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的超级组合,竟然被秦军击败,原因何在?

2019-11-15 08:39阅读: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率领吴军,联合唐、蔡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一起伐楚,从淮水流域一路向前,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楚国行将灭亡。随后,楚国忠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决定出兵助楚复国,与吴军在楚国决战。
秦军与吴军战斗的过程,《左传·定公五年》里面有详细的记载:
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王于沂。吴人获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
九月,夫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溪氏。吴师败楚师于雍,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婿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囚舆罢,舆罢请先,遂逃归。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不待而归。叶公终不正视。
从上述的战争过程描写不难看出吴军的失败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
内讧。阖闾的弟弟夫王在“沂”被秦军大败,可没多久就率部返回吴国自立为王,显然实力并没有遭到多大的损失,那么对秦军的失败极有可能是刻意为之,当然,他率领的应该是吴军的偏师,对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反叛造成了吴国后方不稳,阖闾和部下自然无心恋战,从而影响了军心士气。
2, 兵力处于劣势。秦军的兵力是“兵车五百乘”,那么总兵力是多少呢?据《司马法》记载,每乘战车所隶属的步卒,春秋以前为二十二人编制,其中包含七名车下甲士和十五名步卒,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二十五人,但是到了春秋末期,连年的战争造成甲士的奇缺,而战争规模又在不断扩大,各国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装备简单而又易于训练的徒兵(即步兵),步兵由每乘战车隶属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时又取消了原来的七名车下甲士,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七十五人——秦军出动的作战部队人数=50*75=37500以上。此外,秦军还有相当数量的楚军配合。
反观吴军,总兵力不过3万,虽然连战皆胜,但需要分兵守卫夺下来的楚地,再加上被王带回一部分兵力(5000左右),后面又分兵回国迎战入寇的越国军队,估计能够跟秦军对战的最多不过20000,处于绝对的劣势。
上面是按照军事常识来对战局进行的分析,但是,吴军的统帅是雄才大略的阖闾,伍子胥和兵圣孙武都在军中谋划,这三人可谓超级组合,堪称无敌,按常理来说,即便是兵力上处于劣势,以此三子之能,“百战不殆”总该可以吧?
笔者以为,无敌组合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是因为两个战场之外的致命因素:吴王阖闾的自我膨胀和盲目自信,伍子胥疯狂报复的执念。
吴王阖闾的自我膨胀和盲目自信——吴国与楚国,实际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楚国的疆域人口和拥有的兵力都是吴国的五倍以上,而吴国非但以弱胜强,而且竟然能够占领对方的国都,迫使楚王狼狈逃窜,这份荣耀如何不让他信心爆棚,从而滋生吞并楚国的野心。
伍子胥疯狂报复的执念。伍子胥对楚王、楚国宗室和楚国的报复是近乎疯狂的,而阖闾对他的信任则助长的这种行为,于是乎个人的复仇变成了全军上下暴行最好借口。
原文链接,更多精彩
淮南子》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梁传·定公四年》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
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已经到了人神共愤令人发指的地步,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自然激发了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反抗心理,对于占领军来说,可谓到处都是敌人,想吞并这样的国土,只能是痴人说梦。
兵圣孙武虽然在军中,但不过是“为将”而已,身份地位不可与伍子胥同日而语,更别提阖闾了,即便是能给出正确的策略,在这种形势之下,也不可能被采用!
不过,吴军虽然败于秦军,但应该属于被击退,而不是被击溃或者歼灭,故而损失不大——阖闾率领吴军回国之后,轻而易举的击败叛乱的弟弟,而不到一年后的公元前504年,阖闾派太子夫差再次讨伐楚国,攻取了楚国的番邑,迫使楚国迁都于鄀,可见军力仍在。
综上所述,吴军在声势浩大的秦军面前,实际上只是试探性的打了一仗,失败之后便迅速转入战略防御和撤退,是主动为之,超级组合的作用,应该便在此吧。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