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聊斋志异》版本一览(附蒲松龄年表)

2014-11-07 20:16阅读:1,633
【知道一点】《聊斋志异》版本一览(附蒲松龄年表) - 老张 - 老张的书房

同治己巳年版朱墨套印《聊斋志异》(4函16册)

本文对《聊斋志异》的版本论述颇为详尽,可资参考,特转帖以备查。文本源自“豆瓣”三寻的日记,发帖时间为2010-12-10 09:04:30,作者不可考,老张略事编排,以醒阅者眼目,特此说明并致谢。
所附书影为同治己巳1869年朱墨套印本,32开线装,但明伦评、吕湛恩释注,同治羊城青云楼藏版,孔网“无邪斋”在售书,索价21600.00元。

【知道一点】《聊斋志异》版本一览(附蒲松龄年表) - 老张 - 老张的书房

第一辑 稿本抄本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历时四十馀年。由于无力刊行,稿本藏于家。早在他陆续写作之际,即有抄本传出,他逝世后,远近慕名借抄者更多,是书遂以传抄形式走向四方。近世先后发现者,除蒲松龄自订手稿本外,刻本出现以前之早期抄本凡六种。

ont SIZE='3'> 一、聊斋志异手稿本蒲松龄自订稿本。原系蒲氏迁至辽宁西丰之后裔蒲文珊旧藏。稿中字迹与蒲氏其他遗墨相同, 确为手稿,仅有7篇字迹各别,殆其子孙代抄者。全稿原装八册,除一册首有高珩、唐梦赉二序,并“聊斋自志”,正文首页书“聊斋志异一卷”,显为第一册, 其馀各册均无卷次,表明蒲氏生前未厘定卷次。八册共收文237篇,其中《猪婆龙》 篇重出, 《木雕美人》篇有目无文,《牛同人》残缺。汇总诸抄本、刻本,《聊斋志异》 共494篇,约为此稿篇数之倍,是为原稿之半部。其中一些篇之篇名、文字有所涂改,《狐谐》、《续黄梁》涂改特重。此系作者手稿,又有涂改的情况,对整理和研究这部文学名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原书现藏辽宁省图书馆。影印本有:《选印聊斋志异原稿》,满州银行袁金铠编,1933年用珂罗版影印手稿24篇,后附史锡华撰“校勘记”。《聊斋志异》,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照手稿本影印,分装四册,册次参照铸雪斋抄本总目和青柯亭刻本目录编排,后附一册补印手稿本所残缺之文字。《聊斋志异》,香港南天书业1969年据文学古籍刊行社本影印。《聊斋志异手稿本》,台北世界书局1972年据文学古籍刊行社本影印。
二、康熙抄本直接据手稿本过录本。其抄写格式、行款与手稿本基本一致,若干字体亦照手稿本抄写。现存四册,另两小册。以《考城隍》为首篇的一册,一如手稿本首册,首页标明“聊斋志异一卷”,篇目仅少《海大鱼》一篇,且事出有因,手稿本此篇有勾删符号。以《王者》为首篇的一册,首页首行写明“聊斋志异卷二”,卷尾有张笃庆、王士祯题辞,“ ”字不避讳,而没有一般抄本、刻本所有之朱缃题辞,是则为康熙年间抄本。 此抄本大小六册,共收文260篇。其中两册,即写明“聊斋志异一卷”的和以《酒虫》为首篇的两册,为与手稿本所共有,另两册和两小册之篇目,则为手稿本所佚失者,是则有助于借以窥知手稿本之原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三、《异史》《聊斋志异》易名抄本,凡六卷,抄主不详。卷首有高珩、唐梦赉二序并“聊斋自志”。高、唐二序中有极少量异文,是抄主为改易书名而改动的字句。六卷末附有王士祯、张笃庆、朱缃三家题辞,及高凤翰跋文。“ ”字缺末笔,避雍正讳;正文中前五卷“弘”、“历”二字不避,末卷“弘”字则经涂抹,变为缺末笔,是则抄于雍正末、乾隆初。此抄本收文最齐全,比《聊斋志异》现知全目仅少《跳神》、《丐仙》、《人妖》等篇。在现存诸抄本中,亦为最早之厘定卷次者。原书现藏北京中国书店,曾于1990年影印发行。1993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标校本,仍用“异史”题名。
