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2020-10-20 10:41阅读:
第二章 赤红之城
在网上提前预定了10:35出发去马拉喀什的火车票,天知道我与那个没有英语的垃圾网站搏斗了多少次才成功。在朋友的建议下买了一等座。一等座的布局和多年前国内的软座非常相似,一旁是过道,另一旁是一个个带滑拉门的隔间,里面是对坐的6个座位,最里面的两个椅子可以享用小桌板。与二等座不同,这里的车厢相对干净没什么异味,还有乘务员推着零食饮料的小推车来回走动。火车时速大约是100km,如果要类比国内的火车,大概是10多年前的水准吧。
我身边坐着一对不知是情侣还是夫妻,提着一个28寸的大箱子。他们坐下之后一个开始看经济学人,一个拿出电脑开始写论文,时不时还要探讨一些论文研究细节。在旅途中尚且如此努力,实在令我惭愧不已。
从卡萨布兰卡一路南行,城市的幻象逐渐消融,化为红棕色的荒漠。目之所及有平原有高台有细齿状的纹路——皆是风蚀的杰作。没有人烟和生机,只有我们这列火车所在的铁轨为这漫漫无人之境刻下标记。
几乎是刚到马拉喀什,就明显感觉到此地阳光之du辣。卡萨布兰卡好歹也算海滨城市,而马拉喀什深入摩洛哥腹地,几乎感受不到任何能对温度造成缓冲的水汽。每一束阳光都是狙击qiang的弹道,直直地打入任何裸露在外的肌肤,将热量恣意地在人身上灼烧。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我们在马拉喀什预定的是一家Riad(民宿),前一晚民宿老板通
booking问我需不需要专车来火车站接送,定价15欧(150MAD)。距离不过5公里,想想太坑了,我妄图使用自己的公关技巧砍价不成便放弃了。
走出马拉喀什火车站,除了打车站门口的出租车几乎没有选择,而这些老油条非常善于使用摩洛哥打车的第二大骗术——计价器坏了,不能打表。最后我们几经拉锯,司机终于同意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具体多少我忘记了,大概60)送我们去,不过因为我们的民宿不临街,车只能在一个路口把我们放下,让我们自己拉着箱子走进去。
万万没想到,因为拒绝了民宿老板的高价专车,引出了我们在摩洛哥最惊险的一幕。
因为有手机流量和Google Map,我在摩洛哥可以说是有恃无恐。这次下车之后我当然也自信地拿出手机导航——可是似乎哪里不对。虽然地图上显示我们的直线距离很近,Google Map却导航了一条兜了一大圈的路线,足有10分钟。当我走到地图上显示的离民宿很近的地方时,没有找到任何路牌或者入口。我有一丝犹豫,不知道是该不该听从Google的指引,沿这条路一直走到底之后拐进去再兜回来。
马拉喀什又名“赤红之城”,几乎全城的房子都是这种红褐色的土坯房,高墙深巷,厚壁小窗,虽然我们的民宿与景点巴伊亚皇宫一街之隔,但临街部分是密不透风的店铺,想要走进这店铺背后广袤的居民区,需要寻着城墙找到一处豁口。而居民区里的每一排房子之间是没有间隙的,如果硬闯很容易就误入死路,只能小心地沿着城墙和楼房的走势,蜿蜒到达目的地。
我说得这么复杂可能让诸位读者一时难以想象,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可能还是我的语言描述得太简单了。对我来说,走入这个居民区的感受,几乎就是走进了《阿拉丁》的真人版电影。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当然那时的我还拖着箱子站在临街的店门口,看着手机里的导航有一丝犹豫。没多想,我就问了一个店门口的本地女人,这个民宿怎么走。那人看了一下我的手机,报出了旅馆的名字,一个坐在路边的游手好闲的男人突然站起来拉我的箱子,要带我过去。
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出发前忘记在哪个攻略里看到的一句提醒——不要向当地人问路,他们会热情地带你去然后强行跟你要钱。
我赶紧拽回自己的箱子,大喊着我们不需要带路,我们自己能找到——然后拉着箱子,沿着Google指的路线,几乎是要跑起来。
如果用古长安的布局来比喻,马拉喀什的一个居民区就像是一座相对封闭的“坊”,通往坊内的入口有限,而进坊之后道路狭窄,错综复杂。我们急急地从城门进入坊中,却又不敢擅自在里面穿行,只能沿着Google推荐的最宽的那条路走。大约是走了好几分钟,我虽不曾放缓过速度,却觉得如芒在背,回头一看,刚刚那个要给我们带路的男人,正在我们后面十米左右的距离,不远不近。他两手空空,一脸轻松地看着我们,既不追赶也不返程,就这样闲庭信步一般地跟着。
我们所在的居民区结构很像一把梳子——细长的楼一栋一栋接在临街的店铺后面,如果我们要进到某一个梳齿的根部,需要先走完这个梳子的宽度,然后再选正确的梳齿钻进去。
窄巷只供最多三个成年人并肩通行,细密的梳篦和深棕色的阴霾死生纠缠,薄刃一般的阳光划过巷道,仍在不见天日的石板路前辟易三尺。
笔直的墙面上,会冷不丁地开出一个小门,但在踏入之前,难以说清里面会是一个民宿、一个清真寺,或是一个家徒四壁的贫民之宅。即便如此,在狭窄的路边,仍会有无所事事的小孩和瘦骨嶙峋的小猫在休息。
我们不敢懈怠,一路疾行,终于在导航的尽头,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木门,上面写着我们民宿的名字。我们如蒙大赦,赶紧敲门,一个长相非常法国南部的人替我们开了门。看他还算靠谱,迪迪赶紧说有个可疑男子在跟着我们的事情。民宿的男主人听罢先是让我们进屋休息,然后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自己出门将那个可疑男子赶走了。
