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文种被勾践赐死,罪魁祸首却是范蠡!

2019-11-18 10:24阅读:
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和上将军范蠡的辅佐之下,卧薪尝胆,成功逆袭,将吴国攻灭,范蠡功成身退,跑到了齐国,然后写了封信给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被起了疑心的勾践赐剑自杀。
对于越王勾践无故诛杀功臣文种,以及范蠡表现的功成身退、独善其身,后世普遍的看法都是认同范蠡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及鄙视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并为文种惋惜。
然而,笔者细细推究事件的演变过程,得出的结论却是——文种之死,范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范蠡负有主要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范蠡在信中完全没有清清楚楚的把勾践可能对他和文种不利的根本原因说出来!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原文链接,更多精彩
上面的句子虽然脍炙人口,但却不符合逻辑的:鸟尽弓藏,是为了等待新的狩猎季节;狡兔死,走狗烹,现实当中的猎人除了快饿死了,没有人会这么干,因为还有新的捕猎季节,还有其他猎物,此外,猎狗的用处多得很,并不仅仅局限于打猎。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这是典型的以貌取人,颇有相面大师的风范,既然你范蠡精通相术,明知道勾践不能“共乐”,却偏偏跟勾践“共患难”,不是有病吗?显而易见,上面的推导结果与范蠡精明睿智的个人形象不相符合,由此推导出的“不可共乐”的结论更是过于牵强。
越王勾践真的会对会对范蠡和文种不利吗?如果是真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错,越王勾践的确会对范蠡和文种不利,原因非常简单,即把军权和政权重新收到自己手中,避免重蹈其他诸侯被公卿夺国的覆辙。
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之后,选择了屈辱的投降,而为了最终能报仇雪耻,他和文种、范蠡制定了大政方针之后,群臣三人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越王勾践作为精神领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
劳”,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团结国民、振作民心士气。
由于大夫文种具有“填抚国家,亲附百姓”的特长,专门负责政务,“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范蠡则因为擅长军务,专门负责招募操练士兵,指挥作战。
君臣三人的分工协作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最终击败了吴国,但是在夫差苦苦求和之时,勾践动了恻隐之心,准备答应,可是“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军队竟然可以在没有得到国君首肯的情况下,听从范蠡的命令要攻杀吴国使臣,换句话说,军队已经到了只知道范蠡,不知道国君的地步,此时,以越王勾践的能力,必然察觉到了危及其王族统治延续的致命隐患。偏偏彼时,越国举国的政务管理权限全部在文种手里,范蠡和文种又是至交好友,而前面“三家分晋”的事情发生还没多久,勾践自然更是寝食难安。
解决了吴国之后,越王勾践理所当然的要逐步的把此前放给文种、范蠡的政权和军权回收,加强中央集权,再次确立自己国君的威严。
范蠡智谋深远,眼光老辣,早早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于是乎便来个闻风先遁,逃之夭夭。但由于是自己首先挑起了勾践的疑心,自然不能也不愿意承认,故而在给文种的信中,只能顾左右而言谈,预见了结果,却没有把勾践之所以要对付他们两人的根本原因道出。范蠡语焉不详,文种看了只能半信半疑,自然而然的想用装病来试探一下勾践,结果却是授人以柄,让勾践心中坐实了对他的怀疑,毫不犹豫的痛下杀手。
综上所述,文种之死,范蠡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