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原创】金台书院--清代全国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

2017-06-22 10:07阅读:
【原创】 金台书院-清代全国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
--金台书院历史记忆之一
金台书院:在外城东南金鱼池,旧为义学,国朝康熙四十一年,府尹钱晋锡题建乾隆十五年,改为书院。(《光绪顺天府志》载)金台书院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其遗址犹存。现为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校址。
今日的金台书院遗址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三进式四合院。主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格局,厚重古朴中透出几分庄严神圣。金台书院是北京地区书院历史上十多座书院中现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书院建筑。其遗址于19845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金台书院--清代全国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

(一)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大京兆钱公晋锡在亭设大兴宛平二义学教士,宛平寄宣武门外长椿寺,而大兴僦屋于洪庄。”大兴义学始称“首善义学”租用洪庄部分院舍。
“聘予主其事,辛巳夏宛平之学废,并归大兴,”康熙辛巳年夏(1701年夏)宛平义学并归大兴,更名为“顺天府义学”
王源(1648—1710年),字昆绳,康熙举人,顺天府大兴人:清初思想家。著有《居业堂文集》、《左传评》等
康熙三十九年(1700)顺天府尹钱晋锡请王源主持“首善义学“并讲课。在首善义学执教时,努力贯彻自己的治学思想,定学约,立纲纪。“以学古穷经通之,”王源在书写的《顺天书院记》以亲历者的身份,从义学到顺天书院的演变过程记录下来。
“顺天书院在金鱼池上洪庄洪庄者,故太傅邑公赐量也。┅┅京兆压予教既行,乃谋令其属捐干金为书院,而朝宗既重与予游,又因鹊蛇之异,力许假地以建。京兆大喜,洪偿以干金别构,而以七月兴工,凡五匮月告成。中为讲堂南向,西夹室之,下左台右廊,台上一阁奉先圣,下室三廊,西临地,池中为亭,阻石为山梁,前后共为书室者十,庖围备,门外为卖花圃,东南圜丘,郁葱葱岿然在望,左右皆池,家家养金鱼为业,濚焉蔚焉,观者流连莫能去”
经过这次扩建,“顺天书院”中为讲堂,还有西夹室,有廊,还有奉先圣的一阁,附有池水中有亭,书室为十,环境得以改善。达到书院的规制。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时任顺天府尹钱晋锡想买洪庄里的空地,把义学扩建为书院,但当时的洪庄主人
洪承畴之孙奕沔不肯。钱晋锡耍了手腕,向康熙帝上疏,谎言奕沔愿意献地办学。

康熙四十一年七月(1702年),康熙看了奏折,对奕沔兴办义学之为,甚为嘉奖,特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赠与顺天府义学。
据大清圣祖康熙朝实录,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秋七月庚午日记载御书匾额,赐顺天府义学悬挂
奕沔闻讯大惊,再不敢持异议了。对此事,时任义学的主事王源,作了详细记载:

“当书院之初成也,京兆上疏曰,臣卜地建义学崇文门外之,金鱼池巳就葢赐,故阁臣洪承畴之地,其孙愿以设学爰,聘名师傲宋臣胡,接经义治事之法,以立教满汉生童,有文才者,咸负笈读书,其中从游日众,入才济济伏乞,皇上命名勒石以垂永久,上可其奏。御书广育群才四字以赐。”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赐予顺天府义学御书“广育群才”匾额,曾悬挂在“顺天府义学”的中堂,
乾隆元年(1736年)将顺天府义学(顺天书院)房舍修缮过一次,在李绶(1713-1791年)《重修金台书院碑记》曰:“乾隆元年,皇上龙飞御极,当局者复请清查旧基,扩充修茸,并拨给官地以资逐年经费。”
“顺天府义学”经过重修学舍后,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

(二)
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官署管理,收的学员主要是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顺天府的童生亦可就学,《清会典》载:“书院生徒,由道员专司稽察。各州、县秉公选择,市政设令同道台再加考验,果系材嵁造就者,方准留院肄业。”
据顺天府尹周家楣等,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奏折分析:当时选送学员到京师金台书院学习的至少包括两江、两广、四川、闽浙以及直属诸省。金台书院“负笈生徒”,大多数为全国各地的“乡里秀异,沈潜学问”“材堪造就者”。
金台书院的主持人当朝有名之士,如康熙年间举人王源,乾隆年间进士顾镇,雍正年间的进士陈兆仑,晚清的张集馨,徐家杰等人,先后在义学、书院主持(学长,山长)或掌教。

陈兆仑(公元1700年至1771年)字星斋,号句山,浙江钱塘人,雍正进士。乾隆十九年(1755)兆仑任顺天府府尹,在任上先后聘
延顾虞东镇、姚砺圃汝金掌教金台书院。在顾镇及姚汝金任学长或掌教期间金台书院曾得人最盛。在戴璐·清《藤荫杂记》有载:

