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故事》: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2019-05-05 09:50阅读:
《故事》: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家不再遥不可及,写作人人可为,然而,真正的故事大家并非在媒体平台上简单的写几篇文章即可,他需要生活素养、学养、洞察力,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笔耕,需要忍受孤独和不理解。本文基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就故事的衰竭、如何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以及人物事件的构建浅谈对写作的研究及个人看法。
关键字:作家;写作;故事;人物;事件
1.故事的衰竭
  1.1 写作人人可为
  信息化时代,写作已经失去年龄、职业、学历限制,[1]人们随时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写作人人可为”意味着网络上遍布良莠不齐的文章,我们被很多无用的信息缠绕着。
  1.2 阅读碎片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无法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经典,领会其中的深意,阅读的碎片化,[2] 让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批量生产、篇幅短小的文章,即便强行加上博人眼球的标题,其内在千篇一律毫无深度的小哲理终究难以沉淀,[4]匆匆一瞥,过之即忘。
  1.3过于追求修辞
  语言只是故事的媒介,而很多作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许他们知道,但仍追求华丽的辞藻、精美的修辞,以掩饰故事内容的苍白,实际上,真正的故事大家通常要花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时间在故事的设计上。
  2.成为讲故事的人
  2.1爱
  写作的路从来都不会平坦,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在三四十岁左右才成名,在这之前,他们需要忍受数十年如一日的孤独,以及批评与失败。他们需要一日又一日,一刻又一刻的笔耕,以此磨砺自己的文笔。
  他们会沉浸在自己构思的小说情节里,家人或许会说:“即便你现在就在我的面前,可我觉得你的心从来都不在这儿。”
  若没有怀揣着对写作的热爱,没有视写作为生命的意义,没有视写作为生活方式,作家便没有动力,没有耐心,没有韧性,[3]就不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轻易地被外界的三言两语击倒。
 
 真正的作家从来都不会是玻璃心,他们用爱做武器,抵挡风言风语,用爱让自己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且步调轻快。
  2.2洞察力
  故事天才的材料是生活本身,他们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的深度,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始终保持精神的纯粹性,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提取出生活的内在哲理。[4]
  《大鱼海棠》的创作灵感来自导游梁旋的一个梦;
  《米老鼠与唐老鸭》中米老鼠的原型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老鼠;
《泰坦里克号》的创作灵感来自一场灾难;
……
  倘若他们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些素材就只能是他们生活中一些寻常的片段或者一则消息,最终被遗忘。
  2.3学养
  才华不会轻易消失,却会被无知所掩盖,给我们的学养补充营养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
  写作与阅读互相影响,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阅读将信息内化成作家的知识体系,写作将作者的学识进行编码外化成作品,从而传达自己的价值理念。[5]
  真正的作家需要进行广泛的涉猎,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杂家”。[6]
  然而,所谓的研究并非是旷日持久的,我们并不需要等我们的本子填满笔记,等我们将某一领域研究透彻后才开始动笔,实际上,创新与探索通常都是交替进行的。
  3.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3.1明确主控思想
  作家首先要为自己的故事确定一个主题思想,逐层深化,若是杂揉过多思想,不仅过于繁杂,且容易弱化主控思想,故事失去深度,不知所云,最终得不偿失。
  社会态度一直在变化,作家应该具有敏锐的文化触觉,有些主题早已过时,就不必再写,[7]譬如宣扬旧社会的“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封建理念,亦或者“车祸、流产、真假千金”等等俗套的梗,只会引起读者的厌烦。
  值得一提的是,人性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主题。[8]
  3.2故事本身能够自圆其说
  作者是故事的上帝,故事世界里的人或物,事件及发展,皆由作家精心安排,他必须深入了解与洞察自己创造的世界,让每一个人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独创性来自于对真实可信的执着追求,而不是标新立异的猎奇。
  即便是悬疑、科幻类的小说也有它自己的世界规则,故事的发展要具有逻辑性,漏洞对于故事来说是致命的,它将读者从故事里生生打醒,人们安慰自己:“这只是个故事罢了!”失望之余,也意味着故事的失败。
  故事若不能自圆其说,它就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不太成功的故事。
  3.3写自己相信的东西
  成为一个作家,首先要确定自己喜欢的类型,即确定目标读者,我们不能要求一个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家写严谨的报告文学,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所在,我们要学会挖掘并找到它。
  不能因为某种类型的文章受欢迎便随波逐流,假如你深深的厌恶它,亦或者不屑一顾,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又该如何引起读者的共鸣?
