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古军事01﹒从晋阳之战谈得道与失道

2018-04-15 06:10阅读:
战时:公元前453年;战址: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战况:赵、魏、韩三家尽灭智氏;兵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读文摘记
原文: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就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资治通鉴》第1卷)

读古军事01﹒从晋阳之战谈得道与失道
译文: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出兵团团围住晋阳,又引水灌城。大水一直漫到离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城中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鱼虾孳生,然而人民仍是对赵襄子忠心耿耿,誓死不降……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劝说道:“唇亡则齿寒,古之常理。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二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你们韩、魏自身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他会这样做,只是怕事情还未发动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只有我一人听见,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
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士兵,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大乱阵脚,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斩灭。
读古军事01﹒从晋阳之战谈得道与失道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春秋末(公元前453年),晋国智氏宗主智瑶(智伯),依仗自己家族的兵力强大到处进行欺压。因为智瑶对赵家看不顺眼,产生个人怨恨,便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去攻打赵家。他们在围住赵家的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城后,引水灌城,遭到了城内百姓的顽强抵抗。由于韩、魏对智瑶的欺压行径早有反抗之心,只是敢怒不敢言。赵家利用这一点,派人说服了韩、魏两家与赵家联手反智,终于大败智家军,杀死了智瑶,瓜分了其领地。
[战例析兵法]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内部四个强卿大族即智、赵、韩、魏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益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以赵、韩、魏三家携手,共同攻灭了智伯氏的军队,瓜分其领地而告终。晋阳之战对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到战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史称“三家分晋”。从军事性质上分析,这场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以智氏为侵略方,无端挑起战争,属非正义的,不得人心;以赵氏为反侵略方,顽强抗击来犯者,是正义的,得到多方支持。由此揭示一个道理,打仗也要讲道义上的得与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义问题是兵法中突出强调的重要问题。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孙子兵法·计篇》)孙子认为,战争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慎重对待。决定战争胜负基本条件有五项,其中道义是首位的。所谓道义,就是讲正义,符合人民的利益。在孙子看来,道义这种正义性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它能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民众可以与君主同死,可以与君主同生,而不惧怕任何危险。
读古军事01﹒从晋阳之战谈得道与失道
兵法中的道义可得不可失。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众望所归的条件,去攻打众叛亲离的人,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由此看来,得道与失道是事关人心向背的大问题,而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其理在于此。
[兵法谈今用]
“三家分晋”的往事昭示:弱者得道并非就是败者。春秋末,晋国国内的智、赵、韩、魏四家争斗十分激烈。当时,智家实力很强,即便赵、韩、魏三家加起来,也无法与智家相比。由于如此不对称,所以智家宗主智瑶常以老大自居,欺负掠夺别人。你赵家不是不听话吗?我以武力相加,让你见识见识。还胁迫韩魏两家加入“同盟”,站到自己一边,向赵家开战。谁不听我的,谁就是同样的下场。先前,智家以武力得到了不少利益,他还要继续以武力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表象上看,智家是胜利者,但从实质上看,智家为自己种了祸根。他常到人家家里打打杀杀,自以为得势,其实道义上早已失分,强势难以长久,不知哪一天“火山”将会喷发,最终也不会有好结局。事实正是如此,智家到赵家玩火,一不留神,玩到自己头上了,赵家在赵襄子统领下军民团结一心,固守晋阳城、顽强抵抗侵略者,后又抓住机会,说服韩、魏联手,三家合力攻打智家,最终智瑶被杀,智氏家族被整垮了,此后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地,智家无任何发言权了。
二战以来的事实印证:强者失道并非就是胜者。二战后,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没有停过。一些侵略者,常常倚仗自己拥有强大的军力,迷恋于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在他们看来,道义不管用了,武器就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因而发动了种种侵略战争。其结果与他们的想象相悖,武器装备上的强者并不等于就是胜利者。侵朝和侵越战争失败了;阿富汗战争已成为前苏联的滑铁卢;还有以石击卵式的极不对称的科索沃等战争,也看不出其中的强者就是胜者。如果未来有人凭借高新武器,随意诉诸武力,即便一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道义上出师无名,胜利难以长久,到头来注定失败。由此可知,凭借强大武力随意发动侵略战争者,都不会有好结果。(谢谢图片作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