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深夜食堂》:低智商的善良,其实是在作恶

2017-06-21 18:21阅读:
​《深夜食堂》,播出1集,豆瓣评分3.0,后面持续走低。但毕竟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又有赵又廷这样的演技派。有几场哭戏撕心裂肺、肝肠寸断,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痛。但这部戏最大的BUG,不是老坛酸菜面的广告,也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
01 豆瓣得分2.3的神奇剧集
最近,又有一部影视剧在网络媒体上引发了评论热潮。
与之前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欢乐颂》等剧相反的是,这部剧引起的不是好评如潮,而是恶评如潮。

这部神奇的剧,就是由黄磊老师主演的《深夜食堂》。
它不仅在豆瓣上创下了惊人的得分2.3分(最低分是2.0分),更是被网友轮番狂嘲。
比如,照抄日本原片中的食物,令我天朝吃货们大为愤慨;比如,参演的明星们演技尴尬,让吃瓜群众看剧时无比戳心;比如,各种广告植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毫无底线;比如,剧情生搬硬套,和我们实际生活完全脱节,看得毫无代入感……
如此种种。估计投资人看到这样的得分和评论,已经目眦尽裂。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剧最令人无法接受的,不是以上种种问题。它最大的BUG,是有毒的价值观
02 看似感人,实则残忍的故事
举个栗子。

剧中有一个故事,叫《马克的女儿》,是赵又廷主演的。
故事很简单,先天失聪的聋吵人士马克,在一个夜晚偶遇人贩子,人贩子丢下一个女婴匆忙逃走
马克发现女婴,并把她带回深夜食堂求助。在食堂老板及食客们的帮助下,马克把女婴抚养长大,并给她起名乐乐。
五年过去,一次意外事故中,乐乐头部受伤被送到医院,被发现与马克血型不符,由此揭开她身世的秘密。
警察找到了乐乐的亲生母亲,但马克不愿失去乐乐,乐乐也不愿离开马克,三人纠结痛苦之后,马克决定让乐乐跟妈妈回去。
故事的最后是个温情又欢乐的大结局,乐乐走后,马克收到乐乐妈妈寄来的一张机票,于是快乐地飞去和乐乐团聚。

▲感受一下这“整容般”的演技
剧中故事讲得很煽情,赵又廷的演技更是炸裂,其中有几场哭戏,他把一个名义上的父亲失去女儿的痛苦,演绎得入木三分,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痛。
我也在看剧的过程中几度落泪,为马克的痛苦落泪,为乐乐的懂事落泪,为乐乐妈妈的神经质落泪。
但是,大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在厚厚的煽情戏码堆砌的背后,这个故事最大的问题是!
当初马克捡到女婴难道不是应该第一时间报警吗?!
他把女婴带回来,细心地照顾她,抚养她长大,用所有能给的爱去呵护她,这固然可敬可佩。

可是,他犯的最大错误是,在面对拾到女婴这个突发事件时,不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去处理
我们捡到一条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宠物,都必须归还主人,更何况,他捡到的是一个孩子啊!
他把孩子带回来自己抚养,这固然是善良的一面,但是,他却从未意识到,这一举动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剧中,马克先天失聪、不识字,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船员,他虽然竭尽所能照顾乐乐,但是乐乐过的仍然是最贫困的生活。
才五岁的她,就要独自一人去超市购物,给上班的马克送饭,在家帮助打扫卫生,做着和她年纪不相符的事情。
可能有人要说,这正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啊,拜托,家长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自主,和孩子不得不独自承担和年龄不相适的生活压力,这根本是两回事。
而马克的亲生母亲,因为五年找不到孩子,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变得神经质。
她是知名企业家,经济优渥,而且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她原本可以给孩子优质的生活。
因为马克的一念之差,让乐乐的人生轨迹差点被改写,也让一位母亲差点永远失去自己的孩子。
而剧中食堂老板和众多食客,居然也一直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一人提出要报警,也没有人提过要帮乐乐寻找亲人。
乐乐的亲生母亲在找到深夜食堂后,怒怼众人: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哪?!
说得对,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哪!

