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体,我们常常忘记或者说不习惯对社会治理提出要求,我们常常被要求,只会被动地接受或不接受某些要求。一些原则,本来不应该针对个体,或主要不应针对个体,但常常只针对个体。
于是,听了佛法要饿死,依了王法要打死。我们常常陷于两难选择的尴尬中,不知所措。
前一阵安徽望江县一女生投水事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火的金句是央视主持人郭志坚那句话:“挽救一个生命,不能以牺牲另一个生命为代价”。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清楚的:警察该如何救人;扩大一点,也是指成年人如何救人,未成年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印象中,不鼓励未成年人冒险救人、冒险抢救公共财物,在若干年之前,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能不能要求孩子救人,最近却成了杭州一群家长热议的话题。
争论起于一道考试题。报道说,某城区的道法课(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判断题,题目给出一个观点:“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的行为”;让学生判断,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这句话是标准答案是:“错”,即考生应该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换句话说就是: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爱惜自己生命的表现。
太出乎意外了——出题者竟然把不顾危险救人,作为一条道德标准,来要求未成年人;而且对救助对象要、救助环境、救助条件也没有作具体区别,也就是说,一个未成年人,应该无差别地在任何环境下救任何人。
郭志坚说的话,是对成年人而言;而作为望江事件争议焦点的成年人是警察——这次争论中,很多人主张,警察救人,也要看看有没有生命危险,没有安全保障可以不救;而道法考试的对象是学生——七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就应该不顾危险地救人,否则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两个道德标准落差太大了,对未成年人的要求,居然远远高于对成年人(警察)的要求。
虽然这是一道判断题,判断是一种认知,不是行为要求;但是,这是道德判断,即道德标准,自然会用来衡量人的行为,无形之中,就成为一种要求。
让人更难理解的,是这个要求的理由或者说依据:不顾自身危险救他人,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冒险救人,就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出题者是成年人,可以这样要求未成年人吗?
不能否认,现实中,是有人把牺牲自身看作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实现生命价值,也可以看作是珍惜生命的一种表现。但是,要强调的是,这
于是,听了佛法要饿死,依了王法要打死。我们常常陷于两难选择的尴尬中,不知所措。
前一阵安徽望江县一女生投水事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火的金句是央视主持人郭志坚那句话:“挽救一个生命,不能以牺牲另一个生命为代价”。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清楚的:警察该如何救人;扩大一点,也是指成年人如何救人,未成年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印象中,不鼓励未成年人冒险救人、冒险抢救公共财物,在若干年之前,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能不能要求孩子救人,最近却成了杭州一群家长热议的话题。
争论起于一道考试题。报道说,某城区的道法课(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判断题,题目给出一个观点:“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的行为”;让学生判断,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这句话是标准答案是:“错”,即考生应该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换句话说就是: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爱惜自己生命的表现。
太出乎意外了——出题者竟然把不顾危险救人,作为一条道德标准,来要求未成年人;而且对救助对象要、救助环境、救助条件也没有作具体区别,也就是说,一个未成年人,应该无差别地在任何环境下救任何人。
郭志坚说的话,是对成年人而言;而作为望江事件争议焦点的成年人是警察——这次争论中,很多人主张,警察救人,也要看看有没有生命危险,没有安全保障可以不救;而道法考试的对象是学生——七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就应该不顾危险地救人,否则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两个道德标准落差太大了,对未成年人的要求,居然远远高于对成年人(警察)的要求。
虽然这是一道判断题,判断是一种认知,不是行为要求;但是,这是道德判断,即道德标准,自然会用来衡量人的行为,无形之中,就成为一种要求。
让人更难理解的,是这个要求的理由或者说依据:不顾自身危险救他人,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冒险救人,就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出题者是成年人,可以这样要求未成年人吗?
不能否认,现实中,是有人把牺牲自身看作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实现生命价值,也可以看作是珍惜生命的一种表现。但是,要强调的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