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女单花样滑,滑向何方?

2021-04-08 08:43阅读:
中国女单花样滑,滑向何方?
陈虹伊是谁,相信这是不少普通观众在看到2021年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出场顺序之后的第一反应。
没办法,这个18岁的北京小丫,除了高挑的身线,青涩的面庞,就是满满的槽点,比如外结环三周和菲利普三周都被判周数不足,做阿克塞尔两周时又摔倒了而且周数也不足。
她最后交出的成绩单是:2019年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第19,2021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第21。这么说,可能会更浅显一些:她的短节目和自由滑两个项目得分加起来,仅仅比俄罗斯冠亚军选手一个项目多10分,这相当于长跑比赛被套圈;此外,在她在比赛中连三周跳都难以稳定输出的时候,俄罗斯少女特鲁索娃祭出了五个四周跳、这个男子比赛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动作。
有网友说,中国女单花滑,此刻和俄罗斯选手隔了一条太平洋。
此时此刻,我们就分外怀念陈露,怀念她在梁祝的音乐下翩翩起舞,衣裙飘飘的年代。而她,也正是凭借难度、艺术表现力和滑行技术的完美融合,几乎以一己之力将中国花样推向了无人企及的高度:1995年伯明翰世锦赛夺冠、1998年长野冬奥登上领奖台。但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的:此后20多年间,中国选手不要说在奖牌序列中出现,就是进入前十的机会也只有寥寥两次。和大部分夏季优势奥运项目相似,中国花样滑女单项目一直都在木桶状的发展模型下滑行:即人才和成才基数低,且成正比。队员成材率窄,上升通道封闭,这种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优秀苗子,自然也成为各方争夺、迁就的主角。也正因为这种模式,导致在国际上中国选手各项技术指标在慢慢落后,缺少高质量竞争的结果,是一次次上演伤仲永的故事。这个描述,怎么有点像中国足球?
相关决策者一直试图改变这一现状,曾先后两次制定项目发展。但实际操作与认知上的不统一,导致两次计划无疾而终。
2006年冬奥会之后,中国滑
冰界高调推出 “再造陈露计划”,但接班人李子君等只是短暂地获得国际滑联青年组大奖赛多站分站赛亚军,此后无处觅踪影。
2018平昌冬奥会之后,中国滑冰界请出陈露作为女单教练,并操作了一系列的运动员归化举措,林姗、朱易等一批华裔美少女开始浮出水面,同时宣布海外集训等计划。但2021年世界锦标赛这场重要的奥运会前哨战,林姗只是象征性地被列为替补,朱易更是人间蒸发。
其实在业已归化的这批选手中,林姗从跳跃、旋转到艺术表现力等技术的全能性而言,是最适合接过陈露衣钵的。2020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美国站,她滑出的总分182.11分(第六名),是近两年中国女单在国际大赛上的最高分。而另一名选手朱易,也是手握美国青年锦标赛的女单桂冠。这个表现,不能说站在了世界的顶峰,毕竟不用说俄罗斯女队的强大,就是近邻日本,也开始依靠流水线输送优质人才,但确实具备了无限可能。
假设在2022年北京奥运会前,能让她们多参加一些国际比赛机会,加上跨国教练团队的加持——陈露拥有良好的训练经验,艺术表现力,背后也有一个可媲美欧美顶尖强队的国际化团队(目前林的教练就是来自俄罗斯,这次美国女单选手陈楷雯获得第四名 也是用的陈露《梁祝 》,当时美国评论说这是向陈露致敬。)中国女单在北京冬奥会上充满想象力的。
但这几年的一切操作,让一切只能止于想象。面对这样一副好牌,面对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发展契机,有关方面给出的选择却是保守。或许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认为良好的训练条件会带来好的成绩。在他们的考虑中,疫情当下,国外选手无暇他顾,相对一直在国外训练的林姗等人,国内选手如果通过艰苦的训练,外加教练的突击,或许会以黑马的姿态征服世界。毕竟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上,相对于提升现有潜力股,本土化的直接拔高无疑更具说服力。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两位归化的美女选手以优异的成绩,继续在美国的大学学业;中国队目前仅获一张奥运会席位,女单冲击奖牌拿分的计划落空;而中国的万千冰迷们,则开始新一轮的漫漫等待,看江山易主花开花落。
他们都很清楚,单人项目,是所有花样项目的根基。毕竟双人滑选手,其首要条件是良好的单人技术,随后才有可能在默契、技术细节等方面进行拔高。单人强,单人和双人才可能强,团队才有屹立于世界的资本。单靠双人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其必然的结果是单人裹足不前,双人也在吃老本。
而从更长远来看,在中国,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都依托于榜样的力量。假设这些技术和美貌并存的明星选手,在奥运会到来的各种国际比赛中不断提升自我,刷新成绩,展示自信、爱国、多元等性格特征,这不但能大大提升女单项目的知名度,对国内选手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依靠他们所制造的鲶鱼效应,尤其是借助北京冬奥会的东风,中国花样滑冰的整体氛围必将上一个新台阶。
毕竟,单人项目,才是所有冰上项目中那颗最璀璨的王冠。
留给中国花样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