  金鱼池北金台书院,盖仿首善遗意,董于京兆尹。昔陈句山京兆兆仑,延顾虞东镇、姚砺圃汝金掌教,得人最盛。姚赴晋阳时,句山赠诗云:廿载金台懒赴官,客中为客感无端。东门带草重重在,待系先生去辙难。谓门下士有涕泣送行者。汤纬堂大奎有《过金台书院观金鱼池得鱼字五十韵》诗。
晚清年间的金台书院院长:张集馨(18001878年),字椒云,别号时睛斋主人,江苏仪征人。他考秀才,中举人,直到29岁入进士,走过25年的悲苦求学科举路。年愈古稀的张集馨还亲自登台讲课,“主讲金台书院,悉心批阅,诸生获益良多”。
张集馨把金台书院诸生课艺编辑成《金台书院课士录全集》流传至今,给世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被称为诲人不倦的好山长。

清代的书院,日趋“官学化”,朝廷对书院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条件都有严格要求。据《钦定大清会典》载:“正阳门外金台书院,聘掌教,正学长、副学长、上舍,内课外课诸生”又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书院即古候国之学也。居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也必立品勤学”“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士模范者,以礼聘请”。
清代皇帝及官吏对书院建章立制很重视,并给予指导,乾隆帝于乾隆元年(1736年)谕:“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之法,予以程课,使贯通乎经史”。
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刑部尚书管理顺天府事胡季堂,顺天府尹稽察觉罗学虞鸣球同撰的《金台书院记》写道:“夫朱子白鹿洞规条,学之程也;胡安定经义、治事二斋,教之准也。前行其在,当与诸君共砥砺之”。此《金台书院记》石刻一方,至今完好保存并镶嵌在现今金台书院小学,门道东侧墙壁内。
金台书院的学长及山长,严格建章立制,管理井然有序,才可育人才。
金台书院的考课制度比较完善、严格。考试分官课、师课两类。另外还有季课、就是“甄别”考试,按季进行。据光绪《顺天府志》载:“每季甄别,臣等亲诣书院,扃门面试,人文振兴,士心欢洽。”。
金台书院教学,注重自学,按分年读书法,规定分年课程、分月课程、每日课程;并以考课督促自学,检查教学效果。金台书院教学内容是习作八股文,临摹法帖,也讲授经书义理。
书院如发现人才,则即上疏推荐,光绪年间,京兆府尹周家楣给光绪的一份奏折里说:“如得学问渊懿、经明行修、经济夙裕之士,确有所知,当由臣等据实疏荐;即有应课名次较后而其人有学有行,足为士林矜式,亦即胪陈……”这种破格以求的精神,足证金台书院为清王朝培养和物色人才的办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金台书院曾有藏书。据光绪年间顺天府尹周家楣的一份奏折录;(《顺天府志》有载)“金台书院夙无藏书,为多士计,自宜广储典籍,以备研摩”“凡经刊印之书,每书检备一部,开其目录,装箱就水程运送,交天津道汇收,由臣衙门派员往运来京,即存金台书院,署签列架,分类别门,用备肄业诸生,研精致用之其”
我国古代书院是集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机构,清朝建立的金台书院也是如此。在光绪七年(1881年)春修缮竣工的金台书院,建造朱子堂七间,以祭祀朱熹。书院的祭祀先圣、先贤礼仪活动,进一步教化士子,学子。

(三)
金台书院曾于乾隆辛丑年(1781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分别兴工进行修缮金台书院院舍。
清末在顺天府尹周家楣的亲自筹办了这次修缮重建工程,金台书院院舍及环境大有改善。
自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四月二十八日开工,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春完成,历时二年,计建朱子堂七间,讲堂三间,大堂三间,垂花门一座,官厅六间,大门一座,南照房五间,东门一座,东西文场二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中厕、马棚共七间,以上合计房64间,还有影壁一座和书院的围墙等。门前有了扇面形的挂瓦影壁作为屏障,大门口安装了石雕的卧狮,官厅正中的垂花门楼,全部用木料雕装镶嵌,并加以油饰彩画,显得格外文雅庄重。经过这次重修,金台书院的面貌大为改观。
【原创】 <wbr>北京金台书院
上图:选自《光绪顺天府志》插图
金台书院具有了优越的办学条件,各省又不断地向书院输送学员。金台书院作为清王朝培养学士的学府,曾盛极一时,书院肄业生员中,确有金榜题名殿试中“状元”的陆润庠,成为大清王朝第101名状元。后任会试副总裁的陆润庠,曾题“状元”二字匾额赠与金台书院,当时京师民众也俗称金台书院为“状元府”,金台书院东侧的“永济桥”民众也将其俗称“状元桥”。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和新学制的兴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金台书院也随之停办,改办学堂教育。
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台书院停办,仅百余年,但“金台书院”书院文化精髓及内涵,却留给后人许多启迪……





常青
2017
622日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十九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九
李绶(1713-1791年)《重修金台书院碑记》
·戴璐《藤荫杂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