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古军事02﹒从浊泽之战谈合兵与同欲

2018-04-22 09:47阅读:
战时:公元前369年;战址:浊泽(今山西运城境);战况:赵、韩联手攻打魏国半途而散;兵法:合兵重在同欲
读文摘记
原文: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罂,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罂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资治通鉴》第1)

读古军事02﹒从浊泽之战谈合兵与同欲
译文: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魏国大夫王错出逃投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懿侯于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浊泽地方大战,击败魏军,包围了魏国都城。赵成侯建议说:“杀掉魏罂,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割去其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最有利的做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行为;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的表现。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还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十分不快,率领他的军队乘夜间不辞而别。赵成侯也只好怏怏退兵归国。魏罂于是杀死公中缓,即位称为魏惠王。

读古军事02﹒从浊泽之战谈合兵与同欲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韩、赵联手合兵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史称“浊泽之战”。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国继承人的情况下逝世,其子魏罂和魏缓(公中缓)互相争立,国内发生混乱。次年(公元前369年),赵成侯与韩懿侯乘其内乱,亲率两国军队,合兵大举伐魏。联军以绝对优势,在浊泽打败魏军后,紧紧包围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胜利指日可待。就在此时,韩懿侯与赵成侯在胜后的“杀君割地”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赵的想法是除罂立缓、割地而退;韩的想法是把魏分裂为罂、缓两个小国,使魏丧失大国能力。由于两种想法难以统一,联军开始裂变,各自退兵归国。此后,魏罂借机复燃,杀死魏缓,自称魏王,是为魏惠王。
读古军事02﹒从浊泽之战谈合兵与同欲
[战例析兵法] 浊泽之战是一次不成功的联合作战。说它不成功,是因为赵韩联合体无攻自破,问题出在“同欲”上。所谓的“同欲”,意谓同心同德、想法一致。合兵伐魏的赵韩二国,虽然在军事上得势,但在思想上却不同心了。赵侯想以“斩首”魏罂,来扶植亲赵势力;韩侯想以“肢解”魏地,来消除魏对韩威胁。赵韩两家各说各话,不欢而散,从而导致联合体瓦解,使眼看到手的胜利成果付之东流,魏国也由此躲过一劫。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的想法不一致。假若能听从其中任何一家的想法意见,魏国是一定会被瓜分的。其实,任何形式的联合作战,都看重“同欲”。兵法上有句格言:“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全军上下同心一致可以取得胜利。此言,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认为,领兵打仗有五点可以谋得胜算,其中之一就是部队能做到上下同欲。千百年来,这一观点得到无数军事家的认同。曹操读《孙子》注曰:“君臣同欲。”张预注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同欲者胜”。无论何种形式的合兵,都重在“同欲”、贵在“同欲”。
[兵法谈今用] “合兵重在同欲”,也是当下联合作战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与古代合兵作战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彼与己聚合,也不只是一般性的人与物合成,而是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联合。任何单一兵种、单一战斗体系、单一战斗空间都难以主宰战场,必须依靠各种战斗力的整体合成和战斗空间多维一体化的优势才能获胜。而这种联合的形成和运作,需要全方位的“同欲”作基础。因此,必须牢固确立战略指导下的一体化观念,坚决消除各种干扰“同欲”的不良现象。善于从全局看问题,反对军事上“以我为中心”的本位主义,自觉地把局部融入全局之中;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克服军事上的短视功利行为,自觉地把眼前融入长远之中;善于从质量看问题,切实解决军事上的雍肿低效现象,自觉地把数量融入质量之中;善于从信息化看问题,破除军事上“单纯打钢铁”的传统观点,自觉地把机械化融入信息化之中等。总之,要更加自觉地把“同欲”,落实到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面,贯穿于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谢谢图片作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