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周瑜论

2006-11-09 08:54阅读:
一代儒帅周瑜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远远胜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原因其实挺简单,前者浸透着人的性格力量,瑕疵互见;后者充斥着传统的道德势力,完美得“伪而近妖”。在诸葛亮身上,处处体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和权谋家的老谋深算;在周瑜的身上,更多的是一种青年才俊“达”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激昂与风流。事实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正是按照这一模式来塑造周瑜的。
“群英会”一段,周瑜的儒雅、英武与智谋已跃然纸上。史有云:曲有误,周郎顾。周瑜极高的音乐素养,豪饮的气度,剑舞的飘逸,剑歌的激扬,反间计的谋断,配以众将士的喝彩以及蒋干的粗鄙愚蠢,衬托在赤壁大战前夕可怕的肃杀与沉寂之中,犹如沉沉黑夜间骤然绽放的一曲浪漫芭蕾,光彩夺目,优雅动人。这是罗贯中小说中人物描写极为出彩的一笔,不动声色之间,罗氏已为周郎定格。
担任东吴三十万水军大都督要职的周瑜,早年即追随并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可谓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位极人臣。孙策死时,嘱曰: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位年轻有为的三军统帅实际上已处于系国家安危于一身的境地。是为“治国”。再说“齐家”。身为东吴故主孙策的盟弟,娶名满天下的“二乔”之一的小乔为妻,妻调琴、郎舞剑,夫妻恩爱,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羡煞人哉。东坡有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不顾史实,已嫁改为初嫁,寓日日如新婚,羡慕之情早已不禁,此亦为春秋笔法之范例。再说“平天下”。当时之势,曹操百万虎狼之师兵压长江,刘备抱头鼠窜颠沛流离,只能靠“游击战”与曹操周旋,东吴一灭,刘备焉存,天下诸侯势必土崩瓦解,何来三国鼎立之局?赤壁之战的重要战略意义可见一斑。作为抗曹主力军统帅的周瑜运帱帷幄沤心漓血,与刘备诸葛亮一起以反间计、连环计、火攻之计击败了曹军,彻底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罗贯中塑造周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把周瑜美化得象诸葛亮一样近乎于神妖之间,而是在总体
的把握之中不断的指出周瑜作为人的平凡之处,诸如对诸葛亮才能的嫉恨和逼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周瑜作为东吴重臣的身份和地位,周瑜之所以处心积虑要杀诸葛亮,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东吴的前途长远考虑,事实后来证明了周瑜的预见性,在争夺荆襄之地上刘备集团成为东吴的主要敌人。而且,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正是在联吴抗曹的战略行动中刘备集团成为最大的赢家,不仅逃脱了曹操的剿灭,而且取西蜀夺荆州,从此站稳了脚跟,成就巴蜀大业。周瑜作为一个极有远见的战略家在联合之中处处牵制对手,无可厚非。当然,周瑜在赤壁大战的运行当中就屡屡刁难诸葛亮进而几次导致了孙刘集团关系的紧张,是极为卤莽和不明智的,其中,嫉妒的成分十分强烈。然而,也正是在这点上,我们看到了周瑜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
在某种意义上,我怀疑周郎死前仰问苍天的话语其实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既生瑜,何生亮!”的喟叹,在我看来有玄外之音。周瑜一生才华横溢,春风得意,自视甚高,然而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英年早逝,撒手人寰。究其原因,一是身受重伤,战局不利,气火攻心;二是多了个时时与他作对处处比他高明的诸葛亮。但是,于此是颇可以作一番文化解读的。
周瑜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按照古希腊神话的观点,英雄即与不可知命运抗争者,自刺双目自我放逐的俄狄浦修斯即是。而且二人在自负和功名心这两点上又极为相象。那么,周瑜作为一个英雄的本质何在呢?我以为,同俄狄浦修斯一样,就在于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慨然勇气。早在赤壁大战之时,周瑜就已经领教并知道诸葛亮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但争强好胜的周瑜并不屈服,他为东吴为自己还在做着义无返顾的抗争,他殚精竭力要击败诸葛亮,结果功败垂成,气竭而亡。而他的对手,是足智多谋出神入化竟可以动用法术驱鬼使神的诸葛亮。他面对的难道不是一个强大得不可捉摸的近乎“神”的东西吗?难道不是他命运之中不可回避的宿命与玄机吗?可贵的是,周郎并没有逃避,他选择了对自我命定的归宿。巴郡一战,刘备军队已偷袭得城,周瑜中箭受伤已数次昏倒,众将劝退,周郎慨然曰: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是何等的不惧生死的男儿气概。故尔,三气周郎,实际上是周瑜向命运抗争的不屈写照,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由此,那面对苍天“既生瑜,何生亮?”的诘问也才具有如此动人的悲剧力量,也才如此的叫人回味悠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