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禅悟《论语》

2020-01-12 22:24阅读:
禅悟《论语》
禅悟《论语》
以禅心悟《论语》,方可解透《论语》;以佛法看孔子,才是真孔子。而更关键的是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智慧超群的开悟禅师。所以,此法也合乎圣人之性,先师之心。
说孔子是一位开悟的禅师是有根据的。举《论语》先进篇为例,来看看这位大禅师的无上智慧。
先看开篇第一章: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此“先进”“后进”指与道关系远近的人。孔子的意思是本性淳朴的人比那些有了官场生活经验的人更容易接近于仁性或道性。孔子对“先进”的“野人”(本性无染
之生命)是赞同的,因为这类人没有什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之分别知见,无心者才是真心。佛教各宗派中唯有禅宗最直接、最根本,直指心性,而毋须什么手段、方式,修习起仁德来也更容易成功。孔子深知这一道理,故而就此定下基调,告诉众弟子们可由此而来领悟真正的仁德之道。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1-2)这一章紧接上面内容,说明好多弟子都难以进入道门,寻到本性之根。而不是说什么老师对去世弟子的怀念。孔老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特别高,但众弟子很少有抵达此境界者。所以,老师发出了无奈地感叹。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11-3)老师一叹息,弟子们便自然产生了自卑。看到此现象,老师马上转换方式,举了几位优秀的同学,以此为例,告诉他们,虽然入门难,但你们都有各自优点,只要努力定能成功。
禅悟《论语》 孔老师真的是一位智慧的禅师,在此分科夸赞几位优秀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有自信,不要气馁,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八万四千多法门,都可抵达生命之本性。但是,其中也有最根本的要素如德行,它是进入道门最根本的必须资粮;其次是如心声的言语;再次是能真正磨砺出一颗无私之心的从政之务;最后才是文学,因为文学最容易弄虚做伪,但同时也和本性紧紧相通着,真正的文学就是纯真心灵的再现。四者看似并列均等,却也有高下之别,只看弟子们如何领悟了。就如同佛在《楞严经》中让众菩萨各自说了自己的修炼方式后,最后肯定了观音的耳根圆融之法。高明的禅师是不需把话说透的,有此半句足矣。可惜的是,弟子们明白了,我们却不明白,只道孔老师说出了自己教学所开设的课程及优秀学生,这就有些近乎无聊了。堂堂圣师,就说这么几句平淡的话?难道他在为自己的教学做宣传?妙高顶上,不可言传,这便是禅。
孔子不说假话,不用谎言教人,他是非常真诚不二的,所以,在夸赞了他们后,孔子又指出了最得意大弟子颜回的一些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4),为什么你都听老师的而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本性呢?这样的话,我们师生怎么一起进步?颜回你有德行,但主动性有些不足。这个禅意,我们听清了吗?
说完颜回,再说自己一贯提倡的孝道,这次以闵子骞为例:“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5)看懂老师的禅意没有?一个真正的孝不是只对亲人,更在于对他人、天下所有的人,而你这个闵子骞呀,只能做到“父母昆弟”,这样的孝道距仁德之道还是有点距离的。老师是在批评这位弟子的不足呀。但孔子是以表扬的口吻进行的,利用了佛家常用的是也不是,不是就是,对也不对,不对还对的思维智慧,巧妙地点出了这位弟子的不足。这种教育方法真的好厉害呀!
说完孝道,再说文学的作用。这次是举南容同学进行的:“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11-6)能从《诗经》中不断汲取智慧,出言谨慎,并且把它认真地落实于现实生活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是真修,是实证。所以孔子二话没说,把侄女嫁于他。这是对南容修为的高度肯定。关键时干脆不说话了,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也是禅师们常用的方法。
禅悟《论语》 说完了人事,再谈鬼神和生死。这类问题特别难讲,但孔子自有参禅的妙法,面对季路所问,只两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12)清楚了吗?清楚了,但好似还没有彻底清楚。那就回去好好悟去吧。这便是孔子之禅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圣师的启智教导也是一以贯之的,并非我们别出心裁,故意拿玄虚的禅来唬人或猎奇。
