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简史:为何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
原创漫画,欢迎分享
术语解释

甲骨文(jizgwén)

商周时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文字,距今有三千多年。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殷墟,一般认为由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于1899年最早发现。商周时期,王室及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等等,无不向上天卜问,以占卜结果决定行止,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刻辞的甲骨,会被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目前已出土的甲骨达十万余片,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认识的约1700字。甲骨文已经有较严密的系统,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有大批形声字产生。甲骨卜辞也是今天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引例】文字之兴,原始于书契。书契之正字为“栔”,许君训为“刻”……“契”者,其同声叚耤字也。……毛公诂“契”为“开”。“开”“刻”义同,是知栔刻又有施之龟甲者。(孙诒让《契文举例·叙》)(文字的起源,原本从刻写开始。刻写的本字写作“栔”,许慎训释“栔”为刻……“契”是“栔”的同音假借字。……毛传训“契”为开,“开”与“刻”意思是一样的,由此知道文字又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郭沫若《殷契粹编·序》)(占卜之辞刻在龟甲兽骨上,其刻工之精、文字之美,每每令几千年之后的我辈神往。卜辞文字的风格也因人因时而异,大体上说,国王武丁时期,文字大多雄浑,国王帝乙时期,文字都很秀丽。)




金文(jnwén)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古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礼器与乐器两大类,乐器以钟为代表,礼器以鼎为代表,故前人将钟鼎作为古代青铜器的总称,因此金文也称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下至秦灭六国,计有800多年。据统计,金文有3700多字,其中能认识的字有2420个(据《金文编》),较甲骨文略多。金文的内容多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引例】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源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许慎《说文解字·序》)(各郡与诸侯国也常常在山间河边挖出古鼎彝器,上面铸刻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们的字形都很相似,虽然不能看出文字的流变,但是造字的详情也还大致可以说明。)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鼎上面多铸刻铭文,“铭”的意思是给自己留名。给自己留名,实际是为了颂扬祖先的美德,让其堂堂正正地传给后世。)




大篆(dàzhuàn)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与“小篆”相对。有广狭两方面含义:狭义专指籀文(先秦刻石书体),以战国时的秦国石鼓文为其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笔画凝重,构形多重叠,比金文更为规范、严正;广义指“书同文”之前包括金文、籀文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刻石文字。秦统一以后为小篆代替。


【引例】 《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汉书•艺文志》)(《史籀》一共有十五篇。[班固自注]周宣王时的大史籀创作了《大篆》十五篇,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已经亡佚了六篇。) 古籀之亡,不亡于秦,而亡于七国,为其变化古法,各自立异,使后人不能尽识也。(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叙》)(大篆的灭亡,不是灭亡在秦朝,而是灭亡在战国七国时期,因为它改乱了古时的书写方法,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书写形态,致使后来之人难以全都认识。)




小篆(xiozhuàn)


由大篆改造而成的一种字体。秦始皇(前259-前210)统一中国后,令丞相李斯(?-前208)等对大篆进行简化,将小篆颁布为官定标准字体。小篆使用圆润整齐的线条,减少了异体字,便于书写和认读,汉代为隶书所取代。小篆字体修长,讲究对称,起笔不露锋毫,收笔自然下垂,笔画曲折度可以随心变化,造成多种古朴而优美的形态,一直为书法家所钟爱,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态。


【引例】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李斯写作的《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作的《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作的《博学篇》,都是借鉴最早的大篆体字书《史籀篇》,有的稍稍加以简化和改造,这就是“小篆”。) 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于是刊定《说文》,修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宋史·徐铉传》)(唐大历年间,李阳冰的篆书特别奇妙,独为古今篆体书法之冠。他刊定了许慎的《说文解字》,修正了有些篆字的笔法。学篆书者仰慕而师从他,篆体书法又兴盛起来。)




隶书(lìsh)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隶字”“古书”。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在笔画方面,它改篆书的圆转为方折;在结体方面,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为秦时小吏程邈所创,实际起源于战国,而程邈为这一书体的整理与定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篆书相比,隶书的字形结构趋于简化,书写方式更为便捷。东汉时期普遍使用隶书,使这一书体的发展达到顶峰。魏晋时期也称隶书为“楷书”“正书”,实为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的“八分”。


【引例】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许慎《说文解字·序》)(这时秦始皇焚烧经书,废除过去的典籍,大规模征发官吏、士卒去服劳役、守边疆,使得官府、牢狱的事务非常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目的是书写简易便捷。)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晋书·卫恒传》)(秦代使用篆书,由于奏报的事务繁多,篆书非常难写,于是命令隶人帮助抄写文书,故称之为隶书。汉代沿用这一书体,唯独兵符、玺印、作符节的旗帜以及匾额、楹柱等上面所题的字还使用篆书书写。隶书,是篆书的便捷书写。)




楷书(kish)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正书”“真书”“正楷”。为了减少汉隶的波磔流转,端正草书的散漫无则,方便书写和辨识,书家在隶书的基础上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逐渐演化出楷书。楷书笔画平整,结体方正,富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它始自汉末,经魏晋时期的探索,到唐代成熟定型,通用至今,长盛不衰。按照时期划分,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过渡书体。唐楷是指唐代逐渐成熟的楷书。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褚遂良(596—658或659),中唐的颜真卿(708—784),晚唐的柳公权(778—865)等,皆是楷书大家,作品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楷模。


【引例】 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宣和书谱·正书序论》)(东汉建初年间(76—84)有一位叫王次仲的人,开始变化隶书来写作楷书。当时的楷书就是今天所说的正书。人们觉得它书写方便,于是就推行开了。) [充]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之。(《晋书·李充传》)([李充]善于写楷书,他妙悟参透了钟繇、索靖的书法真谛,世人都推重李充的书法。)




草书(cosh)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按发展历程可分为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阶段。它始于汉代,主要是为了书写便捷,提高效率,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后书家损益笔法,逐渐发展为章草。传至汉末,相传张芝(?—约192)摆脱了章草中所保留的隶书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并省减偏旁、相互假借,形成为今草(即今天俗称的草书)。发展到唐代,张旭、怀素(725-785,一说737-799)等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