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其实相比奸臣,更为致命的是人心

2020-04-21 19:56阅读:
最近随着《清平乐》的热播,不少人对宋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宋朝,不少人首先会想到杨家将。
《杨家将演义》中,在金沙滩一役,杨家将被奸臣潘仁美所害,大刀杨令公率领着七个儿子与契丹杀的是昏天黑地,无奈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在一个山谷处,忽见一座苏武庙,庙对面立着李陵碑。是做不屈气节的苏武还是穷困投降的李陵?
老令公胸怀壮烈、感慨万千,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上。真可谓是: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李陵碑下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其实相比奸臣,更为致命的是人心
杨令公撞死李陵碑
历史上的杨令公真如小说上的一样吗?潘仁美真是奸臣吗?还是看看史书是怎么说的。
先来说说杨业杨令公,太原人。年轻时就爱行侠仗义,每次出去打猎,都被同伴的收获多好几倍;还跟同伴说:他日我领军打仗,就好比老鹰逮小鸡一般容易。当时的太原还隶属于北汉,杨业由于能力出众,受到北汉君主刘崇的重用,由于他骁勇善战,国人都叫他杨无敌。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征伐北汉,由于实力悬殊,杨业为免生灵涂炭,劝少主刘继元投降。北汉归顺之后,宋太宗授以杨业戍边重任。杨令公作战勇猛,声名远播,连骁勇的契丹军队见到杨令公的大旗都远远地绕道走。
但一个人锋芒太露,总会招人嫉妒!
不少边将给皇帝上书揭发其短处,但太宗都不过问,直接转交给他。足见太宗
对他的信任,也体现了太宗的高明之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样才能让下属更加忠心。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奸臣是潘美还是另有其人? 杨令公归宋
杨业为什么会遭到同行的挤兑,应该与他北汉降将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虽然他有能力,但其他将领很可能因为他是降将而从心里不接受他。
再说潘仁美,历史中并无此人,与杨业有交集的只有潘美与潘仁美的名字比较接近。潘美,后周时期得到周世宗柴荣的重用,主管西北事务。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受禅登基,潘美得到宋太祖的重用。此后平定南汉、南唐、北汉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论军功,潘美与曹彬,是北宋初期的两位战神级的名将,深受宋太祖和太宗的器重。
从史书来看,杨业和潘美两人应该没什么交集,直到雍熙三年才一起共事,但这一年竟然成了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彼时大宋已经平定南汉、南唐、北汉等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准备收复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趁辽国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曹彬往雄州,田重进往飞狐,潘美出雁门关,杨业为潘美副手。
太宗临行前嘱咐三路大军:曹彬的十万之众佯装去攻打幽州,但要持重缓行,不得贪利;辽国听说大军来攻,必然派重兵来救,这样有利于潘美和田重进两路;待潘、田两路攻下云州等地后再东进,三路大军共取幽州。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奸臣是潘美还是另有其人? 宋太宗北伐路线
不得不说太宗的安排是非常完美的,但曹彬对自己部队的作用还是领会的不够彻底;在潘、田两路接连收复云州、寰州、飞狐等地后,太宗发现曹彬的部队北进的太快了,忙告诉曹彬部原地休整待命。
但曹彬的部下听说潘、田两路攻城拔寨,自己却无法建功,这下急了,非要参战;无奈之下,曹彬只得率部北进,但酷暑炎热,粮运不济,只得退军;退军途中,大军没了精气神,很容易就被辽国的追军打败。受此影响,潘美一路只得退回代州。
宋太宗随即下诏让潘美把夺取的云、应、寰、朔四州人民内迁,杨业观察到辽国在不断向他们这一路增兵,就向潘美建议:如今辽兵人越来越多,不可与战;朝廷的诏书只是让保护边民内迁,只需带领部队出大石路去应州,先派人秘密告诉云、朔二州的守将,等到大军出发的那天,命令云州的百姓先出发。我军到达应州,契丹必来战,此时令让朔州百姓出城,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辽国的部队就无法通过;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安全撤离。
蔚州刺史王侁却认为:我们好几万精兵为啥要如此害怕,应该直接出兵雁门关,鼓行向前,与辽国作战,掩护边民。杨业不认同这个方案,认为必然会战败。