四、铸雪斋抄本历城张希杰乾隆抄本。张希杰,字汉张,号练塘,作有《铸雪斋集》(稿本)。此抄本卷末有殿春亭主人跋、高凤翰跋,还有署“练塘老人”的自作识语,后题“乾隆辛未九月中浣”。殿春亭主人为朱缃之子,跋语中叙明经其家西宾张元借得蒲氏手稿,由抄手抄成,并厘定卷次之始末,是为济南朱氏抄本。张希杰与朱氏兄弟有交往,可知其抄本是依据朱氏抄本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抄成的。 全书12卷,卷首总目计488篇,而正文则缺少14篇,实收474篇,且有的卷篇目次第与总目不尽一致,殆由于抄成后曾经受火而有所残损,所损毁篇章未抄补齐全,补抄者也未尽行复位。其卷首总目当录自据手稿本过录之朱氏抄本,虽经朱氏分卷,但篇目次第有助于窥知手稿本各册之原次第,对重新整理此小说名著甚有参考价值。
五、二十四卷抄本乾隆抄本。1962年发现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卷末除了附有王士正 (即王士祯,为避雍正讳官定名字)、张笃庆、朱缃三家题辞,又有钱塘包 、金坛王乔两家题辞。两者题辞亦载于王金范于乾隆三十二年做长山(治所在周村)县丞时所刻18卷本。包 从乾隆十三年起任长山典吏。此抄本当抄成于乾隆三十二年前几年。此抄本分卷最多,共收文474篇, 与铸雪斋抄本相等,两者有13篇互为有无,而抄写则较之认真,与手稿本对勘,异文较少。原书现藏山东人民出版总社。齐鲁书社1980年据之影印出版。1981年又排印发行。
六、黄炎熙选抄本乾隆选抄本。 原书12卷,现存10卷,卷1、卷12两卷佚失。扉页左题“淄川蒲留仙先生著” , 中大字篆书“聊斋志异”,左下题“榕城黄氏选尤”。各卷目录页题“古闽黄炎熙斯辉氏订”。黄炎熙,乾隆间福建闽侯贡生。所选篇目有18篇不载青柯亭刻本,与手稿本比勘,异文极少,且两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文字避乾隆讳,“弘”字缺末笔,“ ”作“历”。可断为乾隆间青柯亭刻本刊行前之抄本。内有《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等三篇,其他本子皆无,经考证,系误收他人的作品,原书现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七、聊斋志异遗稿旧抄本残帙,裱做卷子,分花、月、雪三卷,收文17篇。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藏。似应尚有“风”之卷,当是已佚失。格式、行款颇类康熙抄本。“雪之卷“末有淄川孙锡嘏同治壬戌跋语,中云:“今于渐逵蒲表侄书笥中,得睹《志异》原稿一卷,舒而观焉,竟被鼠伤之过半。今由残缺章幅中选择整片最佳者,仅此数十篇,装订成册,庶几以传永久,免作散纸矣。”裱作卷子当在其后,原装一册也非止此17篇。抄写字体与手稿本不同,不是出自蒲氏手笔,然既使出自其后裔,亦甚可宝贵。

第二辑 刻本

蒲松龄逝世约50年,《聊斋志异》方有刻本,先是赵起杲、鲍廷博刻于杭州,是为青柯亭刻本,继有王金范刻于山东长山,为18卷本。青柯亭刻本影响最大,据之翻刻、评注本丛出,近二百年来之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多依其规模。

