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隆里古城——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

2019-11-19 14:00阅读:
隆里古城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隆里古城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之一,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景区内的古建筑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里古城的建筑布局

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城垣始建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边。周长1500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东南西北各设炮台一座。
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东门主要是作为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取“紫气东来”之意。南门为正阳门,西门称迎恩门,除了门上建有两层戌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
隆里古城——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
这结构被隆里人称为“勒马回头”。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无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且为取其藏风聚气之说,在北门上城楼上设有寺庙,供奉有菩萨,以祈求平安。城墙上设有跑马道,城壁设有“天灯座”,用以传递讯息。古城墙外有护城河,以防敌人侵袭。
古城内部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街道20余条,全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
城内以千户所衙
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面分别开三条主街,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城门设有内外两道,形似“瓮城”结构,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
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隆里古城——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
早期的民居建筑也大多还保留着汉文化的特点,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间开),进深8米左右的两到三层木构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
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宅基均高出地面1米,房屋之间相对排列整齐有序,每家每户前均有清一色的几阶青石台基排列,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如“关西第”、“科甲第”、“洛阳第”等,且大门外墙呈“外八字”结构,其平面布置自外而内,先门第,再前屋,再正屋、后屋,每一屋均由天井相隔,天井以青石铺就,低于台基,天井内放有青石制成的防火缸,缸上雕龙或饰有古代兵器戟,内有暗沟以便排水,古镇民居内每户必有一后门,且后门户户相通,目的是为了军人家眷躲避战火,战事来临时家家互相通告,由后门撤离至安全地带。
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均始建于清代,现在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祠堂门口的牌坊就是一座雕绘精美的大壁画,每座家祠的门口以牌楼的对联均有二至三幅,记述了该族迁徙的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封火墙高大严实的,四合院天井宽大明朗,天井以青石铺就,两侧有若干厢房,开间大、屋宇高、进深深,屋面宽敞,正屋壁上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
隆里古城——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
明清时期隆里寺观较多。有城中十一庙,城外五座庵,各街中都建有寺庙。城中心的观音堂建有“大庙”,大庙右侧建有“城隍庙”,东街头有“文庙”,西街头有“武庙”(关帝庙),武庙侧为“魁星楼”,西北角有“木马庙”、“玉皇阁”,西南角有“二郎庙”,东鼓楼旁有“飞山庙”,东南角有“五显庙”等共11座。各庙观有道人,都分别供奉有道家的玉皇大帝、真武大帝、文昌帝君、赵公财神、关圣帝君、儒家的孔老夫子、佛家的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等。
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开挖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决饮食、浣沐和消防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需要。
据古城中的有关碑记记载和老人们的口碑传,蜈蚣街的来由有两说,一说是“脚踩吴三桂”。“蜈蚣”即“吴公”者,指平西王吴三桂也。清顺治15年,朝庭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后来隆里人在整修街面时,砌成一条蜈蚣图案,意思是使千万人、千万年用脚踩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二说以“水”克火。
隆里古城——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
按照阴阳风水的学说,南为午门,属阳,风水学分类中,其正五行有诀说“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故南门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火,有古语云,”南门火旺“,须以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故在南门大街铺上一条”蜈蚣“,以遏制南方乃至整个隆里的旺火。蜈蚣位于古城中心观音堂大庙的门前,庙中观音手捧净瓶,瓶中插柳,意为观音洒净,普降甘霖济众生,净瓶之水,可降火魔。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