王侁却说:你号称无敌,今天咋这么胆小,你是不是有二心?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杨业,他并不是根正苗红的宋将,是北汉的降将,杨业血性汉子哪受得了这个气,厉声说道:我非怕死,只不过形势不利于我,非要出战只会使得士卒白白送死,为了自证清白,我就做先锋吧。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奸臣是潘美还是另有其人? 杨业为先锋以自证清白
潘美作为领军统帅,在两种策略面前估计也是摇摆不定,但最终认可了王侁的策略,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一路高歌猛进,过分高估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二是曹彬部吃了败仗,那时曹彬的战功和资历应该无人能及,俗话说:不想争第一的将军不是好将军;自己若能打赢,是不是能压过曹彬一点。
试图压过曹彬的好胜心最终侵染了潘美的理智,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悲剧。
出发前,杨业向潘美哭诉道:我此去必不利,太宗当年不杀我,还付以兵权,就是为了让我立功报国;今天大家都说我怕死,我只能以死报国。杨业手指陈家谷口说:你们列兵守住谷口,待我退至此处,出兵接应。
从常理分析,你会跟你不对付的人哭诉吗?杨业出发前能跟潘美说出这番肺腑之言,两人的关系应该不是水火不容;只不过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到领导的支持。
杨业出发后,潘美和王侁陈兵谷口,但总等不到杨业的部队;王侁派人登高眺望,误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王侁打算趁机争功,随即率兵离开谷口;连潘美也不能控制。不久听说杨业战败,潘美立即带兵后退。
待到杨业退至谷口时,不见援兵,异常悲恸,虽然身上受了十多处伤,但继续率领部下边战边退,眼瞅着身边的士卒一个个倒下,杨业告诉身边的将士:你们都有父母妻小,与我俱死无益,不如先行撤退;但将士被其仗义感动,无人离去,直至战死;杨业因战马受重伤无法行动,被契丹人擒住。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奸臣是潘美还是另有其人? 血战
杨业叹息说:“陛下待我不薄,我本想杀敌报国,无奈被奸臣所迫,导致军队战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家将演义》中把杨业写成撞死在李陵碑,虽然有些艺术化的处理,但确实杨业面临着与李陵一样的处境。
自己战至力竭且援兵不至,若投降契丹保全性命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杨业是一个有气节的将领,他虽没有战死沙场,但以这样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也是够悲壮。在那三天里他的心理和身体经历了怎样的痛楚,我们无法感受。
杨业临终前说被奸臣所迫,应该指的是王侁等人,而不是潘美。然而真的是王侁酿成了最终的悲剧么?
王侁此人刚愎自大,对杨业心怀嫉妒,先以诛心之论激杨业出战,后为争功不听潘美号令,虽然是十足的战场搅屎棍,但其实他对此役的胜负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说曹彬,作为北宋战神级的统帅,竟然被部下所左右,若说曹彬自己没有急切的建功心思,恐怕难以说的过去,抢功之心—这是此战的悲剧之源。
再说潘美,作为最高统帅,要为杨业的战败被俘付很大责任,但错误的抉择来自于自身的好胜心。如果他没存有压曹彬一头的小心思,应该也不会在王侁的撺掇下做出错误判断。《杨家将演义》中塑造的反面人物潘仁美,应该也体现了作者对潘美的决策失误的不满。
最后说一下杨业,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责任,明知王侁乃嫉妒之言,但仍然被深深刺痛,明知必败,却仍为了自证清白而受激出战。如果他坚持己见,同王侁力争,以他在宋太宗跟前受信任的程度,也许潘美并不会采纳王侁之言。
王侁存排挤之心、曹彬存抢功之心、潘美存好胜之心、杨业因畏人言而存自证清白之心,这一切的人心,最终为此役谱写了悲凉的终曲。
潘美回朝后被降了三级,王侁被流放;潘美随后虽然又被启用,不知道潘美是不是受到了内心的谴责,没多久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潘美在雍熙北伐中的失误并不会过多影响他在大宋的历史地位,他死后得到了配饗太宗庙庭的待遇,这可不是一般大臣能够享受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潘美绝不是个奸臣。
陈家谷口一役中,杨业的儿子杨延玉战死。其他六个儿子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都得到了朝廷的分封。在这六个儿子中,《宋史》只记载杨延昭在雍熙北伐时受伤,并未记载其他五个儿子参与北伐。
杨令公兵败被俘,高呼“为奸臣所迫”,奸臣是潘美还是另有其人? 杨家诸子
对于杨令公,苏辙曾留诗《过杨无敌庙》曰: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人言可畏,人心是把锋利的剑!大丈夫想无愧于心真是件难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关注公众号和头条号“过期大还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log.sina.com.cn/u/5860986998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