一、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最早刻本。扉页右下题“青柯亭开雕”,世称青柯亭刻本。主其事者为赵起杲,亦称赵刻本。赵起杲,山东莱阳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官浙江睦州(今建德)知府,府衙后院旧有亭,又有树绿叶常荫,故以青柯亭名其斋。卷首有余集序、赵起杲“弁言”,次高珩、唐梦赉二序、“聊斋自志”及《淄川县志?蒲松龄传》,继有赵起杲作“刻书例言”,16卷总目。卷末附蒲立德乾隆五年所作跋。“弁言”说明:底本系据郑方坤(字荔芗,福建人,乾隆初曾官山东兖州、沂州知府)得自淄川蒲家的“原稿”(当非手稿)之过录本,出资赞助刻书的是出版家鲍廷博,担任校勘的是其幕宾余集等人。“刻书例言”中讲到;“原本凡16卷,初但选其尤雅者,厘为12卷。刊既竣,再阅其馀,复爱莫能舍,遂续刻之。”“删汰单章只句、意味平浅者,计48条。”“弁言”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赵起杲旋即病卒,全书之刻行最后是由鲍廷博完成的。经近世研究者校勘,此刻本在文字上也做了些窜改,改变了原稿中有违时忌的词句。但它对《聊斋志异》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山东图书馆有藏本。嗣后,相继出现了数种重刻本。一种扉页题“乾隆乙巳(五十)年重镌,青柯亭藏版”,行款、边栏与初刻本相同。卷首余集序末页刻“杭州油局桥陈氏刊”,另在唐梦赉序之后,增有得闲居士鲍廷博“刻聊斋志异纪事”,记述青柯亭刻书始末,谓乾隆三十年五月,刻成12卷,赵起杲病卒,“未竟之绪,予竭 踵其后。”是则后四卷是鲍廷博编成的。此外,还有乾隆乙卯(六十)年重刊本,道光八年(1828年)敬业堂重刻本。近世有台北艺文印书馆1956年影印本。
二、王金范刻十八卷本乾隆分类刻本。扉页题“乾隆丁亥孟夏,介景堂藏版”。丁亥为乾隆三十二年。是则此本较青柯亭初刻仅迟数月。卷首王金范序云:“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春,余给事历亭,同姓约轩,假得曾氏家藏抄本,公退之馀,爰择其可观者,删繁就简,分门别类,手抄而点窜之,阅寒暑,始得成帙。同人怂恿付梓,公诸同好。”末题“乾隆丁亥孟夏横山王金范书于周村且居书屋”。题辞甚多,除诸本皆有之王士祯、张笃庆、朱缃三家外,还有余允睿、王升(即王约轩)、包 、王乔、包 、王廷华、李维梓、陆同文诸家,末附宋允睿跋。其时,王金范为长山县(治所在周村)丞,包 为典史,其他诸人大都为二人之亲友或当地文人。此本为选刻本,宋允睿跋称之曰“摘抄”,版心上端亦留有“志异摘抄” 字样。全书收文275篇,其中11篇系从原篇分出之后附文。与其他不同处是打乱原来的篇目次序,仿《太平广记》“采摭菁类,裁成类例”之方法,将所选篇目分做孝、悌、智、贞、义、贤、梦征、勇、情痴、书痴、炎凉等26类,其中“不孝”一类无文,故只有25类。最不可取处是擅自改篇名、窜改原文。这大概是此本流传不广之原因。浙江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有藏本。另有乾隆乙已(五十)年郁文堂重刻本,光绪间王毓英改题《聊斋志异新本》之重刻本。
三、聊斋志异精选乾隆选刻本。扉页左题:“淄川蒲留仙先生著,古剿(当为 )小芝山樵选”,中刻“聊斋志异精选”。卷首有选刻者自序,末署“乾隆甲寅(五十九年)夏四月浴佛后三日,小芝山樵序于珠溪之廿砚山房”。选入58篇,分做六卷,所选都为篇幅较长、叙事委婉的篇章,名篇如《娇娜》、《叶生》、《婴宁》、《促织》、《王桂庵》、《梦狼》等,皆在其中。北京王利器先生有藏本。黄山书社1991年出版校点本。
四、步云阁刻本乾隆选刻本。扉页题“乾隆乙卯(六十年)重镌,步云阁梓行”。全书10卷,选文140篇, 目次与青柯亭系统的本子变化较大。特点是版面较大,与普通古籍版相同。山东图书馆有藏本。

