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散文: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三)

2019-11-11 14:47阅读:
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三)
黎燕

第三章 向北挺进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老百姓扬眉吐气,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慰问抗日将士。部队召开了庆祝大会。
没过多久,抗大分校的学员接到了上级命令,要他们从沂蒙山费县出发,具体到哪里,当时并不清楚。
白天行军,夜晚休息,每天大约走七、八十里路。第三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天上有美机低空侦查,可见驾驶员的模糊身影。经受过磨练的学员,镇静自若。就这样,他们连续走了20多天,一直走到胶东龙口,部队停了下来,传达朱总司令指示:国民党正在抢占东北,我们要抓紧时间,运兵东北,粉碎其阴谋。于宜友热血沸腾,摩拳擦掌。

一路向北的征程开始了。
按上级要求,大家脱下了军装,换成了便服,轻装上阵。每个人领了10多个火勺,几个咸菜疙瘩,作为路途伙食。
当天晚上,他们坐上了有3个舱的小渔船。每船20个人。空间狭小,白天晚上只能坐着,伸不开腿。为隐蔽,严格规定,谁也不许到船上去,都猫在船蓬下面,以免暴露目标,发生不测。
在船上,头一两天,遇到大风,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得厉害,大家晕船呕吐,吃不下东西。过了这
个劲儿,能吃了,所带的干粮所剩无几,船上一小缸淡水也要见底了。每天只能定时传递一杯水,每人喝一口,抿抿嘴而已。一个个又饿又渴,都顽强地坚持着。5天后,终于上岸了,到达了辽宁庄河县耷拉腰子小鱼港,这儿离县城还有20多里地。上岸后,没有停留,继续往县城走去。
他们饿着肚子走路,身子发虚,两腿沉重,迈不动步子。20多里路,走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庄河县城。庄河兵站的人员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大米饭,猪肉炖豆腐和粉条子。祥和温暖的回家感觉,洗去了一路的征尘,大家在县城休整了一个星期。

这时候,东北很冷了,他们只穿一件夹衣,越走越冷。领导强调任何人不准掉队,沿途一面靠海,说特务发现了散兵,抓住就装麻袋往海里扔。
走到安东(丹东),休整了几天后,这天下午34点钟出发,坐上拉煤的货车。车厢地面铺些草,人坐在草上。
火车走走停停,有时一停好几个小时,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才到沈阳。沿途,有20多个山洞,因没有车棚,大风刮进车厢,把煤粉刮到脸上和脖子上,从火车下来,一个个都成煤黑子了。
在车站待命,又冷又饿,一直等到下午12点钟,接到命令,继续前进。大家沿着铁轨走,走到天黑了,才赶到苏家屯驻扎。晚上78点钟才吃上饭,饿了一天一宿。
这时已是11月份,地冻天寒。他们着夹袄,单鞋单帽,冻得不行。经过努力,将被哄抢的日军残留物资,回收了很少的一部分。上头把这些衣物分发给大家,于宜友摊上了一件毛衣。

接到上级指示, 3天之内,所有军队必须撤离沈阳40公里以外。大家从苏家屯出发,徒步撤离到吉林通化。
一路上,村民热情接待。一些人在路口摆上茶桌和茶水,满面笑容地打招呼,端茶倒水。他们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队伍。天这么冷,你们赶紧回家暖和吧。部队严守纪律,谁也不到村民家打扰,老百姓对这支队伍刮目相看。
当初,于宜友所在的连队进驻扎棉纱厂,找到了棉花和棉布。连里让各班出动人员,去找拉货的马车。于宜友与几名战友来到村子,找到村长,也没找到马车。天快亮的时候,来到通往沈阳的大马路,听到2辆马车哒哒走的声音,待走近,拦住一问,原来这2辆马车要上沈阳。
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应允给每个马车夫2包棉花做报酬,让其拉货。车夫同意后,他们将马车带到了棉纱厂,将部队准备做棉服用的棉花、棉布装上。给车夫棉花时,他坚决不要。说,我看你们都是好人。天这么冷,你们穿得这样少,会冻坏的,你们比我更需要。于是,在老百姓的帮助下,于宜友与战友将做棉服的物品,从苏家屯运到了吉林通化,找当地的裁缝铺,制作了棉衣棉裤。12月底,部队将棉服发给了大家,当务之急的保暖问题,终于妥善解决了。

于宜友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各方面表现突出,人又聪明,是解决困难的一把好手。行军途中,他经常帮助有病或体弱的战友扛枪支、背包,到驻地就挑水,打扫卫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战友。他的素质与表现,获得了上上下下的好评,于194511月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同期学员中的第一批入党的;他们班,只有于宜友加入党组织。
1946 初,中共大连地委书记韩光同志为了充实地方的力量,到东满军区要干部,要10名党员。那时候,于宜友刚入党,符合条件,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奉命去了大连,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