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李渔: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最后竟贫困而亡

2020-01-23 00:31阅读: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李渔:宛转情千缕,零星泪一瓢
他实在是有些另类,是一个充满叛逆之人,可以称得上是“另类中的另类”。
作为明末清初声名显赫,名震一时的大家,在现今显得有些寂寞,说他是文学家吧,一部《Ⅹ蒲团》被列为禁书,亦远不如《金瓶梅》有名;说他是戏剧家吧,也不如“南洪北孔”的声名响亮剧作虽多,却没《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名气,更不要说同《牡丹亭》相比了。
他生活精致,似乎又不及文震亨,他小品文一流,又没张岱那样被人熟悉,他是“大吃货”,但同那袁枚的《随团食单》相较,又差了不少,然而,只要是说起明清文学,他又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各个门类都有着他的身影,这人就是李渔。
他的名头太多,文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出版人、园林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等地一堆,但在这诸多地头衔中,最重要的我觉得应该是戏剧家。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和美学家,一生布衣,著述丰富,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卒年69岁。
李渔虽然出生在兰溪,但族人中多在如皋做药材生意,尤其是他的伯父更是在那里生意做得是红红火火,所以,在李渔出生后不久,其父便举家迁往如皋。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书载李渔自幼聪颖异常,其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当李渔17岁时,因需回原籍参加看考试,遂全家迁回兰溪,后来父亲因病去世,家境由此陷入困顿。
李渔家境早期是很富裕的,生活优渥,书载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他也一直是“樽前有酒,眉上无愁”,此状态大概与那同时期的张岱有一拼吧。
而且他同张岱一样,也是科举考试失利,索性不考了,不同的是,张岱是一直富裕,在家中享受生活和写作,而李渔则因贫困出门闯荡,走的是一条“大隐隐于市”的道路。
但是,及清人入关,金华陷落,烽烟四起,人头雨落;寒窗苦读十余年的李渔,原来只想着为一朝入仕报国,一展抱负,然而功未成名为就,国家却已成覆灭之势。
我不知李渔放弃科举是家国情怀还是其它,从我的感觉上来说,即使有,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许最根本的是,他从内心便厌恶那不务实际的空谈文章,他崇尚的是真性情,而心为形役是他所不愿的,所以,他干脆不考了,期望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科举自隋唐以降,至明清时早就是一条士子必须要走的道路,也是读书人上升的唯一通道,放弃科举实际上就是不入仕,不做官了,当个平民百姓混迹一生,这怎么说都是一个很痛苦地选择。
在刚开始的几年,他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似乎想做如陶渊明那般的隐士,他晚年在追忆这段时光时写道:
“追忆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夏不谒客,亦无客至,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可谓极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看来他对这样的日子还很是怀念。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只是这样的日子也是需要银子的,他原来一富家子弟,如何识得稼穑之事,他必须要在都市中寻求到一条生路来养家糊口,这在他来说,走的是“在隐隐于市”之路,凭借自己的才学,靠贩卖艺文谋取钱财,用他的话来说,叫“避市井者,非避市井,避其劳劳攘攘之情,锱铢必较之陋习也。”
李渔是个空前绝后之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横扫千年喧嚣和冗杂的新鲜气息,他是文人,又是商人,行走于世上各个阶层之中,游刃有余而又步步惊心的飘渺踪履,那是需要极高的智慧的。
之所以说他所处特殊的年代,是因为他处于明清变鼎之际,清人入关时,李渔33岁,所以他高考受挫应该是在前明之时,而后他又耳闻目睹了清人平定江南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诸多暴行,加上剃头易服,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心中肯定会很受伤。
愤怒但却也无奈,所以这些,让他心中对当局充满着怨恨,所以,尽管他名气大时,当地掌权者于科举之路也向他递上了橄榄枝,还是被他拒绝了。