第三辑 评注本绘图本

清嘉庆以后,《聊斋志异》广泛流传,引起众多文士的重视,适应社会上更大范围的读者之需求,相继出现了何守奇、吕湛恩、何垠、但明伦、冯镇峦等人评注本,继有铁城广百宋斋的图咏本,底本均为青柯亭系统的本子。这种情况表明,《聊斋志异》在19世纪里已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

一、何守奇批点本最早出之青柯亭本的评点本。扉页左题“道光三年新镌”,中题“批点聊斋志异”,右下题“经纶堂藏版”。全书16卷,版心下刻“知不足斋原本”,各卷首页均题“淄川蒲松龄留仙著,新城王士正贻上评,南海何守奇批点”。何守奇,生平无考。卷首有唐梦赉、赵起杲、高珩序和青柯亭“刻书例言”、“聊斋自志”,及王士祯、张笃庆、朱缃题辞。卷末附蒲立德跋。惟独没有何守奇序跋。此《批点聊斋志异》,又有天德堂重刻本,版心下亦刻“知不足斋原本”。惟增有道光乙未(十五年)绣谷杨慎修题辞。
二、吕湛恩注本首出之青柯亭本的注释本。先有观左堂刻本,只刊注释,不载原文。卷首有梁溪蔡培序,注者文登吕湛恩序,皆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据蔡培序,可知吕湛恩,字叔清,山东文登人,髫年应童试受知于山东学政阮元,成诸生,久困场屋,志不得伸,与聊斋先生等,乃注其书,“以发其抑郁之气”。自序谓喜读《聊斋》成癖,披阅之下,于其所征引,搜摭无间,卒以成书。又有“例言”,说明由于原书卷帙浩繁,遂取注而不释之体,故止于注出章句典故、近世人事、僻奥字音义,“使阅者得此更无翻阅之劳”。吕注虽然尚有应注未注之处,但有开创之功,并且即此对阅读者亦甚有裨助。其后,旋即有苏州步月楼重刻本,魅文堂增补重刻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广州五云楼将吕湛恩注与《聊斋志异》原文合刻,道光二十六年三让堂又据之重刻,后来诸家坊本亦多用其注。
三、何垠注本青柯亭本注释本。初刊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扉页右上题“道光己亥“,中刻“注释聊斋志异”,左下题“版存花木长荣之馆”。卷首有何垠“自题”及沈道宽、陈元富、何彤文诸序。各卷首页题“淄川留仙蒲松龄著,江宁地山何垠注释,鄞县栗仲沈道宽校订,南陵芰亭何彤文校刊”。何垠,生平不详。自序云:“读《聊斋志异》,即以无注释为憾,嗣见吾友亦言,用择其一二易知者,勉为考订,游幕中岁月五匝,集成卷帙。”可知其为一做幕之人。其注重注字词音义,很少注典故、人事。此书的特点是版式分上下两栏,上栏为注文,下栏为原文。初刊后,何垠又对其注文做了许多订正,有道光庚子(二十年)、道光癸卯(二十六年)重刊本。《注释聊斋志异》,又有光绪七年(1881年)邵州经 书屋评注合本。
