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狼居胥山—即今内蒙古河套之狼山  破解狼居胥山地理位置千古之谜

2017-12-16 23:02阅读:13,127
狼居胥山,这座大名鼎鼎的一座历史名山,自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时期以来,就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它的出名,源自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霍去病对匈奴作战取得的一场大的战役胜利后,在狼居胥山进行了封山庆功,被记载到了《史记》和《汉书》中。两千多年过去了,狼居胥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它的地理位置成了千古之谜,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说在蒙古国境内,有的说在中蒙边界附近。有的扯得更远甚至到了肯特山和贝加尔湖附近。
笔者经过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大量的实地考察,翻阅浩瀚如海的史料,和对历史文献的认真仔细解读推敲,终于破解了这一历史谜团,最终把狼居胥山的地理位置确定下来,
狼居胥山—即今内蒙古境内河套地区黄河北岸的狼山。
匈奴王朝在北部崛起。彪悍的匈奴铁骑在大漠草原上日渐壮大,他们以天然流动的资源,丰富的牛羊肉和奶食品为食物,以成千上万的精良马匹为交通工具,养精蓄锐,大肆扩充势力范围,不断侵扰汉代北部边境,越过边境南下进行抢掠,战事不断,并呈现出越来越向汉代内地进犯的势头,对汉武帝统治政权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一般情况下,汉朝对北方匈奴采取和平相处的方式,但是对来自北方匈奴的军事存在的威胁,防范还是重中之重,从东到西千里边境线,利用地形和山脉天险构筑城堡和防御工事,修筑长城,进行相当严密的兵力部署,来应对边境地区的战事发生。汉武帝的战略是打击和削弱匈奴势利 ,以被动防御变为主动进攻,打匈奴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在元狩四年分兵出兵漠北打击匈奴。将军霍去病出代郡塞两千余里封狼居胥山乃还,从方向和距离上测量狼居胥山的地理方位应推断在中蒙边界附近最贴近实际。
有很多观点推定认为狼居胥山应是蒙古国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甚至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标明的狼居胥山的位置即今蒙古肯特山
(西里尔蒙古文:Хэнтий нуруу)的位置。认为《汉语大词典》的说法是正确的,否定教科书中注解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一说是错误的。这些观点缺乏依据没有科学的定论,不足为证。
狼居胥山地理位置远近的确定,是关键因素,人们的误解最早主要来自于对《史记》与《汉书》的解读,关于《史记》中,汉武帝对霍去病一段文字的解读《史记·匈奴列传》 写道: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瀚海,《清鉴》有解释,在两汉时期为戈壁沙漠。
狼居胥山,这座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将军奉汉武帝之命出兵漠北与匈奴打仗时擒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立下赫赫战功时在挥军庆祝胜利和祭祀时所封的狼居胥山,被记入了《史记》和《汉书》中,史学家和有关学者苦苦寻找了多年未果,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这一困扰我们千年谜团的狼居胥山,经过笔者历时十几年坚持不懈的找寻追寻和翻阅浩如烟海的史料,今天我郑重地向公众宣布,终于找到了它,“狼居胥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亦名狼山。
《临河县志》山川要隘纪略---山隘要塞考;查今临河境以阴山为幹脉,由贺兰山蜿蜒而西,当县城正北百里有狼山又名狼居胥山,狼山西二百里有古高阙,迤东有鸡鹿塞,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是也。狼山北有榆溪塞,秦郤匈奴於河套树榆为塞,以限北夷是也。
“按隂山俗名大青山西自河套北乌喇忒西境东至归化城东北层峦峻岭绵亘五百余里土名随地而异自西而东曰木纳山昆都仑山巴尔图山扎喇山尽乌喇忒东境曰挿汉峩博山挿汉峯厯苏尔哲黒勒库诸谷至归化城北为翁公山衣马图山皆古所谓隂山也其实隂山横障北漠起宁夏贺兰山蜿蜒而北为喀卜特儿山又东北为哈儿占布儿古图山又东北为狼居胥山为那林朔龙山又东北为翁金朔龙山当河套外”(清史稿)
我们在读《汉书》中,有关汉武帝时期的大将霍去病,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击对匈奴的一次战役中这样写道:“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纵观许多解读“历涉-经过。离侯-山名。(13)济:渡。弓闾:河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及注释)。”
我在解读“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这段文字是根据古代文献的解释;
