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2020-10-27 14:51阅读:
四川,简称川或蜀,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居既是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自宜宾以上又称金沙江,自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支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富庶甲于天下。
中国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等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彩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居多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四川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特色,自成体系。但在悠久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又与外界各地有着丰富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伴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徒和王朝兴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现出与中原及其他地区建筑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多样性特征。
川内人口密集,城镇乡场众多,汉族民居的分布从聚落形态角度论可划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县城以上的城镇民居,二是区乡以下的乡场民居,三是广大农村民居。前两
类为街坊聚居式,后一类为自由散居式。
四川山地民居,即使是院落天井封闭的外观,因多数采用穿斗木构架体系、仍表现出轻盈灵巧素雅的风格。屋顶多为出檐较大的悬山式,小青瓦覆盖,歇山式屋顶使用较少。墙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与深棕色的木构架形成强烈而有趣的对比。墙面也有采用木板壁的,素面罩油,十分朴素。屋面桃檐深远,常出挑—至二个步架,达一米或一米五以上。
中国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出挑方式多用单挑和双挑,个别甚至达三挑的。有的是出挑加挑斗童柱,有的出挑加撑弓。出挑花样做法颇多,常常成为外观别致的形象。山面除了宽大挑檐外,有的还加眉檐以防风雨侵蚀墙面,或添建偏厦,使外观造型活泼生动。因此,悬山顶、小青瓦、穿斗架、夹泥墙、大出挑等手法是四川民居常见的造型特色。
在川北一带,由于受陕南民尼影响,民居多以厚实土墙围合院落,而房屋山面又突出于土墙之上,暴露出木构架和悬山顶,既活跃又稳实,兼具川陕混合风格特征。在场镇联排式民居中,街道双侧出大檐廊,形成“廊坊式”或“骑楼式”外观。
封火墙的使用也是川中民居一大造型特色,常采用三滴水或五滴水的硬山马头墙形式,也有少数做成弧形的“猫拱背”式样。多用空斗子墙,檐部脊瑞起翘尖,十分美观。在联列式民居街坊中一段段封火墙形成极富韵律的街景。一般的乡村民居,三五户形成院落组合,多不设围墙,与周围环境相融,房屋高低前后错落,不同方向的庭院或天井使环境空间亲切而富于变化。
有的民居采用吊脚楼或挑楼、挑廊等手法与地形的利用相结合,其外观造型更是丰富多彩。山区农宅田地制宜采用版筑土墙或乱石墙,屋顶为稻草顶或茅草顶,显出朴实粗犷的地方风格;尤其是川西平原一带的草顶民居,十分考究,平整厚实美观,与木穿构架相谐调,外观又别具一格。
中国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四川民居更具地方特色的就是屋脊装饰,多用小青瓦叠空花脊,或叠脊线脚,尤其中花甚高。常用灰塑嵌贴碎瓷片,称“瓷片贴”,有宝瓶形、葫芦形等,不拘一格,主要以青、蓝、白等多种颜色组成图案,十分美观。除了瓦脊外,也有用空花砖漫花筒子脊的,脊两端起鳌尖,或称老鹰头,起翘平缓柔和,使屋脊呈一舒展潇洒的曲线,简练美观,尤其在屋顶转角处彼此穿插,十分生动,在房屋天际线上增加了不少活泼的气氛,富于强烈的造型装饰效果。
四川民居在长时期的多元融合中逐渐形成风韵独到、自成一系的统一风格,同时又因各地区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表现出意趣各异、多彩多姿的不同变化与创新。如同独特的四川方言一样,民居也具有浓郁的泼辣、幽默的“川味”风格,但不同地区又有坦诚、率真、不拘常套的地方性格。正是这种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创新的现实主义生活态度,使四川民用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总的来说,四川民居审美风格主要表现为轻灵、秀雅、素朴、亲切。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