看够了千篇一律的土坯房,终于能让神经有片刻的放松,我一进门,便震撼于其中的别有洞天。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Riad”虽然我译为了“民宿”,实则是阿拉伯语中“花园”的意思。这个四层的建筑有一个用帘布略微阻隔阳光的天井,我们所处的正是天井的正下方——一个安达卢西亚风格的庭院。庭院中的沙发、躺椅和小瀑布都让这个有浓郁当地风情的房子更为怡人。
我们的房间位于二楼,高耸的天花板、小而厚的窗格和阿拉伯花纹的毯子几乎满足了我对摩洛哥建筑的所有想象——同时它又非常现代,空调浴袍吹风机等设施一应俱全,比我们在卡萨布兰卡住的完全现代化的快捷酒店更加舒适。经历了方才的一番惊魂,住在这么棒的民宿更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在马拉喀什时间不多,略作休整之后我们便再次穿过幽深的小巷——不过这回不用紧张了——前往附近的巴伊亚王宫。
巴伊亚王宫原是一名宰相的行宫,最初以“Bahia”——灿烂美丽为目标而兴建。然而在实际修建过程中显然贪心不足,伊斯兰、柏柏尔、安达卢西亚风格,全都想收入囊中,最后落得个布局凌乱的四不像的结局。若单单是观赏庭院中和天花板上精细的石灰岩、木料雕工,倒也还会因为文化隔阂而发出一些赞叹。但实际的游览过程如同逛迷宫,随时需要寻找周围的导览路标,加上对背后的历史、建筑一无所知,游览下来也不知道自己是走完了全程,还是就想逃出这里。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巴伊亚王宫无甚意思,另一处巴迪王宫听说还不如这个,我们果断不去了,干脆紧跟联合国的指示,前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德吉玛广场。
从旧日浮华的王宫去到热闹市井的广场,这一条入世之路并非坦途。与居民区不同,我们仿佛是进入了一个半开放式的麦地那。道路距离比居民区稍宽,而头顶是用竹席覆盖的顶棚,让人不用时刻接受骄阳的炙烤。两侧都是针对游客的商铺,从冰箱贴、香料、手工艺品到义乌小商品,当然最多的,还是在耳畔此起彼伏响起的“你好”。因为之前才经历了一番因为问路的惊魂,我们也不敢轻易搭话,一边用眼睛快速浏览着一边也没放松前进的脚步。不过因为我戴着黑色的口罩,有不少人的搭讪语从“你好”变为了“ninja(忍者)”,倒让我不禁失笑。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到了德吉玛广场的一瞬间不禁失望,如果不是有一个标志性的塔楼我根本不敢相认,因为实在和攻略里繁荣灿烂的照片大相庭径(废话人家是无人机拍的夜景)。现在差不多下午四点,大多数摊贩都还没开始搭建,整个广场看起来既破旧又脏乱。去别的景点又来不及,库图比亚清真寺虽相隔不远,却不对非穆斯林开放,兜了一圈也无甚所获。只能在广场边上喝点果汁稍事休息。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尽管已近日落之时,摩洛哥的太阳却永远是火力全开状态。只要暴露在阳光下,就是灼烧般的难受,实在提不起兴致去逛城市,干脆找了家看起来不错的餐馆,先把晚餐用了。
餐馆在德吉玛广场周围,在四楼的露台可以观览马拉喀什杂乱又传统的集市。远处,阿特拉斯山脉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耸,更没有积雪,只是浅浅地卧在天边。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晴日的烈焰从天空中坠落,集市的灯火在地面上燃烧。暮色刚起,德吉玛广场上的地摊们便迫不及待地点亮,充斥着橄榄油、假包、沐浴露、蜡烛和各种迷之商品,实在不像是为游客准备的。而搭着帐篷这样可动产的摊贩多少正规一些,卖的也是手工艺品、廉价包、果汁这样稍微靠谱一些的东西。不过大多数游客还是会选择在集市内部消费,这些商铺拥有门面这样的不动产,虽然卖的东西大抵同质化,但砍价是各有各的难砍。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在摩洛哥砍价,攻略上说至少要砍原价的2/3,但实际操作下来,很难。虽然店主会给你一个初始价,但这基本是漫天要价,只要你说太贵了,店主便会问你“What’s your price?”等于把难题抛给了买家。开价高了是坑了自己,开价低了店家直接拒绝不要,然后就会展开反反复复的拉锯战。虽说我时间很充裕,但一个价格要还10多次,还要56次作势欲走,实在是太累了。而且从结果看,根本不划算。例如我在马拉喀什看上一个神灯,店主开价70,我还价50他坚决不松口,到最后我也没买成。而一模一样的东西到了菲斯,一询价,对方开价30,马拉喀什,恐怖如斯。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一边躲避着在窄巷里肆意乱窜的摩托车一边走回民宿,发现四楼的露台竟然有非常惬意的大躺床。弓月初升,纱幔几痕,这座全天都因过度饱满的热情而使游客心惊的赤红之城,此刻终于暂褪了脸上的涨红,露出安缓的睡颜。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摩洛哥之旅(二)——马拉喀什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