可惜还是有人不能明白这一禅意,于是,老师放纵自我,哈哈一笑,对身边的众弟子又说了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子路明白了吗?不明白回家悟去吧。这便是孔大师的禅机。
孔门弟子众多,各自品性和智根不一,孔大师采取的启悟方式自然也各异。这不,面对眼前这几位,孔大师又开始了: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11-18)有人说, 这是老师批评学生呢,这个笨,那个钝,另一个偏激,还有一个是鲁莽。如果真的如此,那孔子真的是在断人慧命呀,这是多大的罪过,圣师岂能所为?他全力救人慧命还来不及呢,岂可用直言去批评这个,嘲笑那个?孔老师又采取了颠倒颠之禅法,表面批评,实则肯定:别看你笨,但你本性淳朴,这是非常好的品德呀?别总认为自己反应迟钝,你对仁德执着不懈呀?子张你是有点偏激,但有自己的认知,不随从他人呀?子路是鲁莽,可坦率不虚,这是多么难得的本性呀?看看,这就是禅,批评与表扬同在,肯定和否定同时,你的心是什么,老师说的便是什么。心无分别,取中不二,你便悟通了老师的真意所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一章更为绝妙。此章中孔老师不满三位弟子的伪装做作,对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只有那么有一哂而已,再无他言。无语是禅,有言也是禅。禅在不言中,禅也死在言语中。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故而孔子不言。而当最后一位弟子曾皙也说出了自己的愿景时,老师表面道了句“吾与点也”,实则还有他意。聪明的弟子看出了这一点,就故意留在后面,单独问老师谜底。老师反其意而道之: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另两人作伪弄虚,装的太深了,我无言以对,也不屑以对。
不知道同样会装的曾皙听出老师的话外之声没有,他真的达到了放弃名利、逍遥自在的境界了吗?没有,那可能是他见机行事,临场发挥,照老师平时的教导来回答老师的投机行为。老师是在批评他人,可也是在指责他曾皙呀。所谓的“与”并不是指曾皙达到了那一至高的逍遥境界,而是孔子赞同生命追求这一境界。曾皙,你高兴得太早了。
禅悟《论语》 老师为何不当面批评,反还说什么“吾与点也”呢?这就是孔子的智慧之处,如果当面指责弟子,那是对他们多大的伤害呀!孔老师知道无言的效果。无言有时是最好的教导,这就是禅的妙用。
什么是禅?佛曰:“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妙高顶上,不可言传”。其实禅就是高超的智慧,有了这一智慧,随便怎么用,生活中处处都是禅。孔子的教育关注现实,更注重受教者的心性,他的教诲常常是随机设教,或由形而心,或直指心性,没有固定章法,但句句入心,点点触性,用最简洁的语言或某一动作把弟子们的心魂拨动。
他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就是诚意、正心,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从“性相近”这一思想源出,他的仁礼两大教育目标就是通过诗、书、礼、乐等这些入心、动心的内容进行的,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学总纲,就是最为典型的禅的本质与特征,一个“游”字,把禅的精魂全部显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高妙的禅法。佛讲众法平等,孔子讲有教无类。禅师曰:“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无门为法门”(《楞伽经》);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修禅需静坐,孔学提倡“仁者静”,“默而识之”。学生问孝、问仁、问政,他因人而异,繁简不同。一个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但次次内涵不一,博大精深却不失其本。最后,孔子行教一生,所言无数,却奉行作而不述之原则,正如禅宗的不立文字,片语道断一样的精妙。
没有法度,不受束缚,随心自在,学无常师,教无常规,学而思习,行而证心,成仁成圣。比释迦牟尼仅晚十几年的孔子,能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真是难得。常人把孔子称为伟大的教育家,这真的降低圣人的层次。孔子是佛菩萨,也是一位智慧高超的禅师,他的好多话里都充满着浓浓的禅味,细细一品,真的与众不同,又绝妙有趣。读《论语》如果能带上几分禅意,那真的是一桩无穷的乐事。

禅悟《论语》

2020.1.1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