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2019-10-26 19:42阅读: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破腚”非“破绽”之误,乃幽默也。
“腚”与“绽”高度形似,但若论戳穿“破绽”,则远不如戳穿“破腚”更有力、更意味深长,故以误误之。“破腚”者,一听便知乃四处露怯、丢人现眼一族,实比“破绽”严重的多了去了。
切莫将以此为趣归于too low(太低级),以只言片语之音似、形似便能将世界两端风马牛不相及之地联系在一起,能一竿子追溯至数千年前认祖归宗,正在成为一门非常“认真”、“严肃”的大学问。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一)
最典型一例为近日之大热门话题: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始于何处?中国湖南也。何以?因湘南有一地名为“英县”,即英国“英”之出处,England属中文“英”之变异,此亦整个英语系中文变种之不可辩驳之证。
万千语音中的一个相似,就敢证明两个远隔千山万水、截然不同的语言和人种同出一处,是在开“国际玩笑”?
No。
2019年9月27日,一个名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的“高大上”机构在北京隆重成立,各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书立说者云集现场,会
长不是别人、正是“英国即英县传人说”“创始人”、前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
该会的核心研究可一言以蔽之:西方文化“根在东方”、“根在中国”(简称“东去说”)。
“东去说”另一个最新研究“成果”为:英语中“go”即中文中“狗”之变异。发音一样,但为什么意思不一样了呢?因为最早“狗”在中国是人类捕猎的助手,一直是向前走、奔跑,所以传到英国后,音没变,意思变成了“向前”、“走”……
“东去说”还应有些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最典型的大概、可能、差不多即上述两例。
“西来说”即最早的中国文字、文化来自西方。最典型的说法有三种,一、来自古埃及;二、来自苏美尔;三、来自古印度。
相比于“东去”,“西来”显然“证据”要多的多。
“西来说”之所以比“东去说”时间更早、研究成果更多,是因为中国文字、文化缺乏商朝甲骨文之前的证据,据说几乎一点都没有,所以给上述三种“猜测”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东去说”的方向是“音似”(不管有几个字),那“西来说”的主要标志是“形似”——类似于“(破)腚”与“(破)绽”。
“西来说”的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与甲骨文貌似有某种无缝链接。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古埃及说”除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中文甲骨文有似是而非的传承外,一些研究者还能将古埃及各代法老与中国夏朝纪年做出准确对应。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苏美尔说”几乎将几百个楔形文字与几百个甲骨文一一做出对应,其中的演化过程推理貌似很符合逻辑、很有说服力。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古印度说”将古印度印章、哈拉帕文字与某些中文汉字做了很有逻辑和说服力的演化推理,而且将中国最早“山海经”中的很多传说在古印度印章文字中找到貌似合理的对应。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古印度哈拉帕文字
(二)
“英国”乃“英县”传人,go即中文“狗”之“传音”……一听即充满“破腚”。
而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象形文字(哈拉帕文字)与甲骨文间的高度形似及研究者提出的演化关系,却比“东去说”只凭只言片语“音似”就敢下结论的“破腚”百出、要严密的多。
但“东去”和“西来”都有两个深层次的致命“破绽”:不同人种间不可跨越的肤色和智商差异。
比黄皮肤的湘南英县人不可能“随身带着中文”迁徙到千万里之外英国更不可能的是:肤色不知道在哪变成了白色;比古埃及人、苏美尔人不可能带着他们的文字跋山涉水来到中国更不可能的是:他们的肤色在路上也变成了黄色。古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虽与甲骨文貌似“一家人”,但从甲骨文到成熟汉字是高智商、高智力的结果,而非简单模仿,在智商差异上同样是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先说肤色。
人类在19万年——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迁徙、在与不同气候地理环境做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不同人群的肤色、脑容量,智力和体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仍待在非洲的那部分人,保持了原有的肤色和智力状态;抵达地中海南岸、北岸和继续向北走那部分人因纬度高、气温低、日照减少等原因,肤色变白、头发颜色变浅、鼻腔变狭长,脑容量增大,智商明显提高;沿地中海南岸经两河流域向东越过蒙古高原再南下抵达东亚、及一直向东经白令海峡抵达美洲的人群,成为后来的黄种人。亚洲的另一部分人群来自印度方向,他们走出非洲的路线是沿索马里海岸抵达印度,再沿南侧抵达东南亚,一部分人继续向东抵达中国与沿蒙古高原南下的人群共同形成了中国人。因经过最寒冷的蒙古高原,与最恶劣环境作斗争、将东亚黄种人的脑容量和智商提升到最高。其它一些特征如黑头发被拉直,黄皮肤,鼻孔变小,眼睑变长以防风沙,也皆与适应环境相关。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再说智商。