当然,他作为商人,却并不是倒腾那些货植赢利,这在他是看不起的,他喜爱戏剧,编撰戏曲是李渔“砚田糊口”的主要谋生手段,成了一位“自由撰稿人”,他自己写有多部剧作,著作之丰,因此,他也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李渔精通音律,熟悉填词作曲,写起戏来自然得心应手,往往十几天便成一剧;他在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一时之间火遍全城。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刚开始时他也只是写作剧本,但在他55岁时远游西北,先后于临汾和兰州幸获地方官和贵人相赠的乔、王二姬,李渔慧眼识珠,觉得这二位美女于戏剧上天资不凡,遂悉心调教,分饰旦、生两角,珠联璧合,以为台柱,遂后便组织家庭戏班在全国各地演出。
他自任导演,四处演出,“全国九州,历其六七”,李氏家班便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交结了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诗人余怀等人,所演剧目亦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
曲笛绕落花,三弦抚芳草,鼓板敲夕阳,箜篌听细雨,由于剧本新颖,演艺水平高超,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的广泛追捧,但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李渔不为人知的凄楚, 泪后脂粉音,肠底婉转声,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听懂这曲中的幽怨吧。
尽管有这些酸楚,但也为他带了丰厚的收入,然而,带着自己的小妾抛头露面,从事着最为人看不起的娱情之乐,居然也大富大贵,生活滋润,这在广有声名的文士中怕是独一份儿了,直有些让人瞠目结舌之感,所以我说他是个叛逆之人,另类之人,时人肯定也是此等眼光看待他吧。
李渔是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他有多少娇妻美妾无法统计,想来必是不少,他文笔惊人,放荡不羁,大俗大雅皆可为之,受众涉及所有阶层,可以说是名满天下、家弦户诵,而且其作品每出一部便会立即被盗版。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他在交游中结识了很多的名人,当时的人评价说,李渔每一振笔,则“漓徙风雨,倏忽千言,当涂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超级名士如钱谦益、吴伟业及龚鼎孽等所谓“江左三大家”都是他的粉丝,潜在的大腕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是他的知己,其朋友圈惊人眩目,他是真正的大V级社会活动家。
他名满天下亦谤满天下,得势时如烈火烹油,繁花锦簇;失势时如秋风扫过,片叶不留;随着二位美姬先后离世,戏班没了台柱便散了去,李渔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生活窘迫,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举债度日,未及70便在穷困潦倒中离世。
就卖曲度日来说,李渔同柳永好有一比,“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的柳七一生似乎都在贫困中消磨,而李渔则是在这演艺圈中打拼,当时挣得是盆满钵溢,但二人相通之处却都是不得志的文人,表面上蛙鸣蝉唱,十里荷塘地潇洒,其实是歌歇舞罢,曲终人散,用一袭青衫,将自己内心的苦楚紧紧地包裹。
除了戏剧创作,李渔最重要的著作便是《闲情偶寄》了,这是一部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的的随笔,也可以看作是小品文,它“寓庄论于闲情”自问世以来,笔调轻松,包罗万象,我认为是继《长物志》后又一部精致生活百科全书。
生活,是需要有点情调,有点小资的,不过,这精致的生活只有在有钱和有闲,并且个人还须有才识,在此情况下方可实现,而李渔正是样样都俱备之人。
明清之间,这样的人并不多,除去那与满人不共戴天,绝食而亡的文震亨外,细论起来首推三位,一是张岱,“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一生疏癖,遗世独立;二是袁枚,“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山林散人、饕餮吃货、逍遥书生、性灵诗客、半生悠闲,一世惬意;再有便是这李渔了。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这部书被林语堂先生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从住宅摆饰到庭园布局、从烹饪技巧到品味美食,从妇女的梳妆、美容直至如何施粉黛、如何穿着打扮等等,真可谓是包罗万象,而且对象不论贫富,皆能从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所以,这是一部“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的畅销书。
