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毒鸡蛋”事件与欧盟的困局

2017-08-14 18:29阅读: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欧洲正经历一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公共危机,这就是目前让欧洲市场恐慌的“毒鸡蛋”。
早在6月10日,比利时食品安全局发现从荷兰进口的鸡蛋中含有杀虫剂氟虫腈。氟虫腈对人有中度毒害,可对人的多器官造成损伤,因而欧盟严禁将之用于食品生产链环节。比利时当时并未向欧盟委员会报告,导致“毒鸡蛋”事件在欧洲爆发蔓延。
由于比利时发现的“毒鸡蛋”进口自荷兰,因而将责任推给荷兰,但是荷兰予以否认。虽然比利时、荷兰两国互推责任,其实双方都脱不了干系。毕竟,毒蛋来自于荷兰,而且氟虫腈来自荷兰一家“鸡之友”公司,这是荷兰难以洗白的事实。比利时的辩解也难逃迟报之责。
压力之下,荷兰和比利时组成联合调查组,并逮捕了据称是“鸡之友”公司的两名嫌犯。截止到8月10日,“毒鸡蛋”事件已经蔓延至欧洲多国 ,德国、荷兰、法国、比利时、瑞典、瑞士、丹麦、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发现“毒鸡蛋”,正在和欧盟进行脱欧谈判的英国也中招了。随着“毒鸡蛋”事件的深入调查,欧洲市场还会有更多国家“染毒”,全球其他市场是否也流入“毒鸡蛋”,还值得后续观察。
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措施,但是百密一疏,还是爆出了“毒鸡蛋”事件。无论本次事件的缘起是荷兰还是比利时,其实都摆脱不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通病性硬伤:一是市场链某个环节违法违规经营;二是监管部门失范;三是后续处理失当,存在迟报瞒报--缺乏公开透明...
至于市场链和监管层出现的问题,即使是在成熟的欧盟市场,也无法禁绝非法市场主体的逐利冲动,以及不同成员国基于本国利益的选择。可见,虽然欧盟是个统一的大市场,但是各国之间依然存在着画地为牢的利益格局。以本次“毒鸡蛋”事件为例,从比利时和荷兰罗生门式的互相指责看,其实是两国“主演”可这一丑闻。当然,两个国家监管机构的辩解,在旁观者看来只是“50步与100步”的问题。
荷兰的药剂公司与荷兰更早的“毒鸡蛋”事件,中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荷兰方面没有
公开调查,而是自我消化了事。何以如此?这也算是荷兰的国家保护主义吧--如果家丑外扬,荷兰养鸡企业的利益将会严重受损。毕竟,荷兰是欧盟市场的第一大“养鸡户”,鸡蛋年产量超过100亿个,大部分供应欧洲各国。
对于比利时,6月份已经发生了“毒鸡蛋”事件,但是该国监管机构漠视了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导致了“毒鸡蛋”事件的严重发酵。比利时监管机构的迟报消息,说白了就是渎职。
可见,无论是发达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逻辑并无二致:市场主体违法经营和监管机构失责失范。
客观而言,由于欧盟成员国大多为发达国家,而且都有城市的市场和法治治理经验,因而很少发生“毒鸡蛋”这样的食品公共安全事件。但是,一旦发生了却有更大的破坏性。一方面,因为市场生态过于完美,市场监管就有麻痹心理,消费者也缺乏警觉,事故发生更容易造成全社会的焦虑与恐慌。欧盟市场和民众已经陷入这样的困顿。另一方面,欧盟虽是统一市场,但毕竟由主权国家组成,欧盟相关机构对各成员国并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因而容易导致比利时和荷兰这样的互相扯皮。因而,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也是“毒鸡蛋”事件发生的原因,正如欧盟缺乏有约束力的财政监管导致主权债务危机一样。
更要者,欧盟之盟面临着挑战--英国正和欧盟进行脱欧谈判,其他国家也存在着脱欧思潮。因而,欧盟内部的市场监管也受到了挑战,市场是个复杂的利益场,资本的嗅觉最敏感,监管的刚性稍有松动,就会去干违法勾当。
欧洲“毒鸡蛋”事件看似单纯,其实隐喻着欧盟市场的缺陷以及欧盟面临的困局。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