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2019-07-22 14:51阅读:
经过两次不成功的实验后,俞白眉和邓超这对搭档总算是找对了中国观众的G点。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也许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甚至不能称之为优秀,但它所饱含的情感,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值得所有国人,尤其是家长们去一窥究竟,并久久回味。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是一名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然而,不同的是,他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家长。
曾经的他,年少轻狂,却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击,事业夭折,妻子离去,连本人也深陷牢狱之灾,尽管如此,却从未磨灭他对这个世界的憧憬和对孩子的爱。
所以,他不会勉强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是用自己的理解,教会孩子什么叫做快乐,同时,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并享受在一起的每段时光。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在中国传统理念中,一直有“因材施教”的说法,然而,处在紧张节奏的现代人,早就把这当做旧黄历丢进了垃圾桶。所谓的独立、自律,仅仅成为挂在嘴边上喊一喊的口号。
中国家长目前最缺失的是言传身教,总是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就像影片中的母亲一样,借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逼迫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却从来不去认真思考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以及他们到底想要做什么,可悲的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办法阻止这种事情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重复上演。
马皓文说: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
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功利的只看结果,中国的素质教育说了这么多年,但在高考这座大山面前,所有的努力都通通变成一纸空谈,不管是环境所迫,还是竞争激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孩子的灵性正在渐渐被抹去。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教育,到底是在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在扼杀孩子们的天赋,值得所有人去反思。
对于影片想表达的两种不同教育方式,孰好孰坏我们不予评价,但培养孩子学习乐趣的理念却很有必要去深究,毕竟,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或者母亲,也都要面对同样类似的问题。
除了真实反应中国的教育现状,影片还将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父子之间的感情。
人类的血缘亲情,早已超越了我们所认知的全部领域,那种牵绊,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它与生俱来、跨越生死、超脱世俗、不离不弃。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电影中,马皓文不仅承担着抚养孩子的重责,更是成为马飞的心灵导师。
他用自己的睿智,告诉了儿子许多做人的道理:“你长大后,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要服输。”
是他,教会了儿子,任何事情都逃不过认真二字,他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只有找到了箭靶子,你的人生才有奋斗的意义。那些好的、坏的,都不过是漫长人生旅途中的历练而已。
其实,他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有无助的时候,当看着存折上面的钱越来越少,当自己的冤屈无从申辩时,他也会整夜睡不着觉,但为了孩子,多大的苦、再大的难他都要咬牙挺过去,因为他是儿子的天。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也许,每一个优秀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位像他一样伟大的父亲。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巅峰还是低谷,请相信,这就是一个爸爸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或许是做了父亲的原因,邓超对这个角色的把握相当精准,几处情感张力十足的段落表现均可圈可点。当马皓文带着儿子回到原来的单位宿舍,在刻着高度的门旁边,一声“爸爸”,让他仿佛回到了往日时光,此时邓超的眼泪就在眼眶打转,却没有立刻掉下来,这是一个父亲看着儿子渐渐长大后欣慰的眼泪。
而在洪峰来临前,面对着生死未卜的儿子,他悲恸、伤心、却又充满着希望的神态,都被邓超拿捏的丝丝入扣。在经过了几年真人秀的摧残后,邓超再次用精湛的演技证明,认真起来的他依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为了尽可能还原时代面貌,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标志性事件来作为背景,推动剧情发展。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从90年亚运会火炬传递,到92年亚洲杯中国队获得季军,从97年香港回归到98年南方遭遇百年一遇洪水,从03年张国荣纵身一跳到18年霍金的逝世,每个年代都留下它最深的印迹,仿佛带领着观众穿越时空,回到曾经那些难忘的岁月。
而当电影的插曲响起时,不管是《渴望》、还是《弯弯的月亮》,亦或《当年情》、《快乐老家》,无不让人听完之后深受感动,这,可能就是情怀的力量。
对于这样一部有着明确定位和思想诉求的影片,我们甚至可以原谅它的诸多缺点,尽管他冲突刻意,尽管他鸡汤太多,尽管他煽情过度,如果认真推敲,现实中像马皓文这样的父亲一定不会活得这么潇洒,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电影,技巧固然十分重要,然而,情感,才是它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
《银河补习班》:两次不成功实验后,邓超总算找对中国观众的G点
影片最后,前后呼应的手电筒,让我们看到这一对父子跨越三十年不变的亲情,它就像一个轮回,照亮着远方游子的回家之路。
在中国,无论何时,家永远都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何地,父亲永远都是最可靠的大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