《闲情偶寄》不仅针对古人,对现代人也颇具指导意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闲暇时光似乎愈发变得珍贵,难得的一点休息时间好像都交给了手机,一边在刷刷刷,翻翻翻,一边却又在精神上意淫着“诗歌和远方”,好悲哀。
其实,真得要好好学学李渔对待生活的态度,他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他是不管风花雪夜还是穷困潦倒,皆以一颗童心去发现周围的美,再用艺术家的缜密之心,将美升华到艺术,升华到情调,七窍玲珑心,生活皆乐趣,衣服再破旧,也要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李渔。
李渔不是画家,但他对中国画做出的贡献,却是任何画家都无法比拟的,他召集了一帮人编辑了《芥子园画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部被黄宾虹、齐白石等视为经典范本的册子,几乎所有的画画人都受到它的教益,此书被誉为“画学之金针”流传至今。
他留下的《笠翁对韵》是儿童熟悉对仗、用韵和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他开芥子书铺,刻印被他称为“四大奇书”的《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当时市面上人们想看而买不到的书目,一时成为出版市场霸主,首开文化产业之先河。
作为一位在戏剧创作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伟大剧作家,李渔在当时自是名满天下,但其实,这只是掀起他衣襟薄薄的一角而已,他还留有一部很有名的小说,那便是《Ⅹ蒲团》,如果说《金瓶梅》是小说中天下第一禁书的话,那么接下来肯定就排到这书了。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此书被称为“天下第一风流小说”,自是禁书无疑,在此就不宜多言了,我只是感觉这李渔胆够肥,别人写书,无论黄也不黄,色也不色,一般都会用个虚假的名字,这一方面是恐遭至汹汹訾议,累及家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文字狱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是要被诛灭九族的。
只要是涉及风月的,一般都可归于“有伤风化”之列而遭禁,比如那《金瓶梅》的作者,谁也不知道的“兰陵笑笑生”为谁;《红楼梦》的作者是哪个,至今还众说纷纭,谁是曹雪芹的命题,不知养活了多少研究之人。
但李渔却管不了这些,直接将其大名钤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那狂傲的个性,对他来说,这书只不过是他消遣时的一部随意之作,自娱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还是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尽管谴责之声四起,但还是有很多人暗地里欣赏,毕竟从中他们看到了心中有,口中无的事体,也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李渔:他是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一生诗意陶然
李渔在当时肯定是个成功人士,但对读圣贤书的士子而言,内心定是充满了酸酸的感觉,他们是真看不起李渔这样靠“旁门左道”轻易地获得了名望和财富,所以,于他们来说,那就叫一个羡慕忌妒恨,效仿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李渔这样的个性是人间少有,而那些学子们,有勇气者无才学,有才学者无勇气。
李渔在学术上有个特点,这就是他对所以自己没有考证过的,或者叫没有铁定事实的所有一切,都持怀疑态度,他疑“圣”,对那些所谓圣贤和经典统统地不屑一顾;他疑“神”,“生平恶闻影响之谈,于妖邪惑众之事,必辟之是力”;他疑“史”,“予独谓二十一史,大半皆传疑之书也。”
对一切都怀疑,这缘自于李渔内心深处真正崇尚的是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这也是王阳明“心学”与李贽“童心说”在李渔身上的反映,他是“我之所师者心,心觉其然,口亦信其然,依傍于世何为乎?”这方面同后世的胡适颇有几分神似。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了便要把戏做足,他也只是戏中人,观李渔的一生,他享受过最美的美人,品尝过最醇的美酒,获得过让人艳羡的盛名;他曾风光一生,最后却贫困而死,家无余资,还是好友为之葬。
现在的李渔显得稍显寂寞,我在整理资料时网上一搜,都是些电视剧中的人物,古装剧有,青春剧也有,男的有,女的也有;看名字,一个叫《人不彪悍枉少年》,一个叫《将夜》,独独没有一部反映对中国戏剧史有着重要影响的李渔,这是文化的倒退还是时代之必然,不懂! 李渔: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最后竟贫困而亡
李渔: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最后竟贫困而亡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