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他被隋炀帝嘲讽,被李渊排斥,死后16年,被李世民夺爵改谥

2019-12-07 11:48阅读: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封伦封德彝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据《新唐书》记载——
隋开皇末,江南乱,内史令杨素讨之,署伦行军记室。泊海上,素召计事,伦坠水,免,易衣以见,讫不言。
他跟杨素征讨东南,掉到海里,被人救起。换了衣服就去见杨素,完全不提起落水之事。后来杨素听人说起,觉得此人心性,与一般人不同啊。便问为何当时不讲?好歹受了惊吓,回去休息休息。
封德彝说,这是私事,不该在公事场来讲。
素异其为,以从妹妻之。
第一次落水,得了个老婆。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有第二次落水。
《定命录》记载——
杨素讨辽东,封公船没,众皆谓死。杨素曰:“封郎当得仆射,此必未死。”使人求之。公抱得一板,没于大海中,力尽欲放之,忽忆杨公之言,复勉力持之,胸前为板所摩击,肉破至骨。众接救得之。
他被隋炀帝嘲讽,被李渊排斥,死后16年,被李世民夺爵改谥 (封伦 剧照)
原来,他又掉到海里去了。就在快撑不住之时,忽然想起杨素曾经说过,封德彝这家伙,将来必定可以坐上我这个位子,一丝勇攀官场高峰之念,使他咬紧牙关,抱住木板,终于获救——当然,若非杨素派人来找,哪怕他求生欲极强,也会死于非命。而杨素之所以派人去找,是因为他相信,封伦乃是有大福之人,自会得天保佑。
第二次落水,他保了一命。有命在,就有希望。
也许是两次差点淹死,使他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为了自己的幸福,他可以牺牲别人的性命。
《新唐书》里说——
虞世基得幸炀帝,然不悉吏事,处可失宜。伦阴为裁画,内以谄承主意,百官章奏若忤旨,则寝不闻;外以峻文绳天下,有功当赏,辄抑不行。
他给虞世基出主意,好事就报给皇上,坏事则压着;在外立了功的不赏,出了点小问题,就猛罚……
为何如此搞?因为他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杨素就曾说过,在这方面,“吾不及也”。
到了宇文化及反叛,让他出来历数杨
广之罪,他真就来了,大概才开口吧,就被杨广嘲讽——
卿,士人,何至是!
封德彝羞愧得想着个地缝爬进去,缩着脖子走了——
然后,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宇文化及授予的官职。
他被隋炀帝嘲讽,被李渊排斥,死后16年,被李世民夺爵改谥 (宇文化及 剧照)
后来,他投奔李渊,李渊晓得他人品有问题,不欲用他,但这家伙,大概又想起了杨素的话,认为有高位在等着自己呢,所以,腆着脸“以秘策干帝”。至于讲了些什么,书中并未记载,反正,开启了他在唐朝官运亨通,直到宰相的快速升职通道。
入唐九年,他做了一些大事——
对李渊说,秦王功高,要么立为太子,要么杀了;
对太子李建成说,“为四海不顾其亲,乞羹者谓何”,怂恿他杀弟弟。
在李渊想要废太子立秦王的时候,制止了废长立幼。
与曾多次推荐自己的左仆射萧瑀讨论政务的时候,总是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我赞同我赞同。但到了唐太宗面前,他却又说出不同的观点。搞得萧瑀很尴尬。
看到此处,相信朋友们也都觉得这家伙,人品不怎么地吧?
然而,如果仅仅凭着善于揣摩圣意,打压同事,是不可能成为大唐宰相的。在那历史由乱而治的转折点,他确实有着独特的眼光。否则,唐太宗也不会在他死后赐谥号为——明。
举两个例子就知道了。
征讨王世充时,很多人都觉得打不赢,唯他与秦王,认为可以一战。相持时,李渊欲退兵,是他到京说服皇帝,王世充虽然兵多将广,但并不团结,真听他话的,只有洛阳。打下他只是迟早之事。后来李渊赞叹——
始议东讨,时多沮解者,唯秦王谓必克,伦赞其行,虽张华叶策晋武,亦何以加于是!
他被隋炀帝嘲讽,被李渊排斥,死后16年,被李世民夺爵改谥 (李世民 剧照)
后来,北方有警,敌军骑兵席卷而来,很多大臣都说别打了,说和吧,唯他讲——
不然。彼有轻中国心,谓我不能战,若乘其怠击之,势必胜,胜而后和,威德两全。今虽不战,后必复来。臣以为击之便。
可以说,他洞察时势的目光,非很多人所不能及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2
只是,因为参与夺嫡之事,在秦王与太子间首鼠两端,终在死后十六年,被人曝光当日旧事,遭削官夺爵,且改谥为缪。
不过,对这样的人而言,他死之后,哪管山崩地裂?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