四、但明伦评本继何守奇评本又一独家评本。扉页右上题“道光壬寅 (二十二年) 仲夏”,中刻“聊斋志异新评”,右下题“广顺但氏开雕”。但明伦字叙五,贵州广顺人,嘉庆进士,道光间先后官山西、山东、两淮盐运使。《广顺州志》有传。卷首有高珩、唐梦赉序、赵起杲“弁言”、“聊斋自志”、赵起杲“刻书例言”、“聊斋小传”、蒲立德跋。末为但氏自序,中云:“岁己卯,入词垣,先后典楚、浙试,皇华小息,取是书(《聊斋志异》)随笔加点,载以臆说,置行筐中。”“兹奉命莅江南,张桐厢观察、金瀛仙主政、叶素庵孝廉诸友,复怂恿刊布,以公同好。”其评颇多中肯识见,对其特别欣赏的篇章,往往尽兴发挥,富有整体的阐释性、赏析性。原刊以墨印正文,以朱印评语,两色套印,甚为清晰、精致。所以影响较大。嗣后,据之刊行的有:光绪三年(1877年)文馀堂翻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耕山书庄排印本,附吕湛恩注及同文书局本绘图;民初商务印书馆排印本,附吕湛恩注及同文书局本绘图;1918年上海广益书局排印本;1983年台北学生书局排印刘阶平编校本,题名《增图补校但刻聊斋志异》;1994年齐鲁书社排印本,题名《但明伦批评聊斋志异》。
五、诸家评注合本清同治以降,出现题名《聊斋志异评注》的诸家评注合一本。有同治五年(1866年)维经堂刻本,合王士?G评、吕湛恩和何垠二家注;咸丰十一年坊刻本,合王士祯评、 吕湛恩注; 咸丰间坊刻本, 合王士?G评、 吕湛恩注、但明伦批。咸丰十一年(1861年)刻本有1979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咸丰间坊刻本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最有价值的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合阳喻 刻四家合评本。书名《聊斋志异合评》,牌记为“合阳喻氏校刊”。各卷首页题:“淄川蒲松龄留仙著,新城王士正贻上、南海何守奇体正、涪陵冯镇峦远村、广顺但明伦云湖合评”。王、何、但三家评已刻行、冯镇峦评语则是首次付刻。卷首有喻 序,谓冯镇峦是“一官沈黎,寒毡终老”,著有《晴云山房诗集》、《红椒山房笔记》及《读聊斋杂说》,生前皆刊行。又谓他获读冯氏评点《聊斋》传抄本,以为“出自手眼,别具会心,洵可与但氏新评并行不悖”,遂刊此合刻。序末题“光绪十七年仲春月下浣,合阳喻 湘荪氏叙于补拙书屋”。据冯镇峦《读聊斋杂说》,其评《聊斋》时在嘉庆二十三年,是则冯评早于何、但两家,而其刊出则甚晚,其时他当已辞世数十年。此合评本版式为上中下三栏,上中栏刻评语,下栏刻正文。光绪末,重庆一得山房有据喻氏本重刻本。
六、图咏本光绪十二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扉页题“丙戌孟夏,聊斋志异图咏,铁城广百宋斋藏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底本用青柯亭吕湛恩注本。卷首除高珩、“聊斋自志”等序外,有高昌寒食生(即山阴何镛)序,并“聊斋著书图”。广百宋斋主人“例言” 。据青柯亭本431篇,各绘图一幅,连同一题二、三则者,共绘图444幅,每图系七绝一首,使原书图文并茂。其后,有光绪十五年悲英书局仿印本。民初上海扫叶山房加入王士祯、但明伦评语之石印本、上海华文书局据同文书局仿印本、1956年香港广智书局影印本、1976年香港珠海书院影印本、1981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台北新兴书局影印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排印文字影印图像本。

