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品《资治通鉴》之68——从“莫须有”到“将无同”

2018-06-14 20:52阅读:
相信大家对“莫须有”一词颇为熟悉了,讲的是岳飞被秦桧构陷的典故。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被“一日十二金字牌”召回临安,秦桧策划谏议大夫万俟禼诬陷岳飞,面对陷害,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又展示背部“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证明其无辜。岳飞在监狱时,深知其清白忠诚的韩世忠很是不平,到秦桧处查问实情。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岳飞被下狱两个月后,“无可证者。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于是,也有了韩世忠之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宋孝宗时代,“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上初中时听过评书《岳飞传》,虽然是评书,但都是基于这些历史,对这些故事大致了解。2002年去过一次杭州的岳王庙,拜谒了岳飞墓,对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印象很深。现在,我等寓居绍兴——这个曾经是宋高宗年号、宋高宗在这里主政三年作为皇都、宋高宗去世之后葬于风景秀丽的会稽山脚下,南宋给这个城市留下了太多的记忆,需要我这个外乡人好好感受。对于杭州,每个月都会去参加省公司的会议,可是却不想走近她不想了解她,因为害怕爱上她!但有机会应该再去拜拜岳王庙。
翻成现代话,“莫须”的语义是“难道不”或“难道没”;“莫须有”三个字,就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当然,对“莫须有”究竟是什么意思,后世的人多有解读,也都有道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以我浅陋的认识,权且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吧。
上面这段话是些闲话,其实是为另一个词——“将无同”做铺垫。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四记载,晋惠帝元康七年的九月,任命尚书右仆射王戎为司徒,这个王司徒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不知道这个王戎的“贤”在何处,“戎为三公,与时浮沈,无所匡救,委事僚寀,轻出游放。性复贪吝,围田遍天下,每自执牙筹,昼夜会计,常若不足。家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常钻其核。凡所赏拔,专事虚名。”当官不干实事,还每天算计自己的收入,更有甚者,卖李子还怕别人用李子核再来种树,简直就是特朗普!
读品《资治通鉴》之68——从“莫须有”到“将无同”

这一天,同为“竹林七贤”的阮咸的儿子阮瞻去拜访王戎,王戎就问了阮瞻一个问题:“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应该说,这个题目不好回答。其实,在西晋时代,“名教”与“自然”是两大思想行为派别:儒家重视纲常名教,主张以“有为”弘扬名教;道家崇尚人性自然,主张以“无为”顺应自然。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王晓毅对这段公案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王戎的一生都在道家的“个性自由”与儒家的“纲常礼教”之间挣扎,一方面,他混迹官场,热衷功名利禄,成为三公高官;另一方面,又有浓重的“自然”情结。两者关系如何,成为困扰他的难题。恰逢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阮瞻前来拜访,于是王戎提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
题目出的好,回答的更是好:“将无同!”
啥意思?
“将无同”这句话是公元297年说的,把后人忙的不亦乐乎啊,历朝历代多有论述,根据句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其一,断为“将无/同”。认为“将无”为发语词,“同”指 “相同”;意思为名教与自然相同。其二,断为“将/无同”。“将”为发语词,无实义;“无同”的意思是“不同”。其三,断为“将/无/同”,意思是“名教与自然两者的共同本体是‘相同’的‘无’”。
三种断句三个意思:相同、不同、同无。
在现代、当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但‘将毋同’三字,究竟怎样讲?有人说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说是‘岂不同’的意思——总之是一种两可、飘渺恍惚之谈罢了。”吕叔湘《语文杂记》中认为“将无”是魏晋时人常用的一个熟语,相当于“恐怕……吧”,是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的词语,“将无同”的意思就是“恐怕没有什么两样吧”。
我觉得第一种解释加上吕叔湘的解释更为有道理,那就是“将无”是发语词,是晋人的口头语,没有实义,或是副词“恐怕”“大概”“可能”。“同”指 “相同”。
一句“莫须有”,秦桧替赵构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
一句“将无同”,王戎慧眼征辟了阮瞻,七贤之后更有阮瞻!
写完了读后感,发现早有人以《莫须有与将无同》为题写了文章,是郑培凯《雅言与俗语》中的一篇,字数比我的少些,毕竟是前辈,于是从淘宝上下单购了这本书。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