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纽约人类大脑银行需求旺盛,随时都有至少5个申请在等候

2017-11-10 19:50阅读:
​Vahram Haroutunian博士是一名特殊的“银行家”。
他的“银行”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冰柜门一打开,白色的冷气漫了出来,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几十个冻硬的塑料特百惠盒子。
▲装着大脑切片的塑料盒子。图据路透社
​他小心地打开冻硬的盒子,露出几十个粉色的,仔细封装好的切片,看起来就像超市冰柜里的冷冻肉一样。
▲冰冻的大脑切片。图据路透社
​“这一盒是我们在1996年2月拿到的。”
这些分装在真空包装的透明塑料袋里的东西,竟然是——冰冻的人脑切片。
不只这些,另一个房间里,一排排置物架上摆着一罐罐人脑,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样。凑近一看,那些曾经承载着喜怒哀乐和人生记忆的大脑上,连褶皱和弧度都清清楚楚。柔软的大脑组织在福尔马林里,连细胞结构都保存完好。
▲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人脑。图据路透社
​这就是Haroutunian博士的“大脑银行”——西奈山大脑及组织保存库,也被称为人脑的沃尔玛,专门保存那些捐赠作科研的人类大脑。
红星新闻记者独家对话主管Vahram Haroutunian博士,解密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银行”。
创立:
为研究大脑建立大脑银行
“这里的工作就像银行放贷”
Harout
unian博士已经在这里工作35年了,大脑银行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博士在人脑银行。图据路透社
​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只是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研究中心。Haroutunian博士发现,没有大脑组织标本,研究非常受限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设立一个收集大脑标本的“银行”呢?
于是,大脑银行在1982年被建立起来,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逐渐扩展到其他大脑病症,以及完全健康的大脑标本,成为全美6个国家级“大脑银行”之一。
“其实,这里的工作就跟银行审理放贷差不多。”Haroutunian博士说,就是群策群力,为全球的大脑功能、精神类疾病和大脑退化疾病研究提供大脑标本。
▲博士手拿着人脑。图据纽约邮报
​可能法国的某个科学家需要1.5万个大脑标本。申请被发到全球的会员“银行”后,他们就共同评估这个申请,再由那些有合适标本的银行商讨合作,凑够这1.5万个。
全球范围内,大脑标本储备都严重短缺,大家必须集中资源,通力合作。从数量上来看,仅北美地区就有82家“大脑银行”。然而,作为全美“六大行”之一,经过了长达35年的累计,西奈山大脑银行的大脑标本储备才2008个。其他各种小型银行的库存量和标本类型就更少。
因此,大脑银行的“放贷”需求极为旺盛。“我们随时都有至少5个申请等候批复。”
运转:
为需要者提供大脑标本
24小时无休从捐赠者处获取大脑
除了“放贷”,他们还得“吸收存款”,获取捐赠。
通常,大脑银行都是坐等器官捐赠中心的电话。死亡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可能是深夜,可能是凌晨,可能是工作日,也可能是圣诞节。大脑银行有四个医生轮班,保证每天24小时无休,随时听候任务。
接到死亡通知后,大脑银行便会立刻跟家属沟通,获得许可,决定解剖地点。如果捐赠者在家里过世,医生会直接把遗体带回实验室做手术。如果捐赠者在医院,而所在医院又给大脑银行许可,他们也可以直接就地做手术。取出的大脑被放进冰盒,再运回实验室做进一步处理。

​到了实验室,研究人员对大脑首先进行拍照、称重,做基本信息录入;再按左右半球把大脑分成两半。右半球被切开成片,放进罐子里保存,做解剖研究用。而左半球切开后,立刻速冻在液氮中,放进零下80摄氏度的冰柜里。到这时,保存工作就暂时告一段落。
自此,它们只是“标本”,没人会再提器官主人的名字和生平。在冰柜和那些瓶瓶罐罐里,这些大脑以标本序列号“重生”,同过去的身份完全切割开来。
▲工作人员给标本贴标签。图据路透社
之后,根据医疗记录及遗属提供的信息,研究人员对捐赠者医疗历史做彻底的调查了解。与此同时,对大脑标本的相关检测也会完成。研究人员根据该大脑的具体特征,建议适合什么样的研究。这时候,标本和资料就正式形成,可供全球“借贷”和研究。