第四辑 “拾遗”本

晚清,由青柯亭本繁衍而出的各种本子风行天下,便有人以其删去若干篇什、未能见《聊斋志异》之全豹为憾。于是,有得见其原稿、抄本者,陆续从中辑出青柯亭本所未收篇章,刊行出来。

一、《聊斋志异遗稿》道光四年(1824年),黎阳段辑刻。段自序云:“己巳春,于甘陵贾氏家获睹雍正年间旧钞,是来自济南朱氏,而朱氏得自淄川者。内多数十则,平素坊本所无。余不禁狂喜,遂假录之,两朝夕而毕。”“兹于道光癸未,与德州刘仙舫雨夜促膝言及之,仙舫毅然醵金,余遂得于甲申(道光四年)秋,录而付梓,俾遗珠得合浦。”全书4卷,收文51篇,皆为刻本所缺者。书中间有段 (署雪亭)及参与者胡泉(署者岛)、冯喜赓(署虞堂)、刘瀛珍(署仙舫)诸人评语。这是拾遗本中较完整、可靠的本子。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聚珍堂据之翻刻,改名《聊斋志异拾遗》。1936年,刘阶平据之排印,改名《聊斋志异未刊稿》。
二、《聊斋志异拾遗》道光十年刊《得月 丛书》本。长白荣誉辑。卷首胡定生序云:“《聊斋志异拾遗》一卷,都四十二则,乃荣小圃通守随尊甫筠圃先生任淄川时,得自蒲氏裔孙者。”全书收文39篇,其中1篇题《龙四则》,故云“都四十二则”。而实际上《龙》只有3则,应为“都四十一则”。其中有《蛰龙》、《爱才》、《龙》“博邑有乡民王茂才”三则,不见于现存手稿本和早期诸抄本,是否蒲松龄原作,尚有疑问。此书篇名、文字,与各本有些差异,如《李象先弟》一篇,各本题目均无“弟”字。此书后有1912年上海 隐庐覆印本,上海进步书局排印《笔记小说大观》本、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961年香港明德图书馆排印校点本。
三、《聊斋志异逸编》1914年肇东刘滋桂辑刻本。卷端题:“淄川蒲松龄留仙著,庄河刘滋桂馨山评注,通化周维新止敬参校,沈阳王书铭味三、张景荣荫侯校梓”。前有刘滋桂序,中云:“同治己巳,先君需次教职,携桂至沈阳读书,有淄川蒲留仙先生七世孙价人砚庵氏,精日者术,出其家藏《聊斋志异》全集二十馀册,卷皮摩损。先君披阅,有未能锓梓者五十六条,按条录竣,重为装潢璧还。维时桂甫成童,迄今阅五十载矣。”刘滋桂说明所刊《逸编》是从蒲氏家藏稿本辑出的,更重要的价值是透露出《聊斋志异》手稿本的信息。 全书分二卷, 收文53目,56则,都是青柯亭本所未载者。刘滋桂还以“恢默子”之名加了一些评注。1919年裕盛铭纸局据刘滋桂刊本排印出版。
四、《聊斋志异遗稿辑注》1969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刘阶平辑注。卷首自序:“本编所辑,则为据《聊斋志异》原手稿,与最早之铸雪斋抄本,其溢出于‘青本’者,益之以《遗稿》、《拾遗》及黄炎熙《选志异抄本》所独溢出者,共收篇目七十有四,不独为最多之遗稿,而大都辑自原手稿、初抄本,则皆原稿矣。”其中有误,即铸雪斋抄本并非最早抄本,亦非初抄本。自序后又有“辑注提要”。遗稿又分两类,一为“遗刊篇文”,二为遗刊后附文。所注为所辑篇中涉及之人物、时事。

第五辑 辑校本合编本

20世纪以来,《聊斋志异》更有许多新注本、白话译文本相继而出,传播愈广,不详具。值得注意的是几种新的辑校、合编本。

一、《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张友鹤辑校。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辑校者汇总十多种本子:会校方面,以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主,校以青柯亭本,部分参考了同文书局图咏本和段《遗稿》本。会注方面,取吕湛恩、何垠两家注,以吕注为主,以何注为辅。会评方面,辑录王士祯、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以及手稿本所录无名氏、《遗稿》本段 等家评语。 全书依铸雪斋抄本“总目”和手稿本目次,厘定为12卷,共收文494篇, 另有从《遗稿》本和黄炎熙抄本辑出的9篇,以不能确定是否原作,做为附录。此书可称作集已往稿本、抄本、刻本之大成,在《聊斋志异》传播史、版本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嗣后,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1版,增章培恒《新序》。1986年该社再版,删去经中外学者考证非蒲松龄作之《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三篇。
二、《聊斋志异原稿及赵刻合编》张景樵编。1978年,台北鼎文书局出版。收入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类编》。
三、《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朱其铠主编。朱其铠、李茂肃、李伯齐、牟通校注。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本大体如张友鹤“三会”本,主要分别以半部手稿本、铸雪斋抄本为底本,不同者是铸雪斋抄本有目无文和未收篇目,包括后附文,则以张友鹤所未见之康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为底本, 故比“三会”本多出四条“异史氏曰”。总计亦为494篇,而附录则亦去掉了非蒲松龄作的三篇。全书亦依据铸雪斋抄本之“总目”排定卷次和篇次。新注基本上是直接释文,于若干典故、人事亦有所征引。
四、《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任笃年齐行辑校。2000鲁书社出版。该本以手稿本、康熙抄本为底本,以《异史》本,二十四卷抄本为校本,更接近蒲氏原著并恢复手稿八册之原状。此本还改正了吕、何两家注释之误,增入王芑孙等人评语。

