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代冰嬉为练兵习武

2020-01-11 09:12阅读:
冬至过后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降低,河湖之水冻成冰。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人们穿上“冰鞋”,到冰面上纵情驰骋。在清朝初年,那叫冰嬉。
冰嬉这个词,出自清朝乾隆皇帝写的一篇《冰嬉赋》。在这篇赋的引言中他说道:“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较东坡志林所称更为轻利便捷,惜自古无赋者,故为赋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冰嬉,是满族人旧有的风俗。戴上特制的护膝,用皮绳将鞋固牢,将两根齿条或者是一块铁片固定在鞋底,这样人踩在冰上便不会跌倒,并且滑行如飞,比《东坡志林》中所称赞的更为快速便捷,但却从来没有人用辞赋加以赞美,所以我要做一篇赋。
所谓“东坡志林所称”,如果没弄错的话,大概是指苏东坡《梦中作靴铭》中称赞帝靴的一句话:“天步所临,云蒸雷起”。拿这句话来跟冰嬉健儿所穿的冰鞋比较,实在勉强。
乾隆皇帝喜欢掉书袋,以显示自己有学问。在这篇洋洋千字的《冰嬉赋》中,不乏别人不认识的生僻字和不熟悉的典故,读起来佶屈聱牙,还是骈体文,很令今天的读者费解。比如:“载取载藏兮,顺彼月令;以训以赉兮,陈我冰嬉。”他要在这篇赋里说什么呢?不过是说,岁暮年终之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湖面结了冰。像每年春秋两季的狩猎一样,按照惯例,八旗子弟要在冬季以冰嬉的方式习武练兵。他写道:列阵于太液池冰面上的八旗子弟冰嬉健儿,“衣短后,膝蔽前,靴齿双利,鞵(鞋)刀两儇(音宣,便捷),编伍森列,齐队便(pian,二声)旋”。一声号令之后,“朱旗飐,捷步腾”,如“蜂轶猋惊”——像一群黄蜂争先恐后地飞舞,像一群猎犬受了惊似地狂奔;“闪如曳电,疾若奔星”——速度之快,有如闪电流星。
这就是所谓的冰嬉了?还有呢:队列表演之后,有速滑比赛,然后还有“革戏”——球类比赛:“其名圆鞠”;有一“中立而不倚”的“执事”——即裁判吧,将球抛起,令参赛者争抢:“珠球一掷,虎旅纷来”。至于比赛规则是怎么样的、怎样算获胜,这篇赋里没有详细解说。反正是通过竞争之后,“
伯仲分,甲乙第,并前行赏”,“勇者特旌”——优胜者受到特别嘉奖;“任者均赐”——参加者也都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革戏”在清代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中有所描述:“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其中,俟其将堕,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每有此队之人将得,而彼队之人蹴之令远,喧笑驰逐,以便捷遒敢为能。”
冰嬉,从字面上说就是在冰上嬉戏。然而乾隆皇帝在他的《冰嬉赋》中反复说:冰嬉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次练兵习武。“汉家有执机之譬,黄帝作练戎之俗。武由是习”;为的是“安不忘危”。《日下旧闻考》中,大臣们也这样说:“太液池冬月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
冬月冰嬉,一直沿袭到清末。学者夏仁虎《清宫词》中有诗咏其事:“冰鞋队在液池西,长至才过集健儿。鞠蹴分棚旗八色,庆宵楼上看冰嬉。”诗后注释说:“冰鞋队,以长至(按:即冬至)后于太液池作冰球诸戏,名曰冰嬉。盖集八旗及内府之健儿充之,平日亦有钱粮。冰嬉日,帝奉太后及后妃宫眷,御庆宵楼观之。”庆宵楼在琼华島南半山之上,永安寺寺墙之西。即乾隆皇帝“每逢腊日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也”。诗中的“鞠蹴”,即乾隆《冰嬉赋》中的“革戏”。
然而到最后,恐怕就是为了娱乐了。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命神机营选拔旗兵练习滑冰技艺,组成专业“冰鞋队”。表演时,预先在冰面上用石灰摆成“万字不到头”图案或“天下太平”字样。冰鞋队员手持五色彩旗鱼贯而行,组成各种队列和花样。清末官员寿森写有追记宫中见闻《望江南》百首,其中一首是写慈禧观看冰嬉的:“前朝忆,西海阅冰嬉。万字回环旗五色,成行结队去如飞,天下太平时。”
皇家有专业的“冰嬉队”,民间也有业余的冰嬉爱好者。皇家为习武练兵,百姓为强身健体。在有皇帝的年代,北海为皇家禁苑,百姓滑冰多在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和外护城河。辛亥以后,老百姓才可以到北海的冰面滑冰。石继昌在《春明旧事》中说,三四十年代,北海冰场上常有一银须清瘦老人,神态悠闲地滑行冰上,现在还能在老照片中找见这位老人滑冰的身影。此老名叫吴桐轩,是当年参加过为慈禧表演冰嬉的万字队冰鞋队员。
清代冰嬉为练兵习武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