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龙抬头取代中和节

2021-03-14 16:08阅读:
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个节日始自唐朝贞元五年,是唐德宗李适制定的。他觉得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没有节日是个缺憾。宰相李泌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公元790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让他们准确裁度:百官要献农书,希望皇帝不忘以农为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等。
李适采纳了李泌的建议,颁布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官员们放假一天。中和,意思是天地安其所、万物得以生长。中和节的设立有重视农业的含义。
元大都时代,二月初二日被说成是“龙抬头”。
“龙抬头”的说法从何而来的呢?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人们认为从这时起,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始动、雨水增多——该开始春耕了。所以这天又称春耕节、农事节,跟中和节的设立有着相同的目的。于是就把它和中和节合在一起了,或者说:“龙抬头”取代了中和节。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二月二”跟“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一样,是个好日子。所以民间有“二月二,接宝贝儿;宝贝儿不来掉眼泪儿”之说,希望出了阁的闺女在这一天带着孩子回趟娘家。这个日子说起来顺口,好听又好记,老百姓乐于接受。
因为是农耕的节日,有些地方的农民以这一天为土地爷的生日,举行春社、祭祀土地。
城市里的居民做什么呢?《析津志》载,元大都的人们在二月初二的五更天,“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注:音散,撒的意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意思是“引龙回家”。这天不许扫地,怕迷了龙的眼睛。从这天以后,“市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这个习
俗沿袭至明末。《宛署杂记》也有这样的记载: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橱,旋绕水缸,说是“引龙回”。
“引龙”的同时,还有“灭虫”。《帝京景物略》记载,平民百姓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熏炕床”,叫做“熏虫儿”,意在灭除苍蝇、虱子、跳蚤、臭虫等害人虫。那时候,北京地区“蚊少而多蝇,其为扰倍焉;蚤蝨之属,臭虫有倍焉”,苍蝇、臭虫最多,老百姓深受其苦。为什么在这天“熏虫儿”呢?据说是引了龙,虫儿就不出了。这当然是一厢情愿。“虽预熏之,实未有除也”。所以,北京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人们点上蜡烛照一照房梁、墙壁等处,看看有没有蝎子、壁虎什么的。
有句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北京人有正月不理发的习惯。因为讲究在腊月剃头,意 在“去旧”。过一个正月,头发长了,自然需要理发了。个中也有借着龙抬头之吉日,讲讲卫生、振作一下精神的意思。所以,二月二这天理发的特别多。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