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朝的“驱虎吞狼”之计!

2019-04-30 19:57阅读: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朝的“驱虎吞狼”之计!

引子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 为匹夫匹妇复仇也。”(见于《孟子》)
上述记载讲的是成汤讨伐葛国的战争。单从《孟子》的记载来看,葛伯(即葛国国君)这个人简直坏的冒烟,不可理喻。自己缺乏牛羊粮食祭祀先祖,成汤好心帮忙,他不领情也就算了,反而抢了人家的酒肉粮食,还妄杀童子。最后成汤忍无可忍,终于出兵灭了葛国。估计富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对葛伯的恶行咬牙切齿,为成汤的仁至义尽拍案叫好!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朝的“驱虎吞狼”之计!

孟子曰:葛伯仇饷
其实熟读历史的朋友大多会觉得《孟子》中记载的这件事矫揉造作的痕迹很重,而且疑点很多,很有孟子为推销其仁政学说而进行艺术加工的嫌疑。
《孟子》中记载的成汤伐葛的明面理由是为童子报仇,然而究其根源却是因为葛伯不祭祀。《史记·殷本纪》中也记载“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可见,成汤伐葛的真正缘由应该就是“葛伯不祀”。
然而疑问就在这里,葛伯为何不祭祀呢?其祭不祭祀又和殷商有什么关系?成汤凭什么过问葛国的祭祀事宜,并以此为由吞并葛国呢?难道夏朝就不过问此事,任由殷商吞并邻国发展壮大?下面就让我们顺着这些疑问通过史料来逐步揭示“葛伯仇饷”战事中的惊人内幕!

一、“成汤伐葛”真的是殷商图谋天下的第一步?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哪有什么惊人内幕?其实就是随着夏衰商兴,殷商野心渐起,想要图谋夏朝江山。而葛国离殷商最近,因此不幸成为殷商夺取夏朝天下的首个征讨对象。“葛伯不祀”只不过是成汤随意找的出兵借口。
晚清龚自珍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王者之取天下,虽曰天与之,要必有阴谋焉”,“葛何罪?罪在近”。意思是“葛伯仇饷”是成汤图谋天下的阴谋。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驱虎吞狼之计 龚自珍曰:葛罪在近
①夏衰商兴,殷商确有图谋天下之心。
事情真是这样的么?龚自珍的说法有一点本人是认同的,那就是夏衰商兴,殷商有图谋天下之心。
有一种说法是“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意思是夏朝传至孔甲之时就已经开始尽露疲态。等到夏桀继位时,接手的已经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而夏桀比前几位更为不堪,其为人暴虐荒淫,骄奢自恣,“燎焚天下之财,疲苦万民之力”,这进一步使得夏朝的实力大幅衰落。更为不幸的是,夏桀十年,发生了大旱灾,甚至致使伊洛河流干涸,这对夏王朝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使得本就千疮百孔的民生进一步雪上加霜。
反观殷商,自王亥起确立以贸易为本的立国之策,逐步走向崛起之路;上甲微时更是吞并了有易氏和皮氏,极大的增强了实力。至成汤之时,在伊尹、仲虺的辅佐下,殷商已经成长为一方诸侯。随着夏商实力的此消彼长,殷商有不臣之心是必然的。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驱虎吞狼之计 成汤有图谋天下之心
②“成汤伐葛”时殷商表面上应仍恭顺于夏。
但是成汤伐葛真的就是殷商图谋夏朝江山所主动迈出的第一步么?我们先看一下伐葛的时间。
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成汤伐葛的确切时间,但伐葛乃是成汤“十一征”的首征,第二征为“征有洛”。根据《竹书纪年》,征有洛的时间为夏桀二十一年,殷商迁至亳地的时间为夏桀十五年。因此成汤伐葛的时间应该处于夏桀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之间。
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呢?根据《竹书》: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二十年,伊尹归于商。伊尹去夏都干什么去了?熟悉上古史的朋友都知道,他去做间谍了,即著名的“伊尹间夏”。
本人认为:殷商显然不应在“伊尹间夏”期间行叛夏之事,其真正对夏朝龇出獠牙应该在伊尹回到殷商之后。根据《竹书》,伊尹归商后立即发动了征讨有洛的战争,这才是殷商迈出的征讨夏朝天下的第一步。而夏朝也立即对此作出了反应,第二年夏桀就“召汤而囚之于夏台”,可见,夏朝对于殷商是非常警惕的。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驱虎吞狼之计 伊尹间夏
③夏朝对“成汤伐葛”事件的反应令人费解。
事实上,夏朝对东夷诸国一直心怀警惕。夷夏并非一源,信仰文化也迥然不同,历史上颇多恩怨。上古时期的历次大战多有夷夏之争的背景,远如涿鹿之战,近如少康复国,均是夷夏之间为了争夺主导权而发生的大战。虽然自少康起,诸夷就对夏朝采取了归附的姿态,但那是建立在夏朝强大的实力的基础上。实际上夏朝稍一虚弱,诸夷即会露出獠牙,夏朝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自然不会放松对诸夷,尤其是东夷大佬殷商的防范。
邻近殷商的豕韦、顾、昆吾都是夏朝的铁杆联盟,而且实力非常强劲,尤其是昆吾,号称上古五霸之一。可以说殷商稍有异动都会立刻引起夏朝的警觉和讨伐,殷商征讨有洛后成汤的下场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驱虎吞狼之计 殷商周边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成汤吞并葛国之后,夏朝却没有任何反应,这与征讨有洛形成鲜明的对比。故此本人大胆猜测:成汤伐葛应当是夏朝所默许的,甚至有可能是夏朝所推动的。