智商是人类不同肤色人群间最稳定、几乎很少变化的一个特征和数据,近百年来无数次的测试结果是:留在非洲的黑人平均智商67(欧美黑人85),西亚、中亚及蒙古人89,地中海北岸的欧洲白人平均智商100,包括中日韩、新加坡在内的东亚黄种人平均智商105。
应该与人类的某种“发育年龄”有关,人类错过了那个“走出非洲”的大迁徙时代,不同人群的肤色和智商即不再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旅行、移民)而发生变化。所以,肤色和智商是人类“走出非洲”大迁徙时代不同人群到达不同地点最深刻的烙印和密码,而携带这个烙印和密码的人群后来千百年的生活、文化皆与之息息相关,这些烙印和密码是如此不同,以至于泾渭分明到永远都不会混淆、甚至一目了然的程度。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如果把人类简单按肤色分为黑、白、黄三大不同人群的话,那么三大不同人群的语言和文字可以按智商高低做如下排列:黑人,有语言、没有文字;白人,有文字、以表音为主(单词拼写和发音有密切联系,容易学);黄种人,有文字(汉字),以表意为主(侧重表达意思和形象,书写与发音之间没有关系,需要更多记忆,难学),界限非常分明。
人类文字和文化的产生必须有几个条件。一、高智商;二、足够大的人群;三、稳定的生活状态;四、发展文字和文化的时间。
从人类迁徙的距离和时间上看,最早的文字、文化产生于人类最早“走出非洲”距离最近的地中海沿岸、两河流域乃顺理成章,因为当时这个地区的人群已满足了这几个条件。
但人类的文字、文化应是多起源的,因为人类“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迁徙是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人迁徙的速度要快于文字和文化产生的速度。当地中海、两河流域后来的人群尚未、或还在创造文字、文化的过程中时,前面迁徙的人群已在继续向北(欧洲)、东(北美、南美)、东南(中日韩)的路上了,他们还来不及“携带文字”上路,但却随身携带了“造字机器”——高智商。等在迁徙路上的新定居点稳定下来后,满足上述四大条件的人群就会创造出新的文字和文化,相对形成较晚、与其它文字没任何联系的玛雅文字即最好的例子。
(三)
再具体说说中文与英文,与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象形文字的关系。
“东去说”的一大“破腚”
英文(及其它欧洲文字)的来源非常清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地中海北岸和两河流域先后产生了古埃及和苏美尔象形文字,苏美尔象形文字后来被简化成楔形文字,再由腓尼基(现在黎巴嫩所在地)人将两者之精华简化为22个“腓尼基字母”。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这22个“腓尼基字母”后来成为所有欧洲文字,及阿拉伯语、印度语(与古印度哈拉帕文字无关)、伊朗语等其它拼音文字的“母亲”。
22个“腓尼基字母”不仅与英语的26个字母,及其它欧洲文字字母有如“兄弟”般相似,而且从地中海南岸一路向北的“文字迁徙”路线也一清二楚。先是离腓尼基最近的希腊、希腊文,然后是古罗马的拉丁文,再向北法(国)语、英(国)语、德(国)语、北欧,另一条路线是东欧、俄罗斯……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欧洲人比古埃及人、苏美尔人迁徙的路线更长、气候更冷,定居下来的时间也更晚些、智商更高些,他们接受了更早些创造出来的“腓尼基字母”,并将之发展成更成熟、智商成分更高的欧洲表音文字(土耳其、阿拉伯、伊朗……都根据“腓尼基字母”先后创造出各自的文字)。
欧洲文字对“腓尼基字母”的传承不仅“音似”、“形似”,且与人群迁徙的路线、时间、肤色、智商程度皆相吻合。
另一个相似的文字传承是:韩国、日本人在迁徙更远的距离、定居下来后,直接借用了一部分中文,再加上自己后来创造的一部分文字,形成了现在的日文和韩文(为省事故,日文、韩文实际上是表音文字,文字本身自带注音)。
English(英文)、England(英国)因发音第一部分类似于中文的“英”,就敢扯到湘南的“英县”,说英文来自中文(狗和go根本不值一提),毫不顾忌与已很清晰的人类迁徙路线、肤色、智商、文字传承间的巨大矛盾,只能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睁着眼说瞎话”。
“西来说”的几大“破腚”。
“文字迁徙”必须伴随着“人群迁徙”,否则文字不可能从一个地区和人群“跳”、或“飞”到另一个地区和人群。
历史上没任何古埃及人、苏美尔人迁徙到中国的路线图和记载。苏美尔人所在的两河流域(现伊拉克)与中国之间隔着伊朗(高原)、阿富汗、巴基斯坦,古埃及人更在两河流域的西边,而且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皆被归类为白种人,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两个“隔离带”——“肤色隔离带”和“(表音)文字隔离带”。
在肤色分类上也被归于白人的古埃及人、苏美尔人(苏美尔人被怀疑来自东方、但没人提及可能是黄皮肤)不可能在经过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路上走着走着就突然变成了黄种人,此乃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文字隔离带”意思是,不可能一路都是“表音文字区”,传到中国突然变成了“表意文字”。
无论人群的迁徙、或“文字迁徙”,皆有途中丢失和远端衰减。离埃及、两河流域很近的伊朗就深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象形文字影响,伊朗文字也产生的很早,彼此很相似、甚至还互相影响。但越过伊朗高原抵达阿富汗、巴基斯坦,就急剧减弱,后两个人群使用文字(阿拉伯文)的时间也很晚。
