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古今高考对比:如果参加古代科考,你能考中吗?

2019-06-10 13:53阅读:
  每年的6.7-6.8日是高考日,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挑战。在如今的社会,高考只是一个成才的一个途径,但在古代,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今天,我们一来看看古代科考有多难?


  古代的“高考”难度非常大,程序繁多,光是大的考试,其完整程序就有三级:乡试(省)→会试(中央)→殿试(皇帝),当然各个朝代也略有不同。


  乡试是科举的第一级大考,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但并不是所有考生都有资格参加乡试的,首先你得通过童试成为秀才,然后再通过岁试、科试,接下来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通过乡试就能成为举人,复读了20年的范进就是卡在这个坎上过不去,才会在中举后太兴奋疯了。举人之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需要去京城考,所以古代才有“进京赶考”一说。


  通过会试后就成为了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考试殿试。殿试的考场设在皇宫,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就是进士,进士分成三甲,一甲进士极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极第只有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进士差不多有百十来个,三甲进士二三百个。


  把这些贡士们分个一二三等,有一个成语叫连中三元。这三元指的就是举人乡试第一名解元,然后礼部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连中三元就是参加科举考试都是第一名。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能连中三元的,也就十几个,一个朝代几百年只有几个人,可以连中三元。


  古代没有毕业这一说,考中了秀才就是有了功名,没有考中就还是童生。多大岁数考中秀才就多大岁数摘掉童生帽,所以那个时候就会出现爷爷和孙子一块儿提着考篮进考场。


  虽然相比现代,古代科考更注重文学类,考试内容也非常多,比如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就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作为唐代科考的主要科目,只要想走上仕途的古代文人基本都要考。而考这两样科目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呢?你可能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大约4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


  由于科考内容繁多,也就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比起明经,进士还要难考得多,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后来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如“诗圣”杜甫也没考上。


  在古代,即使参加了终极考试——殿试,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唐末诗人罗隐,因为长得丑,“十试不第”;而被誉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因为长得丑也屡试不第,直到65岁才谋得一个国子助教的小官;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做殿试官,原定状元郭翀就因为相貌不够惊人,被朱元璋弃选,转而钦定了外貌气宇轩昂的吴伯宗为状元。


  相比之下,现代高考就公平多了,评分标准简单,用分数说话,阅卷过程也比较公平公正。祝高考的学子们,能够一路披荆斩棘、金榜题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