《說文》弓,以近窮遠。象形。《釋名》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山海經》少皡生般,是始爲弓。《荀子·解蔽篇》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旣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爲遠也,角也者以爲疾也,筋也者以爲深也,膠也者以爲和也,絲也者以爲固也,漆也者以爲受霜露也。 又車蓋橑。《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註》弓,蓋橑也。《疏》漢世名弓蓋爲橑子也。 又射侯之數。《儀禮·鄕射禮》侯道五十弓。《疏》六尺爲步,弓之古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周禮·天官·司裘註》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 又量地之數。《度地論》二尺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卽三百弓也。《西域記》鼓小者聞五百弓。《註》五百弓,二里半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閒國有弓高縣。《史記·韓王信傳》漢封頹當爲弓高侯。 又水名。《史記·霍去病傳》濟弓閭。 又姓。《廣韻》魯大夫叔弓之後。《韻會》漢有光祿勳弓祉。 又與肱通。《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註》黑弓,二傳作黑肱。 又與穹通。《史記·天官書》穹閭。《註》索隱曰:一作弓閭。弓音穹,蓋謂以氊爲閭,崇穹然。
《集韵》解释为除凶也。
甲骨文解释为形象箭靶射杀之意。《汉书》多做矦,从矢取射 射之有侯,古者以射选贤,射中者获封爵,故因旨诸侯。
经过。
所以应解读为,霍去病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击匈奴的战役得胜回师后,天子汉武帝的这段话,应解释为“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亲自带领部队将士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俘获许多匈奴将士,尤其是这两句“历涉离侯。济弓闾”根本不是什么“越离侯山,过弓闾河”而是说经过与匈奴的历次艰苦战斗拼杀,深入遥远的大漠匈奴部落,转战千里,俘获了匈奴的头领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在挥军归途中,进入汉朝与匈奴相邻的边境地区,位于我方的狼居胥山,(也称狼山)举行了庆祝胜利的封山祭祀,这次奉汉武帝之命出征打击匈奴取得的巨大胜利和收获!这条通往塞外的道路,是汉代通往匈奴漠北的主要交通线,也是匈奴侵扰汉朝边境深入汉境的主要通道,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大青山地区,史称匈奴大道,自汉代以来到清代的一千多年中,这条主要通道车辚辚,马萧萧,就没断过战争的硝烟。汉代利用这里的天险,在这里修筑了高阙塞、鸡鹿塞、阻止匈奴的入侵。
历史以来人们对这一错误的解读,没有人去斟酌和推翻它,甚至予以美化,推测霍去病所封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的肯特山附近,有的子虚乌有添油加醋的说打到了贝加尔湖。今天我们必须纠正那些主观臆断不切合实际地说法。还历史一个真实。我们知道瀚海是指狼居胥山也就是狼山以北地区的大漠戈壁,汉武帝时期成为瀚海。登临瀚海即越过了狼居胥到达了大漠戈壁的瀚海地区。
根据什么说河套黄河以北的狼山就是狼居胥山呢?依据就是根据清代史料的有关记载;一是,根据《清鉴》二是根据《清史稿》三是根据《临河县志》山川要隘纪略考“查今临河境以阴山为幹脉,由贺兰山蜿蜒而西,当县城正北百里有狼山又名狼居胥山,狼山西二百里有古高阙,迤东有鸡鹿塞,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是也,狼山北有榆溪塞,秦郤匈奴于河套树榆为塞,以阻北夷是也。说一说狼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险要情况,狼山口在狼山正中,山势险峻,为用兵要地,又东石计兰口在狼山口东亦要隘,又东葫芦斯兔口,在狼山北形势险要又东马池口在狼山北通察汉泊及临河北境诸要隘。狼山口西为高阙塞蒙古游牧记即所谓绰农陀罗海,其口正当黄河北流折东处,两山对峙,若门户中有道通新疆较他路近两千里。以狼居胥山为中心以阴山天险为屏障,东西南北构成了全面坚固的强大防御体系。阻止了匈奴铁骑南侵进入汉境的障碍,让强悍的匈奴望而却步。狼居胥山以南为塞北鱼米之乡的河套地区,为北征匈奴储备粮食和战马的军需储备库,距离匈奴很近,只有一山之隔,越过狼居胥山即是瀚海进入了匈奴地区的南境。
现在所称呼的两狼山,一是位于临河正北70公里的狼山,属乌拉特中旗,东边的一座狼山,叫大狼山,西边的叫二狼山,合起来统称两狼山。山沟北口可望见有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的高阙塞,有两狼山水库,到石兰计,大狼山海拔1800米。
根据《清史稿》“按隂山俗名大青山,西自河套北乌喇忒西境,东至归化城东北,层峦峻岭绵亘五百余里,土名随地而异,自西而东曰;木纳山、昆都仑山、巴尔图山、扎喇山。尽乌喇忒东境曰;挿汉峩博山、挿汉峯厯苏尔哲黒勒库诸谷至归化城,北为翁公山、衣马图山、皆古所谓隂山也。其实隂山横障北漠起宁夏贺兰山,蜿蜒而北为喀卜特儿山,又东北为哈儿占布儿古图山,又东北为狼居胥山,为那林朔龙山,又东北为翁金朔龙山,当河套外正北逶迤而东绵亘乌喇忒北,毛明安喀尔喀右翼南,又东北至四子部落,东南为色尔贝山势益髙峻,又东至牧厰及察哈尔地,为苏门哈达山,阿哈拉图山,古楚古特山,又东为都兰山,得尔山,至故开平城北为卧龙山,山势稍防,又东北至克西克腾西为海喀喇山,又东南为虾蟆岭为大衍岭”等山脉。
狼居胥山的名字出现在清代史料记载的《清鉴》和《清史稿》中,民国《临河县志》里也清楚的记载了狼居胥山即是狼山的又一个名称。毋庸置疑这是对狼居胥山最有利的史料证据。《辞源》解释为“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亦名狼山。”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另,康熙皇帝在三十六年征讨噶尔丹的出兵路线上也是走的这条路,过黄河绕贺兰山,登上了狼居胥山山麓这一战略要地,控制住了噶尔丹东西逃跑的路线和给养的后路,从而指挥千军万马由东、西、中三路并进围剿噶尔丹,康熙在中路坐镇,最终迫使葛尔丹无路可逃自杀而亡。取得了对噶尔丹战役的全面胜利。解除了北部边境对清庭的边患之绕。现存于呼和浩特小昭寺庙里的狼居胥山碑,即《御制康熙评定噶尔丹纪功碑》碑文有力地证明了康熙评定噶尔丹时,所刻写记录下来的当时心情和实际状况的真实写照。原称《圣祖御制崇福寺碑》,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率师出边征讨噶尔丹平定漠北的事迹。有蒙藏文碑一块现存于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庙,满汉文碑一块存于内蒙古博物馆,用四种文字刻写,内容基本一致。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