二、“成汤伐葛”应为夏朝的驱虎吞狼之策

成汤伐葛的原因是“葛伯不祀”,这个理由应该是靠谱的。成汤为何会再三关注葛国祭祀呢?这是事情真相的关键。
①殷商与葛国是同族么?
陈立柱先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上古,祭祀是国之大事,不仅本国宗族关注,其它国家的同宗族者也会关注。春秋时期,夔与楚为同姓兄弟之国,夔君不祭祀先祖祝融和鬻熊,楚国知道后就派人责备夔君。夔君不以为然,并说夔国先人熊挚在生病的时候曾求助过祝融和鬻熊,但是这俩先祖并没有保佑他,因此凭什么祭祀这两位?这引起了楚国大怒,于是出兵灭了夔国。
由此观之,葛国和殷商的关系也应类似于夔楚两国,属于同族共祖,因此殷商才会关注葛国的祭祀状况,并再三催促葛伯祭祀,而且这种情况下出兵占有大义,夏朝也很难反对。
对于陈先生的观点,本人不太赞同。众所周知,葛国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而殷商为子姓,其始祖为契,乃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玄鸟蛋而生。可见葛国和殷商并无共同祖先。虽然两国文化风俗可能相近,但那是因为地理位置邻近而导致的。
②葛伯不祀的原因
既然殷商与葛国并非同族关系,那么殷商能够过问葛国的祭祀却不遭夏朝干涉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殷商实际上是奉夏朝的旨意来质问“葛伯不祀”的问题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驱虎吞狼之计 奉旨办事
古时祭祀宗庙主要有祫、禘、祠、礿、尝、烝等几种,其中祫为三年一祭,禘为五年一祭,均是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诸侯部落都有义务参加或者在境内同步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
本人认为,所谓“葛伯不祀”实际上应该指的是葛伯没有参加夏王举行的祫祭或禘祭,或者没有同步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
葛伯为何不进行祭祀活动呢?《孟子》中说葛国“无以供牺牲和粢盛”,当然孟子认为这只是葛伯的借口,其实葛伯根本就没打算祭祀。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葛国遭了灾,因此难以提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粢盛。
本人以为:孟子的说法应该是对的,其实葛伯根本没打算祭祀。事实上,葛国作为一方诸侯,而祭祀又是上古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灾害能够使得葛伯连祭祀用的牺牲和粢盛都提供不了。
那么为何葛伯不打算进行祭祀活动呢,原因本人在上文已经说了:此时的夏朝已经尽露疲态,诸夷都看在眼中。有施氏最先按耐不住龇出獠牙,其次是有缗氏。葛国是忍不住跳出来的另一个国家,但他没有像有施氏和有岷氏那样直接反叛,而是采用了不参加祭祀的试探的方式。
③夏朝驱虎吞狼,殷商奉旨办事。
葛国的行为其他诸侯都看在眼里,因此夏朝无论如何也要将葛伯试探的爪子砍掉。而此时的殷商虽然表现的很恭顺,但其实夏朝对他更不放心,如果说葛国是条龇牙的狼,那么殷商则“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故此夏朝派殷商来处理“葛伯不祀”一事,未尝没有试探殷商和驱虎吞狼的意思在内。如果殷商犹疑不去,则可借机惩罚。而如果殷商去和葛国交涉,则可离间两国关系,甚至消耗殷商实力。
可以说,夏朝的算盘打的很美,事实也确实按照其想象的方式进行,殷商和葛国果然打起来了。但结果却有些出乎意料,殷商不费吹灰之力即灭掉了葛国,反而进一步壮大了实力。
孟子曰成汤以仁伐葛,龚自珍却为葛鸣冤,其实此乃夏驱虎吞狼之计 驱虎吞狼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开头提出的疑问,是不是事情的经过很清晰了呢!葛伯不祀是因为其有不臣之心,而殷商是奉夏的旨意来质问此事,并借机吞并了葛国。由于这本就是夏朝的驱虎吞狼之策,因此对于殷商吞并葛国的事实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三、结语

孟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说诸侯,宣传自身的仁政思想,因此其会有选择的讲述历史,并对某些史料进行润色加工。因此对于《孟子》中的记载,不可尽信,但也不能尽疑,而应当结合其它史料客观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孟子》、《夏末葛国考》
[“烽火兵史”系列,从华夏第一战讲起,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关注公众号“过期大还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log.sina.com.cn/u/5860986998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