  3.4从里到外的写作
  一个作家通常会产生很多的灵感,然而,这些灵感并非全部有用,有些作者紧抓着其中一两个有意思的情景不放,围绕着它生拼硬凑,故事情节一塌糊涂。
  而真正的作家一般都是在取舍中进行创造性创作,他对于一切不理想的东西都会果断弃之,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如果知道哪些东西应该放弃呢?
  真正的作家都知道在写作之前,应该先写步骤大纲,根据大纲进行调整、修正,发现漏洞,消除不合理之处。
  而“挣扎作家”仅仅只是杜撰出一两个想法,稍加酝酿便直奔键盘,这种写作方法存在很大风险,其创造出的故事极易产生缺陷,且难以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否认有些作家即便没有大纲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但我相信,若他们事先写好大纲,费些心思在大纲的修改上,他们的作品或许会更进一步。
  4.如何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
  4.1对照或反衬
  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说的:“疯子是那些失去了内心交流的可怜人,所以他们能够允许自己忠实地说出和做出他们所想和所感的东西,所以他们才疯了。”
  其实,即便是疯子,也无法完完全全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人性复杂,很多时候,我们的善与恶是一样多的,它们互相压制,寻找平衡。
  所以,作家笔下人物不能被简单的赋予“善”或“恶”的定义,一个故事里的人物非好即坏,事件非黑即白,很难吸引读者。
  确切而言,主人公的意志驱动一个已知的欲望,而更加吸引人更让人痴迷的是他的不自觉欲望,即一个善良的人物或许有一个不为人知,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阴暗面,一个坏事做尽的人物可能有令人动容的浅浅善意,作家应该发现并将它们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需要对照,需要反衬,以此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只有将人物放在绝对的压力之下,置于两难的抉择境地,他所做出的选择才有深刻的意义。
  假如一个人物说出真相对他没有任何损失,我们便不能说他是绝对“诚实”的,若他说出真话,他现有的生活平衡将会被打破,他将面临着未知困境,而他依然选择说出事实,这样的情节才具有震撼性,才能深刻地揭露出他的“诚实”。
  4.2人物必须可信
  事件及人物的各种搭配组合必须让读者相信,这个人物是可信的,他能做到而且很可能会做他想做的事情。
  前文提及,我们不应该轻易给人物下定义,这并不意味着人物就可以放飞自我,他仍有所限制。
  作家深爱着他笔下的人物,不论是主人公还是反面人物,亦或者一个小小的配角,在创作时,作家时常问自己:“假如我是这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人物来自现实,被赋予现实意义,更具有可信度,更容易让读者移情。
  一个真正的作家会给予他的主人公以及反派角色相同的火力,不会让反派被吊打,然后叫喊着:“正义必胜!”
  每个人物都是一个个体,具有他专属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个人物的全异反应必须与其他所有人互成对照,倘若不能,那便删掉一个吧!
  5.事件的构造
  5.1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的发生将打破人物的生活平衡,将人物的生活推向混乱,人物必须做出回应,倘若人物做出回应的时间可以无限延长而不会受到惩罚,那这个激励事件将毫无意义。
  激励事件由伏笔和分晓构成,假如一个激励事件的逻辑发展需要一个伏笔,作家绝对不能推迟分晓的时间——至少不能推迟太久,即不能让主人公在激励事件发生前根本无从得知他的生活即将失去平衡。
  此外,一个事件的动机应该与动作相匹配,如若不然,读者便会觉得故事有戏剧性。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事件不能非黑即白,故事的动感也在于正面与负面价值的交替。
  最后,故事还需要一个终极事件来考验人物。
  5.2展示,不要告诉
  故事通常蕴含着潜文本,这需要读者慢慢品味,慢慢发掘。
  真正的故事大家从不解释,他们尊重读者的智慧,而不是将他们抱在膝盖上,絮絮叨叨地向他们进行说教。
  6.总结
  成为一个作家,需要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以增加生活素养,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学养,需要深入自己创造的世界,让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需要忍受孤独,数十年如一日的笔耕,却甘之如饴。
参考文献:
[1]. 席晓丽, 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差异分析.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第36-38+35页.
[2]. 姬义涛, 碎片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以APP《one·一个》为例. 科技传播, 2016(06): 第17+22页.
[3]. 刁克利, 创意写作改变作家的未来. 长江文艺, 2017(13): 第130-132页.
[4]. 王岩, 创意写作:源自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雨花, 2017(18): 第81-84页.
[5]. 刘伟, 从创意写作到创意阅读.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第5-8页.
[6]. 周进芳, 创意写作的本土化运作. 写作(上旬刊), 2016(12): 第23-26+85页.
[7]. 李俊飞与姜云峰, 创意写作:现代“写家”的可能性.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12): 第188-189页.
[8]. 阳超武, 故事的艺术——詹姆斯•卡梅隆剧作研究, 2015, 湖南师范大学.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