因为有着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财政支持,尽管捐赠手术花费高昂,大脑银行也全额负担,从大脑银行借标本的研究人员也只需支付相应的邮费。
难点:
从悲痛的家属那里要走器官
是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对这家银行来说,“吸收存款”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
毕竟,大脑是思想的载体,是决定个人身份与存在的器官,是人体最特别的、不可替代的部分。从悲痛的家属那里要走逝者大脑,始终是大脑银行工作中长期面临的艰巨挑战。
葬礼可能会因为捐赠手术延迟三四个小时。这取决于捐赠者所在地理位置,需要花多长时间完成大脑提取手术。除此以外,对于逝者来说,捐赠并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的痛楚或损失。
▲大脑切片。图据路透社
​要知道,大脑提取手术是从脑后操作,从正面看不出什么。在做了大脑捐赠以后,葬礼上仍然可以开棺,不影响亲友跟逝者当面告别。
有一次,Haroutunian博士凌晨三点才在一个合作单位做了一例大脑提取手术。结果,早上7点钟,他又接到那个合作单位的电话,通知说有捐赠。
同一个地方一天里出现两个捐赠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他连忙整理行装赶去。结果,Haroutunian发现这位捐赠者就是凌晨已经做了手术的那位捐赠者。因为手术后从正面看不出来,所以医生也没注意到这位捐赠者已经做过大脑提取手术了。
在捐赠者死亡后,大脑银行必须以最快速度取得大脑。大脑组织在人死后退化非常迅速,时间耽误得越久,可供研究使用的范围就越小。一个死亡48小时的大脑,还是能做解剖研究用,但细胞中的一些蛋白质已经观察不到了。
然而,对于遗属来说,这正是最为悲痛的时候。在这时候面对器官捐赠的需求,对有些人来说太难了。大脑银行在获得许可之后,也常常会有捐赠流失。流失率甚至可以多达十分之一。
行业:
研究者众,人脑标本严重不足
最老标本已用了30多年
Haroutunian博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脑银行刚建立那两三年,每年只有四五个捐赠。随着实验室配备的提升,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120个。但过去十年以来,每年平均捐赠数量降到了80-90个,这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求。
▲大脑银行的显微镜,用镭射可以将大脑的大部分细胞切下,用作深度研究。图片来源网络
​跟三十多年前比,民众对器官捐赠的了解和接受度理应更高,为何不增反降呢?
“跟35年前比,虽然对器官捐赠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提高了,但误解也多了。” Haroutunian博士说。
“在核磁共振、CT扫描这些成像技术出现之后,为什么还需要研究大脑组织本身呢?”这是Haroutunian博士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事实上,人们过高估计了成像技术的作用。很多解剖学,以及生物化学研究,单靠成像图片远远不够,还是得研究大脑组织本身。”
一方面,人们误以为科研对器官的需要降低了,另一方面,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很多病症不再需要做解剖,导致大脑标本供应下降。这两方面原因都导致大脑标本匮乏。
▲工作人员拿电锯,从冰冻的大脑上切下一片。图据路透社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研究者众,大家都需要标本。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即使是因新移民极大缓解老龄化问题的美国,85岁以上人群仍是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因此,与衰老相关的退化类疾病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大脑研究的领域这些年来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研究领域越具体越细分,符合条件的标本就越稀缺。
一个大脑标本,要不了多少年就能环游世界一遍。而且对于捐赠标本来说,没有使用时效,几十年前的标本到现在还能用。西奈山大脑银行现存的最老标本来自于1983年,到现在都仍在使用。
而对于这个捐赠者来说,在他离世多年之后,都还在为科学研究、为人类做贡献。他的生命,在这个特别的银行里,以特别的方式在继续产生价值。
红星新闻记者丨林容
编辑丨冯玲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