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通过战绩来看韩信是否配得上“兵仙”的称号

2019-12-12 07:58阅读:
笔者预感到这个题目必然引起韩信拥趸的极度反感与不满,所以直截了当的上实锤。
第一,韩信拜将之后向刘邦进行的战略形势分析和策略的价值对刘邦来说并不是特别大(具体细节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首先,刘邦起兵之后没多久就投奔项梁,更是在项梁阵亡之后与项羽并肩战斗过,而刘邦又是洞察人心的高手,项羽性格如何,自然远远比在项羽手下做个郎中小官的韩信更为清楚。其次,刘邦早在入关灭秦之时就已经决心与项羽争夺天下,无论有没有韩信的分析,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最后,韩信的先定三秦策略,不过是把刘邦烧毁栈道的战略目的点明而已。
刘邦之所以听完韩信的分析表现的很高兴,主要是因为韩信的眼光确实比其他将领要高,是个能领会自己战略意图的指挥官,故而可以让他独当一面。坦白的说,樊哙、灌婴、张耳等人,虽然忠心耿耿、勇猛善战,但眼界和指挥能力距离刘邦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流传后世的史书上看起来好像高明,可在当时就其结果来看,实在是非常普通,因为完全没有达到战术目的。
韩信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楚军,以达到攻击的突然性,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然而,实际上汉军刚刚抵达就发现人家章邯早已率军在陈仓等着呢,也就是说折腾了老半天,被章邯一眼识破,完全没有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当然,汉军最终还是击败了章邯,不过,那是实力使然——章邯在巨鹿之战时率领的都已经是刑徒组成的军队,等他被封为王之时,三秦大地经过连年征战,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兵源,手里能有个四五千人马就不错了。
第三,刘邦率领汉军主力正面攻击楚军的同时,派韩信率军作为偏师平定三秦,但是硬是在废丘被章邯拖了一年,面对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的章邯,韩信束手无策,而刘邦则已经率领大军把彭城给拿下了,假如楚汉争霸就此结束的话,恐怕韩信连封个候都没资格,好在项羽帮了个大忙,把刘邦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让韩信还有表现的机会。
此外,章邯率领的以秦人为主的守军,被包围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有从内部发生叛乱,说明韩信所说“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的说法并不是很靠谱,甚至可以称得上信口雌黄。
第四,井陉之战,对手是个完全不知兵的书呆子儒生,成安君陈馀,可谓胜之不武。平定齐国的战争,更
是可笑,明明郦食其已经游说齐王答应投降刘邦,齐国守军把汉军当友军、盟军看待的,自然完全不加戒备,结果这位“兵仙”毫不客气偷袭过去,害得刘邦最得力的说客被烹杀。
第五,击败龙且率领的楚军,是韩信为数不多、货真价实的胜利之一,不过,在项羽的部将当中,龙且的能力是排在英布和彭越之下的,含金量不算高。
最后,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著称的垓下之战,项羽的楚军不但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并且没有了粮食补给,拥有压倒性兵力优势的汉军获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差别无非是损失大与小的分别,以及能否把项羽杀死而已。
一首耐听的RAP
其实,纵观整个楚汉争霸的战争,有心人不难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即正面战场上与项羽死磕硬顶的始终是汉王刘邦自己,而那位被后人誉为“兵仙”的韩信,则率领偏师在黄河以北攻城掠地。在彭城之战和濉水之战的惨败发生以前,或许可以说刘邦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指挥才能,可是为什么惨败之后仍然不愿意放手让韩信代替自己在正面战场硬撼项羽呢?
最大的原因只能并且必须是:刘邦不认为韩信能比自己打得更好,或者说,刘邦认为,韩信的指挥才能(还有人品)都不值得担当这样的重托,在刘邦心目中,韩信只有在拥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情况下,才能跟项羽对决。对于刘邦的抉择,“汉初三杰”中的另外两位,陈平和萧何显然没有提出异议,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综上所述,韩信的军事才能,顶多是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已,作为统帅全军的帅才,他还有不小的差距,刘邦早已洞悉此点,故而才有了下面的典故: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善将将的乃是统帅,善将兵的只能是将军,一个将军,如何能配得上“兵仙”二字!?
博主连载小说《梦探》,欢迎品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