深刻在西妈心里的一个槛至今过不去。
西西二岁四个月的时候,我去医院生穆穆,应该是住院有五天左右,奶奶和姥姥轮流在家照顾她,因为那是西西第一次和奶奶见面并在一起生活,姥姥也不是常在身边带她的人,所以当时肯定也是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恐惧。
西西二岁九个月的时候,穆穆五个月,国庆节七天,帮忙的保姆放假,先生回老家,只有我自己带这么小两个孩子,我就让先生走的时候把西西送去了大妈妈家,当时我认为他们照顾西西特别好,甚至超过我,所以一点也没有担心。现在才知道,那个七天的分离,是又一次对西西的伤害。
生完穆穆之后有几个月的时间,为了不让两个孩子互相影响,也为了让我晚上更好地休息,我和先生分两个房间睡,各自带一个孩子,因为要喂母乳,所以我带穆穆,先生带西西。我不记得西西曾经因为这样的安排而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但我清楚地记得,先生多次因为西西迟迟不能入睡而责备她。那几个月,虽然西西在家里,妈妈在隔壁,但对她何尝不是一种分离。
如此,西西出生到现在的六年多里,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是被迫与妈妈彻底分开的,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她睡觉的时候妈妈不在身边。

而穆穆,她出生至今四年四个月,不曾与妈妈分开过一天。
上个礼拜,无意中翻看了一本西方的育儿全书,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书里解释了为什么分离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难以逆转。有这么几段书文字发人深省:
对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头一年更重要了。
婴儿成长的起点在精神方面,而不是身体方面。
许多儿童会无缘由地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情况能够在早期的生活中找到原因
儿童的性格缺陷不是来自先天因素,而是后天形成的,是来自父母的一些错误做法
婴儿不仅像成人那样具有学习能力,还能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类型,这与成人的心理类型大相径庭。由于这个原因,婴儿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与成人不一样。对我们成人来说,环境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对象,需要加以观察和思考;儿童则不然,他们不知道什么外在环境,他们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而且吸收所有事物,使之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人能够认识外在世界,却很少感受到它与自己的联系,对之无动于衷;婴儿就不同了,他们凭借对环境的感触来完成自我塑造,把对事物的感知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婴儿对环境的记忆是无意识的,而且具备一种吸收能力。
婴儿通过吸收从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因此永远存在他们的头脑之中,即使有些在后来的生活中不再使用,但还是留存在潜意识里。婴儿期形成的东西是无法完全剔除的,将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
虽然大多数孩子都能够顺利度过无助的婴儿期,但这个时期的影响会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后果。那些认为婴儿不仅仅在行动上是被动的,其心智也空洞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了。还有人这样想,孩子在婴儿期过后,之所以会神奇般地成长,完全是因为大人的精心照料和认真养育,这样的想法同样也是错误的。 (以上摘录自《蒙台梭利育儿全书》[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经过最近半年的学习与反思,我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在育儿方面确实所知甚少,如果在当妈妈之前,就掌握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也许就能少犯些错误,尽量避免有意无意对孩子的伤害。
我和西西很不幸,但又是幸运的,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个坚强的妈妈,西西更是个坚强的孩子,我们遭受了很多的苦难,但又遇到了很多的善缘。虽然有着那些不得已的分离,好在三岁以后我一直都把西西带在身边,也算是无形中在弥补以前给她造成的创伤,她所受到的影响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如今,西西一个人去上学,她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和不安,每天都很快乐。
确实如老师所说,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否则容易做错,尤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般的父母自身问题都很多,如果再对这些规律不了解,非常有可能做错,到孩子出问题才去关注,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对一个孩子来说,从小有一个稳定的人,而且这个人性情还要好(以后再细谈),很会爱孩子,能够抚养他、陪伴他,给他一种安全感,给他适当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


分离,带给孩子的创伤有多深?
(扫码关注西妈公众号,让我们一起成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