03 不加思考的善良,并不值得颂扬
这部剧把一个错误的行为,美化成一个煽情的故事,并且给这个故事安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是有毒的价值观。
这个看似感人的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且不说到违法的层面,我们先来看看捡到女婴不报警到底问题在哪?
其一,害了孩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健康,除了身体的健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心理能否健康发展,这决定着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心理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就是0-3岁的婴儿时期,这个阶段将会直接影响他成年以后的心理状况。
因为0-3岁是一个人安全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婴儿需要父母全身心的照顾和呵护,需要被无条件地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婴儿藉此来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对世界正确的感知。
这个阶段,最不能割裂的,就是婴儿和母亲的联系,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天然连接是任何人无法替代无法满足的。
现在所有主流心理学家都主张,孩子0-3岁时期一定要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无数心理学实验和观察已经证明,如果割裂孩子和妈妈的连接,将会导致孩子心理发展的严重问题,终生难以修复。
再看看现实中的留守儿童,我们难道还能对此毫无觉知?
更不必说,剧中人物因为经济条件和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异,给孩子的一生带来的巨大颠覆。

其二,害了孩子的亲人
失去孩子的痛苦,只有身为父母的人才会有共鸣、有体会。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对此感同身受。
有一次带孩子在小区玩,孩子要我去捡远处的树叶,等我捡好起身以后,却发现她已不在原地,四处张望都不见。
那一个瞬间,我觉得我心脏快从胸膛里跳出来,脑子里轰的一声像爆炸了,恨不能把自己杀了
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她蹲在地上捡树叶,被花坛挡住了。
我一把抱起她,眼泪不受控制地迸出眼眶。这一瞬间的分离,我却觉得像生死诀别。
失去孩子对父母来说,那份痛苦比削骨剜肉还要深刻,这种痛如影随形,将会伴随一生,永远无法淡忘
人贩子固然可恨,可是剧中捡到孩子的马克,以及食堂的一众人等,从未想过,乐乐的亲人失去她该有多么痛苦。
甚至,还在找到乐乐亲生母亲以后,居然幻想继续保留监护权。
而影片的刻画,也明显偏向马克和食堂众人,把他们描画成善良又好心的样子,反而把乐乐母亲演绎成不近人情、不知感恩的恶毒模样。
我想再怼一句,这都一群什么人哪!
其三,破坏法治秩序
如果说对孩子和其亲人的伤害,只是个体影响,那捡到孩子不报警这种行为,对公共资源造成的浪费就是对社会法治秩序的破坏。
为了帮助孩子找到亲人,动用了义工、警察、法庭等多种机构,反复地调查、求证、调解,最终才让孩子回到母亲的身边。
这些资源,原本可以服务其它公民,因为被这一事件占用,所以不得不放弃其它可能需要的人们。
有人会说,这些机构本来就是为公民服务的,理应为大家所用,就算因为这个事件而使用,又有什么不对?
是没有不对,可是本来资源就有限,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事件,这个资源可以用在其它的事情上。
正是为了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才会有扰乱公共秩序这样的罪名,才能维护社会良好运转。
目测看到这里,一定有一堆人要开始骂我冷血了,说要不是马克捡到乐乐,她如果被人贩子带走,又或者被其他人捡到,不一定有马克对她那么好,她的命运会更悲惨。
对,被马克捡到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也认可,马克对乐乐的付出和感情也让我为之动容
但是,一部被广泛传播的影视作品,不单单是讲完一个故事那么简单,它所宣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马克捡到婴儿不去报警这个行为究竟值不值得被颂扬,把这个案例包装成一个感人的故事到底符不符合时代的理念。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那么它成为感人肺腑的美谈还情有可原。
那时没有那么发达的国家机构,也没有那么多科技手段帮助孩子找到亲人,所以捡到一个婴儿,尽己所能把他抚养长大,是当时的人们所能做到的最好选择。
把这个故事背影移植到现在,我们用当代的理念和法治去衡量和思考,这个故事传递的价值观就变得扭曲而丑陋。
影视作品不仅要收视率、要盈利,更要承担起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只有那些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作品,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有时候,不加思考的善良,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