另一条已被证明从“走出非洲”到中国的迁徙路线,是非洲、两河流域,再经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高原南下到中国北方,但以游牧方式生活的中亚、蒙古高原人群显然是一个文字传播的“隔离阻断带”,这几个人群很长时间里根本没有文字(蒙古文是成吉思汗时代由一个阿拉伯人按阿拉伯文反着写模仿而来)。经蒙古高原一直东去、经白令海峡抵达美洲的另一支黄种人——印第安人即很晚才独立发展出玛雅文字(公元5世纪才在美洲流行),因此,古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没有可能越过“文字阻断带”“跳”、“飞”到中国来,成为貌似与甲骨文很形似的“前辈”。
古印度印章(哈拉帕文字)亦如此。
从非洲—也门、阿曼—伊朗沿海—印度—东南亚—中国南方,也是一条被DNA链所证实的“人群迁徙”路线,但这条路线上也有一个“文字传播阻断带”,缅甸、泰国、越南皆无古印度印章文字传播和经过的痕迹,皆很晚才使用应归类于表音文字类的文字,古印度印章也不可能“跳”、“飞”到中国来生根发芽。
而且,古印度印章(哈拉帕)文字为何没能在本土繁衍下去(现印度文字是雅利安人入侵与本土人混合后的产物),却能在途径东南亚的“隔离阻断”后到中国发扬光大?实难自圆其说。
非常有意思的是,国内研究“西来说”的三拨人,皆非常自信其研究对象与中文的传承,却从不认为(不知道?)他们三者间有任何关系。
人类的绘画、音乐、建筑、体育……皆为多起源,人类的语言、文字当然也应如此。
(四)
表音文字(欧洲文字、阿拉伯文等)与表意文字(中文)之间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智商差异。
黑、白、黄三大不同人群最早都有各自独立起源的文字雏形——原始壁画,画牛、马,花、庄稼,捕猎……
画的内容越来越多、越具体、越抽象,就形成了象形文字雏形。
受限于智商不够高,非洲黑人很快就在原始壁画向象形文字发展的道路前停了下来。而“走出非洲”、肤色和智商发生了变化的古埃及人、苏美尔人(应划入白人行列)、古印度人、中国人则共同走上了象形文字的不断简化之路,直到走到“腓尼基字母”的十字路口前。
象形文字从繁到简的过程,为创造出更多字(画)来表达人类更准确、更复杂意思提供了空间,但也对记忆力(智力最重要的标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腓尼基字母”的产生是一场空前的革命,被认为是那个地区飞速发展的海上贸易对更快、更有效率的沟通和表达的“巨大需求”所催生,它把此前繁琐无章的“画”简化为22个字母、同时兼有简单、规范的发音功能,为后来的表音文字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创造和发展空间。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智力极限”的“边界”——太多简化后的象形文字已超出这个地区人群记忆力的能力和范围。
但中国人却从“十字路口”的另一条象形的岔路上一直走了下去,从几百个甲骨文到几千个中文汉字、再到《康熙字典》的4万个汉字,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
将繁杂无章的象形文字简化成简洁优美的中文汉字,有着与“腓尼基字母”同等重要的意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用中国人自己神话的描述是“昔仓颉造字,天雨粟 夜鬼哭”,从此妖魔鬼怪再也无法愚弄、欺骗善良的人类,人类将从此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成千上万的中文汉字是如何避免重复的?还发音与意思属于两个系统,需分别对应记忆,比表音文字的复杂程度大约多出一倍,又如何记得住、用的活?所以中文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更有挑战、更艰难,却尽显中国人高智商的智慧之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数千个中文汉字,被不同偏旁、部首,同音、同义……“管理”的井井有条、活灵活现,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生命、一段历史。比起表音文字的朗朗上口、语音语调优美,中文汉字阅读起来更立体、更形象化、更优美,更简洁、组合更灵活。相比于两位数的加减法就要掰手指头的人群,只有智商105、心算如计算机般快速、记忆力超群的中国人才能走通这条更艰难的“表意文字之路”。
或者,如此表述更公平、公正: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是人类的两个翅膀、两条腿,两个翅膀才能飞起来,两条腿才能走、跑起来。你不能只有唐诗、宋词、元曲,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还必须有莎士比亚、海涅、贝多芬、施特劳斯,十四行诗和交响曲;东方有老子、孔子、孟子、孙子,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有两种不同的文字文化形态,不同人群才有对比,才看的清楚彼此,才能发现彼此的优劣,才能互相欣赏,才能共同进步。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兼与杜钢建教授等商榷
至此,本文应该打住了。但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汉字从原始壁画到甲骨文之间有一个巨大空白,这个问题貌似还与中国的夏朝是否真实存在有关?
对此,我想说的几句话是,是否有悠久、最悠久的历史,就像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并不是你能决定和选择的,也不重要,甚至一点都不重要。你能选择、更重要的是未来。
即便最后某些发现突破了肤色、智商的“鸿沟”,证明了中文汉字在原始壁画与甲骨文之间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会有什么不同吗?
No!
谁来戳穿中文“东去”、“西来”的破腚?我先戳上一刀再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