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师生共读的案头书

2021-11-08 14:11阅读:
师生共读的案头书
——推荐王鼎钧《作文六要》
窦桂梅


手捧清华附小校友李昕先生(商务印书馆特约编审)送我的《作文六要》,对作者王鼎钧先生充满敬谨。我相信李老师,也相信王先生,认定这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果然,本来忙碌的自己竟找到一个角落一口气读了起来。跟中学生似地不停划波浪线,读着读着,笑出了声。我还在好多处旁批点赞,心想:多么形象的比喻,我就写不出这么一下子就能让人记住的“经典”的句子来呢。书中的每一个例文,都具有典型性。其中《杜鹃花》《白米粽子》等一些鲜活生动的实例,看似寻常,但在王先生的文字里,充满了历史韵味和乡愁气息,表达中特别耐人寻味,别有洞天,仿佛在倾听作者王鼎钧那悠远的“文字里的故事”,仿佛“看老的经典电影”,醇美,隽永,有意味。那文字的“劲道”,久违了。

师生共读的案头书
王鼎钧先生


书中关于“六要”(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表现),其实说的都是常识,我们老师不都这样告诉学生的吗?学生不也是这样记住这些概念的吗?可是,在王先生的“解说”里,完全不一样了,深入又浅出,让读者一下子记住了妙法所在。例如看似常说却不明要义的“观察”,却用“多看一眼、细看一眼”点出了其中的关窍。王鼎钧说:我们只知道“曲终人不见”;诗人却发现“江上数峰青”。本来是阴天,月光忽然撒了一地,我们想,晴了;诗人抬头看看,低头看看,发现“云破月来花弄影”。我们只知道那位太太年纪大了,发福了;小说家却知道她在头往前俯的时候,有两个下巴。我们只会说“生”是一种战斗,“死”是一种休息;小说家却看见,人在出生时是“握拳而来”,死亡后是“撒手而去”。我们常常看见山,如果画家不说,我们不知道山的“脸”上有许多“皱纹”,各种山有各种不同的“皱纹”;如果文学家不说,我们不知道上午的山不是中午的山,月光照射下的山不是浮云蔽日下的山(尽管是同一座山)。瞧,他们为什么知道那么多?因为他们会观察,观察妙,才会如此熨帖,妙笔生花啊。
师生共读的案头书
《作文六要》


如果你打开,会发现每一讲的开头,他都化身为一位中小学语文老师,绝不板起面孔,而是循循善诱、复启复发,展开精彩有趣的课堂或课外讲授;之后,又进一步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通过对古今中外诗词文赋的精读妙赏、品鉴感发,带领大家在文学的世界里寻幽探胜;最后,以自己的多篇实践亲身示范,可谓步步深入,多重呼应。其实,读下来,每一讲,何尝不是一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呢!
当今谈“双减”,减负不能不写习作,关键是教师要深谙“习”什么,“作”什么。王鼎钧这位“老先生”可不“老朽”,先生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文章为什么写,也可一解学生们的困惑:它不是任务、不是作业,更不是痛苦,文章的生命应该来自作者的思想感情。王先生说,写文章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文章还在你心里的时候,它使你觉得菜味太淡、床板太硬、花香太讨厌、月色太凄凉。它使你热血沸腾或搔首踟蹰,使你闻鸡起舞或辗转反侧……那股驱使你非写不可的力量,就是文章生命的源泉。”有一天你也是这样,你的文章一定有生命力。
王先生描述自己学习作文的三个阶段或曰三重功夫:文从字顺,意新语工,言近旨远。步步行远登高,颇能给人启发。他说:一篇散文,以文从字顺为基础,篇终有言近旨远的效果,中间时时闪耀意新语工的光芒,这就是一篇及格的散文了吧。这也可看作大师眼中的文学尺度。
杜甫有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王鼎钧把他“心知”的“得失”“甘苦”和盘托出,谆谆以教,殷殷相告,道尽衷曲。我辈作文很少能写出王先生作文里的语言“略古略今”的语感,也可能很少能写出王先生文字里的审辨哲思,但亲爱的同学和老师,知道吗?读《作文六要》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六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阅读一本有趣味的好书,一位好作者因写作而生的精神成长史呢。这本书已经超越了“六要”的技法,特别是对于当今“网络原住民”的宝贝们,要深呼吸它的“文字氧气”啊!
所以,这本书我要真诚地推荐给同学们,将书中的观念、方法认真体味,甚至直接演练或化用,一定会在你们的作文之路上有所助益。我也要特别推荐给语文老师们,书中的内容不仅有作文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文采优美,文思流转,文意深妙,把作者王鼎钧现身说法的文章拿来在课堂上当范例,也是法乎其上的佳选。

(作者是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本书已经上市,当当网正在半价销售,如欲购买,请点击以下链接:
师生共读的案头书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