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二十二:她们为何选择了沉默与遗忘?

2017-08-17 11:16阅读:
二十二:她们为何选择了沉默与遗忘?
文/秦子陵

记忆中去电影院看纪录片的次数并不太多,但是这是一部必须要去看的电影,因为有些事,忘记就等于是背叛。
战争给女性带来的伤痛,一直是影视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战争大多是孔武有力的男人们的事情,女人在战争中往往是被伤害的一方。现实并不是像最近时髦的大女主剧那样美好,古代战争中,男人们战败城破被屠杀之日,往往就是女人们被侮辱甚至贩卖为奴之时,几支残暴基因深入骨髓的军队把这一传统,带到了近代战争中,二战中的日军即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二十二》说的是中国境内的“慰安妇”幸存者的故事,“慰安妇”这个词汇,为何子陵每次提起都要加引号?因为这是作为犯罪者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粉饰自己罪行时给出的称谓,他们把如此为人所不齿的强暴、轮暴行为称之为“你情我愿”的交易,试图洗脑世人忽略他们犯下的罪行,还真有被洗脑的,例如台湾那个在镜头前痛哭流涕,坚持他祖母是“自愿慰安”的朱震。试问哪个正常的女人会“自愿”堕入那样的人间炼狱?
犯罪者的粉饰罪行,是他们继续犯罪的原动力,而姑息他们的混淆视听,则将成为犯罪者的帮凶。为了不成为这样的帮凶,我们走进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纪录片,去看真相,去感受受害者的伤痛,去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让犯罪者的罪行昭然若揭,无可遁形。
二十二:她们为何选择了沉默与遗忘?

有人看到影片中老奶奶们提起旧事,就流泪说“不想再说了”,认为拍摄这样的作品是揭她们的伤疤,应该让她们忘记过去平静地生活,才是仁慈。《二十二》的导演郭柯出于尊重,并没有过多地挖掘当年的旧事,而是更多地展示这些受害者老奶奶平静的生活,诚然,这是一种仁慈,然而它同时也是对不承认罪行的犯罪者的“仁慈”。
网上有一句话说的好——她们在等着日本政府的道歉,而日本政府在等着她们死去。如果有一天这些老奶奶真的全部离开了人世,遗忘这种仁慈能够带来什么?只会让真相越来越模糊,只会让罪恶越发张狂,而正义无法伸张。
同为日本侵略暴行受害者国之一的韩国,做的事情要比我们多得多,在韩国,“慰安妇”受害者们受到保护与照顾,并且能够大方地说出当年受到的伤害,成为控诉日本侵略者罪行的铁证。相对而言,在中国的“慰安妇”受害者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重视,她们中有许多人都在孤独中默默离世,直到最近十几年才慢慢被人们知晓,这是为什么?
从另外一些事情中,或许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子陵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指出在国内,一些被性侵犯的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童,比起她们受到的关怀来说,更显著的是周围的人对她们的轻蔑,不知道是怎样一种畸形的思维,会让太多人认为,这个女孩被侵犯,是因为她自己的错,各种诸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类恶意的言语此起彼伏,让受害者女性从此可能一生都抬不起头来。上述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严重,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大多数性侵事件的女性受害者在受到伤害之后,宁可选择沉默,也不愿意因为诉求正义而背上一生的屈辱。
二十二:她们为何选择了沉默与遗忘?
台湾青年女作家林奕含因童年时期被补课老师性侵,走不出心理阴影而自杀的事件,让许多人们都意识到,最终杀死她并不是那个性侵她的衣冠禽兽老师,而是冷漠的世人,她的作品中,透露着彷徨与错乱,明明是作为受害者的她,却因为人们的眼光和非议,萌生出自相矛盾的奇怪念头,当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对痛感的麻醉时,她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明明是受害者,为什么要因为害怕背上一生的屈辱而默不作声?凭什么要为自己无力控制的悲剧背负屈辱?不去指责不去严厉惩戒那些罪犯,反而来对这些受害的女性闲言碎语指指点点,这是什么混蛋逻辑?
《二十二》中有一位黎族阿婆,为了给战友们取得弹药潜入敌营落入日军魔爪,她连死都不畏惧,却也同样选择了沉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让她无法面对过去的噩梦,无法面对那时的自己。
漫漫千年,封建的礼教施加给女性的枷锁太过沉重,迫使她们选择逃避、选择遗忘,放弃了本该拥有的控诉罪犯的权力。揭开痛苦的过去,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诚然需要她们拿出巨大的勇气,但给她们鼓励,赋予她们勇气,去做她们坚强的后盾的,不正应该是作为同胞的我们全体国民吗?所以,不应是闲言碎语,亦不应是同情怜悯,应是握紧这些老人的手,与她们并肩战斗。
忘记即是背叛,姑息即是帮凶,有些话不该只是说说而已。
秦子陵
2017.8.17

此文为看点(秦子陵)的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二十二:她们为何选择了沉默与遗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