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散文: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四)

2019-11-26 14:31阅读:
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四)
黎燕

第四章 蓝盾壮歌

抗战胜利后的大连,虽是苏方管理,苏军驻扎,因各种残余势力未除,盘根错节,情况相当复杂。
1946年初,不满二十岁的于宜友,被党组织选派到大连,任大连县公安局警卫中队副队长,负责清理队伍。在他严细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下,一百多人的队伍,次第清理出20多敌特分子及地痞。之后,他陆续发展了几名党员,成立了警卫中队党支部,于宜友任党支部书记。
于宜友用心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形成了坚实的合力。一个特务混进来,企图拉拢副班长王连德加入国民党。王连德把情况报告后,把特务抓住了,关在一间小屋里,屋外有岗哨。深夜,特务踹开窗户栏杆,逃跑了。足智多谋的于宜友,当机立断,立即组织得力人员在繁华地段搜索,很快把特务逮住了,移交给公安局司法科处理。

1946年末,大连公安局第二警卫中队成立,于宜友被任命为中队长,主要任务是接管由苏军看管的仓库、工厂等。他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警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将接踵而来的盗窃案迅速侦破,为搞好社会治安,作出了贡献。
19485月,于宜友担任了大连县第7区分所所长,区委委员,负责67个派出所、港口和一个大水源地的管理。他带领警员对水源地加强管控,有效防止了敌特投毒,确保了安全用
水,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于宜友注意保护好苏方的利益。这里有34个苏联牛奶厂,还有苏联商店、饭店及医院。苏方有个牛奶厂,熟好的牛皮丢了好几百张,厂长找于宜友报案。于宜友在调查中了解到,牛奶厂雇人赶车,只有这个车夫经常出入牛奶厂,对厂子情况一清二楚。他精准判断,这事除了车夫,不会有别人。把车夫传来审讯,果然不出所料。车夫坦白后,把牛皮全部交回来了,苏联厂长很高兴,眉开眼笑地竖起了大拇指。

194910月,风华正茂的于宜友,到东北人民政府公安学校进修一年。195010月,回到大连,就任大连公安局治安科科长。
治安科主要负责治安管理,预防犯罪。于宜友不辱使命,对特殊行业,宾馆、舞厅、旅馆、影院、戏院、修表店、刻字店等,加强监控及巡查;认真做好查户口、查旅社、查修表店等工作;五一、十一等群众大型集会,加强警力与警戒,防止冲撞、踩踏事故的发生;春节等重大节日,对码头,火车站等交通要地加强巡逻,警戒。通过过细的工作,未雨绸缪,有效防范了敌特破坏及治安案件发生。
大连是足球之乡,1952年,获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足球队与大连足球队比赛,风靡一时。众多球迷半夜就去排队买票,票供不应求。这个体育场只能容纳五、六千人,场外无票的竟有二、三万人之多,企图冲破铁丝网入场。
心细如丝,有板有眼的于宜友,早在赛前,鉴于赛场仅有铁丝网和木杆为简易防护,现场安全管控难度大。为防止踩踏等事故发生,他细致地做好现场治安管控预案,要求各派出所出动警员到现场,各区域用电话及时联络沟通,强化关键部位的治安管控。在此基础上,与公安部队事先取得联系,公安部队出动3个连,300多名士兵,做机动力量。由于管控工作井井有条,严实合缝,确保了比赛现场秩序井然。轰动一时的国际足球赛,安全圆满结束,他们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劳动教养由治安科负责审批,每周批一次。于宜友考虑到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对当事人的命运及家庭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审批时,极为慎重,从不轻率了事。他要求负责具体工作的二名科员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情况不明的不批;事实不清的不批;可批可不批的不批。这样,既防止了扩大化,又确保了此项工作平稳进展。
1952年,公安部颁布了在我国城市农村都要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的规定。对此,于宜友加强管理与指导,使治保会动态地掌握管辖地段的人员情况,搞好巡逻,提供线索,成为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的得力助手。在此基础上,每年都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奖励模范治保人员,不断推进群防群治,成果显著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确保了老百姓安居乐业。

19558月份,于宜友被任命为大连公安局民警大队的大队长。管辖4个县、5个区,管理大小监狱12个。他上任后,感觉责任重大,不遗余力地恪尽职守。采取的方法是:
抓住重点,严密管理。所管的监狱中,为严格管理重刑犯,建立了汇报制度,要求各中队每天用电话向大队汇报一次监狱的情况。各中队组织人员严加看守,密切观察重刑犯的思想动态,有效防止了自杀、他杀现象发生。
深入基层,排难解疑。民警大队有300多警员,老同志较多,基本上都结婚生子了,家庭负担较重,思想问题也比较多。于宜友坚持与警员多谈心,多沟通。他经常跑金县,复县,庄河,交通工具就是公共汽车,一坐45个小时。当时,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生小孩的,结婚的,有病的,能补助的就补助。有一个老兵,二个孩子,媳妇没有工作,生活困难,工作不安心,于宜友对他关心备至,还给了他100元。从那之后,这个老兵安心了,工作努力,认真负责。由于思想工作及时,民警的情绪和工作基本稳定。
预防为主,制度督促。全员提高警惕性,值班的时候,均坚守岗位;班长排长坚持每天晚上查岗,检查有无睡觉和离岗的;掌握情况,按时汇报,信息通畅。
关心群众,抓好生活。三年自然灾害时, 于宜友冬天夏天都组织人员出海,弄一条小渔船打鱼。小农场搞得热火朝天,开垦了十多亩荒地。他还找粮食局局长沟通协商,将300多名警察的粮食定量,由原来的普通市民每月28斤提高到35斤,豆油由3两提高到1.5斤,还增加了细粮。他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民警的生活,让大家的日子好过一些。

19625月,他们成建制归属了解放军公安部队。19639月,于宜友到北京公安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学习结束后,到辽宁省军区辽中大队,任大队长。19655月底,于宜友调任到鞍山军分区铁西区武装部,任副部长,后提升为部长。在特殊年代的十年里,他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为维护鞍山市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实事(可独立成章,考虑诸多因素,故省略),谱写了厚重的秋实之卷。
19827月,为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按照部队的统一部署,于宜友离职休养(保留军籍),在鞍山军分区干休所,三十多年来,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与老伴珠联璧合,子女成才又孝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