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2019-08-15 05:31阅读: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春去最谁苦,风沙暗南浦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谩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词,题名曰《兰陵王•丙子送春》,长调,作者是刘辰翁,题目中的丙子,即景炎元年,是南宋都城临安城破之年,词表面看似送春,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首感亡国之叹的作品。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临安沦陷,恭帝和太后随元军北行,这便是词中“梁燕无主”,“乱鸦”喻元人,这首词是用春秋之笔,行存经存史之意。
南宋自辛弃疾后,似乎突然间就没诗人了,中间偶然有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蒋捷路过,以及文天祥的壮诗外,其中鲜有人还能识得诗人,哪怕是如刘过、刘克庄、吴文英一众,也是只知其名,极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生平和诗作,更不用说刘辰翁了,怕是连名字也没听过。
刘辰翁是和蒋捷同时代之人,一般都写作“宋元诗人”也就是从那个美好的大宋跌落到野蛮元朝的末代诗人,他经历了宋末亡国的血雨腥风,看惯了蒙古铁骑过处,野蛮屠城后的一片静寂,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遗民诗人”。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他同蒋捷一样,拒不仕元,隐居于穷乡僻壤间,把思念故国的情怀全部诉诸笔端,专心学问,写了大量诗文,并对古今典籍进行校对和评论,幸运的是,他很侥幸地躲过了元人的视线,从而得以保全了名节,他是在当时有很大影响的一位大学问家和诗人。
刘辰翁,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人,即今江西吉安人,著名爱国词人和文学家。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后补太学生,登进士第;为就近照顾父母,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后出任临安府学教授。
他曾在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不久又被朝廷授为太学博士,但此时元人已打到京城临安,因道路阴断未能成行,临安陷落后,文天祥起兵抗元时他担任幕府。宋亡后他拒绝元廷征召,托迹方外,隐遁不出,专心学问,65岁时瞌然弃世,葬于他的家乡灌溪。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刘辰翁,《宋史》无传,出仕前的情况几无所知,只是在野史记载他是一位鲠直之士,少年时曾跟从著名的理学家,大儒陆九渊学习,当他在举乡贡时,主考官为奸臣丁大全,他在对策中写了“严君子小人朋党辨”,被认为他故意讥讽朝廷重臣,所以未得晋级。
但是他的这篇文章却受到了当时太学祭酒,也就是国家最高府的校长江万里的欣赏,将他招致门下,补了太学生,所以,可以说刘辰翁也是江万里的弟子。
当他去临安考进士时,正是权臣贾似道擅权之际,刘辰翁本来就对贾大人杀直臣,阻言路,用小人,瞎指挥的作派很是不满,在廷对中直言朝廷“济邸无后,可痛;忠良戕言,可伤;风节不竞,可憾。”这又被认定是针对贾似道而来,但当时的宋理宗还算是个爱才之人,所以将他放在第三等,也就是所谓“赐同进士出身”。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按说这样的成绩已是很不容易取得的了,可才高气傲的刘辰翁如何受得,在他眼中,得状元如探囊取物,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这“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的丙等名次,他如何能接受,于是,一气之下,借口父母年老不能远行为名,辞去京都侯官授职之机,去了离家乡不远的濂溪书院当了山长。
授业三年后被招回到临安,任府学教授,这府学同国子监不同,它是兼学和庙两种性质为一体的官办机构,也就是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机构结合在一起的部门,刘辰翁在这当教授,估计是偏重于“教”。
他在这里只呆了半年,随着恩师江万里罢相,被贬为太平州江东转运使,他这教授也当不成了,于是他就随着江万里一起走了,去给他当幕僚去了。
现在知道江万里的人不多,文天祥是其再传弟子,为将为相,史称其“问学德望,优于诸臣”,且品格高尚,很有气节;在元人逼近时,率家人全部投水殉国,所以,他对刘辰翁有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江万里逝世后,刘辰翁便随着文天祥一起抗元,可惜,不久便兵败无果。及崖山战后,立国三百余年的大宋朝亡国,刘辰翁便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刘辰翁的著述颇丰,以词的水平最高,现留存有三百多首,就数量来说,仅列苏、辛二人后,他一生力主抗元,是著名地爱国词人;他身处衰世,在宋元易代的大背景下,他的内心是极度地悲怆,词作中多伤“故宫离黍”之悲。
他和同时期的遗民词人有所不同的是,刘辰翁是不顾当时元人的禁忌,能直击当时山河色变之现状,既不象张炎词的旁敲侧击,也不似王沂孙的隐晦曲折,这应该是同他鲠直的性格密切相关的。
就刘辰翁的词作来看,他最大的特点是以词记史,将“诗史”变为“词史”,篇首的《兰陵王•丙子送春》便是他的代表作,他直接继承了张孝祥和辛弃疾的词风,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只是在这方面,他比辛弃疾更刻意,更直接,更广泛。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这首《忆秦娥》是元宵节时,刘辰翁与曾经同为文天祥幕僚的邓剡相聚后所作,客散之后,刘辰翁想起当年元宵节时张灯结彩的情景,对比而今,风雨交加,人迹全无,感世事变迁,抒兴亡之叹,寄托了他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宋词中咏元宵节的很多,而刘辰翁的这首词反映地却是亡国之后,民俗被强行废止,所谓“十载废元宵,满耳番腔鼓”,汉文化在元人的高压下渐次废驰,作为文化人的刘辰翁无力挽回道统的坠落,只能将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深哀大痛,寄寓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中。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刘辰翁的词作保存在他的《须溪词》中,他还写有几百首诗,并且对历代诗文进行评点,他的文学评点在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亦常引用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点评大师,他又因点评《世说新语》而成为中国小说评论的开山鼻祖。
然而在文学评论上,刘辰翁又是个颇有争议之人,褒贬不一,褒者如吴澄说他是“于诸家诗融液贯彻,评论造极”;而贬者如纪晓岚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是“意取尖新,太伤佻巧”,而那柳如是的老公钱谦益更为不客气地指责他是“一知半解”。
对此我是不敢发声的,我只是凭我看过的刘辰翁的点评,觉得他对作品的理解还是颇有新意,能言人之所未言,虽不成系统,但很有特色,对读者加深了解作品是很有益处的,所以,刘辰翁的点评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功绩的。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后世是将刘辰翁列入豪放派词人中,这个我是不太认可的,他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影响,不可能有苏辛二人词作中所张显的磅礴大气,而更多的是怀旧,抒发的是亡国之痛,切肤之感,只是他写得比较直接而已,将这词风就归类于豪放,似乎有些牵强。
很奇怪的是,一个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人,在后世的声名却很是不高,如灯下黑一般地不为人识;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都无定论,我读了他的《须溪词》后,觉得很是不错,甚至有些篇章的笔力不输苏辛,从内容及措词深遂唯美的角度来说,至少是同吴文英和史达祖在一个层面,但比起姜夔还是要差些,当然,在意境上也是无法同苏辛相提并论的。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刘辰翁:同文天祥一起抗元的遗民诗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