附:蒲松龄年表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崇祯十五年(1642年) 蒲松龄3岁。挚友张笃庆生。
崇祯十六年(1643年) 蒲松龄4岁。挚友李尧臣生。
明崇祯十七年
清顺治元年(1644年) 蒲松龄5岁。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四年(1647年) 蒲松龄8岁。高苑民谢迁聚众起义,攻陷淄川县城,占领数月。
顺治十二年(1655年) 蒲松龄16岁。此前,蒲 已为蒲松龄聘刘国鼎女。本年,讹传朝廷将选良家女充宫掖,人心惶恐,纷纷嫁女,刘国鼎送女来蒲家,与蒲松龄母董氏同寝处。讹言既息,始移归。
顺治十四年(1657年) 蒲松龄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十五年(1658年) 蒲松龄19岁。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闰章。
顺治十六年(1659年) 蒲松龄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 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1662年) 蒲松龄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1663年) 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三年(1664年) 蒲松龄25岁。兄弟析居,应邀就读李尧臣家。张笃庆有《和留仙韵》二首,讽其记叙神怪故事无益,表明前此蒲松龄已喜作狐鬼故事。
康熙四年(1665年) 蒲松龄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1670年) 蒲松龄30岁。八月,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作幕。
康熙十年(1671年) 蒲松龄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笏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蒲松龄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1673年) 蒲松龄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1675年) 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蒲松龄40岁。开始在本县西铺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朝廷开博学鸿词科。
康熙十九年(1680年) 蒲松龄41岁。母董氏病逝。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蒲松龄42岁。前此孙蕙已擢户科给事中,族人、奴仆横行乡里。蒲松龄为此愤然上书孙蕙,劝其“择仆而役”、“收敛族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蒲松龄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蒲松龄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蒲松龄46岁。自春徂秋,病足卧床。本邑名士袁藩数上春官不第,本年应邀来毕家协助毕际有校刻其父毕自《石隐园集》。蒲松龄与之同病相怜,频繁填词倡和。八月袁藩病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蒲松龄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时王士祯任少詹事,居新城家中守制,来淄川毕家探亲。夏,王士?G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蒲松龄49岁。受到淄川知县张嵋的敬重,为张嵋《古香书屋存草》作序。蒲箬进学。修族谱并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蒲松龄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蒲松龄56岁。高珩病逝,作《挽念东高先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蒲松龄57岁。作《怀刑录》。秋,率毕氏弟子赴省城应乡试。济南朱缃相访于寓所,并邀至其家宴饮。前此,朱缃曾通过唐梦赉借得《聊斋志异》手稿抄录。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蒲松龄59岁。六月,唐梦赉病卒,蒲松龄代本邑缙绅作《祭唐太史》文。
康熙四十年(1701年) 蒲松龄62岁。春,致书王士祯,据其前圈出《聊斋志异》之篇目抄成二册寄之。五月,王士祯请假归里,有复函。十月,王士祯假满返京,投寄送别诗。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蒲松龄65岁。 淄川一带大旱, 有记灾诗、文若干。王士祯罢官归里,蒲松龄作《阮亭先生归思二十四韵》。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蒲松龄66岁。作《农桑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蒲松龄68岁。朱缃病卒,蒲松龄作《挽朱子青》。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 蒲松龄70岁。代民众揭发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妄增田赋银两。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G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叔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蒲松龄75岁。抄录《观象玩占》。
康熙五十四年(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