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70.《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2024-05-03 07:39阅读:
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摘要】 近年来,随着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国获批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逐步增多,尤其是辅助免疫治疗及新辅助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应用,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适用人群也随之有所变化。另外,国产PD-L1检测试剂也获批作为伴随诊断。因此,本共识在整合2020版国内PDL1检测共识基础上,纳入近3年有关临床诊治进展内容,为适应并满足临床应用现状和需求,通过共识会议最终形成8条更新意见,旨在更好地指导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对PDL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检测的规范使用。随着后续更多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和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将会陆续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和完善。2018年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来,国内陆续有多个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抗体药物获批用于NSCLC。不同药物及适应证对PD-L1表达提出了不同的检测需求,
包括伴随诊断、补充诊断或不需要检测等。同时,对应的PD-L1检测试剂克隆号也有所增加。2020年国内发布的NSCLC PD-L1表达检测共识对此已经进行充分说明或论述,本共识就上版共识之后新上市的临床药物适应证、PD-L1检测适用人群变化及检测试剂方面的进展或研究数据进行梳理。
一、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
1. PD-L1表达水平指导晚期NSCLC免疫单药治疗数据
更新1: PD-L1表达可作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及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的伴随诊断,且PD-L1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总生存获益越明显。
2. PDL1表达水平指导早期NSCLC术后辅助免疫治疗:
更新2: 推荐手术后BA期的NSCLC患者进行PD-L1检测,以指导后续免疫辅助治疗。
3. PDL1表达水平在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更新3: 对于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NSCLC患者,建议术前进行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二、国内获批具备NSCLC适应证的PD-1/PD-L1单抗药物及新增相应PD-L1检测试剂
1. 克隆号E1L3N检测试剂:
2. 克隆号SP142检测试剂:
3. SP263及其他新型PD-L1克隆号检测试剂:
更新4: 补充克隆号SP142作为阿替利珠单抗晚期一线治疗的伴随诊断,优先推荐;克隆号E1L3N作为帕博利珠单抗晚期一线治疗的伴随诊断,优先推荐,以及作为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相关检测,推荐使用;克隆号SP263应作为阿替利珠单抗术后辅助治疗的伴随诊断试剂使用,但尚未被NMPA批准为该适应证的伴随诊断,目前可推荐使用。其他新型克隆号抗体暂不推荐。
三、不同克隆号抗体及检测平台结果一致性及互用性研究
1. 克隆号E1L3N与其他克隆号抗体一致性的比较研究:
2. 其他抗体及检测平台一致性比较研究:
3. 不同抗体及平台检测结果的互用性(用药指导方面):
更新5: 克隆号22C3、SP263、E1L3N抗体染色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在PD-L1低表达病例中,其灵敏度均高于克隆号SP14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克隆号抗体染色筛选的病例其临床疗效获益相似。
四、实验室开发检测(LDT)
1. 关于PD-L1 22C3浓缩液LDT的探索:
2. 其他LDT相关研究:
更新6: 经技术流程质控、充分性能评估和判读培训后,可谨慎开展LDT检测PDL1表达,并在后续常规检测中做好定期质控与考核授权。
五、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标本前处理
1. 样本存储时间对不同类型抗体的影响:
2. 不同脱钙方式对不同克隆号抗体的影响:
更新7: 样本储存时间和温度、湿度等条件,以及脱钙液对不同种类的抗体染色影响程度不同,靶向蛋白细胞内结构域型抗体如克隆号E1L3N、SP142、SP263受影响程度可能较小。
六、PD-L1表达异质性问题
1. 不同样本类型间配对比较:
2. 时空及治疗与异质性的关系:
3. 活检样本的数量对PD-L1检测准确性的影响:
更新8: NSCLC PD-L1表达异质性存在于肿瘤的整个诊疗阶段,选择组织进行检测时,应首选最能代表肿瘤进展的肿瘤部位,或手术标本中肿瘤组织分化最差的区域进行检测;对多个活检块/条组织推荐均应进行PD-L1检测,并重视TPS/肿瘤细胞数值最高的结果。
七、报告形式、内容推荐及备注问题
不论是独立的结构化PD-L1检测报告模式,还是与常规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整合在一起的简化报告,推荐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抗体克隆号、检测平台、是否为LDT、阴性和阳性质控结果及TPS/肿瘤细胞判读结果及对特殊情况必要的备注说明。
八、人工智能与PD-L1评估
免疫治疗的进展增加了对NSCLC患者预测生物标志物PD-L1分层精准判读的需求。但众所周知PDL1结果除受到样本条件及检测流程各环节不同选择的影响之外,亦受观察者主观判读影响。尽管可通过标准化判读培训进一步克服不同观察者间及观察者个人不同时间、状态下判读结果一致性差异,实现稳定且一致性较高的结果输出。但医师判读精准度受到主、客观的多方面影响,且存在判读费时等问题,这是目前PD-L1检测的主要挑战之一。组织全玻片图像数字化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为改善这一情况提供了发展方向。目前尚无成熟的此类产品上市,基于人工智能的PD-L1评估平台仍处在探索或试验性阶段。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病理学杂志》2024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4.3.29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