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元宇宙热潮背后:现实的元问题

2021-12-01 20:13阅读: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元宇宙”——Metaverse,译为“虚拟世界”貌似更容易理解,不只是角度和理解的不同,在浮躁的环境中,谁主导了元宇宙的解释,谁就把控更多的营销机会。
这篇文章来探讨元宇宙火爆背后的一些前提问题,或者称为元问题。如果你时间有限,只想快速了解一些元宇宙的相关情况,只看下面的总结就可以了:
Ø 人们对元宇宙理解差异巨大,至少有两大派系:以虚拟现实沉浸体验为中心的生产力派,以区块链通证为中心的生产关系派,他们都在努力寻找各自领域不同应用场景之间的连接办法,但他们都觉得对方不重要。
Ø 生产力派经常提到的名词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游戏(Roblox)、替身(Avatar)、沉浸体验、第二人生(游戏社区Second Life)等名词,常用电影头号玩家、失控玩家来类比,让人更多联想到科幻式的生活,但每一种技术实现、情景设想、幻想类比都是空中楼阁,缺乏连续性、一致性。
Ø 魔镜(虚拟现实头盔、立体眼镜)构建的“现实“可以分三类:虚拟现实(VR),只需利用眼镜就看到的;增强现实(AR),利用眼镜把附加信息叠加到现场中;分身(Avatar),通过眼镜+远程设备连接另外一个地理位置或者数字空间,类似《阿凡达》中主角连接到阿凡达,离实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Ø
生产关系派经常提到的名词有:区块链、比特币、以太坊、通证(Token,或叫代币)、智能合约、算力挖矿、分布式金融(DeFi)、唯一通证(NFT,或者叫非同质通证、非同质代币),让人更多联想到社会的财富革命。
Ø 通证(Token)想解决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假货泛滥、商业欺诈等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的十多年,通证制造了更多的泡沫、更多的假货和更多的欺诈。从TokenDeFiNFT,每一步都努力求实,但每一都放大了泡沫,不过,应该肯定,通证方向的各种探索正在推动社会关系变革。
Ø 还有些看起来跟元宇宙没关系的技术、业务却比热炒的那些更实在地改变了现实世界。如:闪付(NFC),银行、地铁、门禁的刷卡快捷通行;全球定位(GPS),导航、外卖、社区购物改变着生活方式;声控光控,走廊里的声控灯,挥手自动开关的窗帘、空调;远程作业,利用5G等通信、智能技术,隔着城市远程做手术;人工器官,人工心脏、手臂、手指修复损坏的人体
互联网进入社交之后,网络通信、智能终端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丰富了生产力工具,一方面改变着现有的社会关系,关注到这些变化比叫不叫元宇宙更重要,如果你对背后的业务技术感兴趣,欢迎继续交流。

0,元宇宙缘起

元宇宙是什么?今年以来,元宇宙已经成为许多人闲暇聊天的话题,有人说是忽悠,也有人说是互联网的终极模式,众生鼎沸争论不休的更多原因,是对这个概念驴唇不对马嘴的理解,每个人都聊元宇宙,却是不同理解的元宇宙。
科技行业每年甚至几个月都会产生热词,其中一些描述了新技术和应用,一些则是包装出来的商业概念,前者需要随着技术和业务成熟才逐渐被大众知晓,那些夭折或者没有广泛应用的技术,则进入不了大众视野;后者常由创业者或转型中的大公司提出,名词通常很有吸引力,预示着某种大前景,含义却不明确,被资本、媒体放大之后,快速被公众知晓。
“元宇宙”属于后者,容易被专业人士诟病,常被批评“炒作”,但扎克伯格“钦定”FacebookMeta之后,元宇宙的命运将有所不同,巨头的背书,元宇宙成了一个筐,许多即将推出和已经推出的业务,甚至多年前的科技旧闻、文化争议都被装入元宇宙中,以期获得资本、行业和公众的关注。
元宇宙热大概源于两方面人员的推动:一派姑且称之为生产力派,以游戏、虚拟现实为中心,另一派姑且称之为生产关系派,以区块链、金融变革为中心。本文将探讨两大流派的起点问题、前提问题,或者说元问题。

一,关于现实:经历与虚拟

生产力派看来,元宇宙是数字时代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为陶渊明提供了梦想中的生活环境,摆脱庸俗现实进入理想现实,不过,陶渊明住进世外桃源,就像年轻人离开家乡飘到大城市,换了个环境好点的居住地,而数字时代的世外桃源——元宇宙则更像玩儿票,来去自由,想去的时候戴上眼镜,想回来就摘下眼镜,甚至,人们可以在多个元宇宙间随意穿梭。
元宇宙如何超越现实呢,让我们从人的经历和故事开始说起。

1,从经历到故事

什么是现实呢?通常我们觉得,现实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喜好为转移,它就在那里,等着人去看、去听、去体验。所谓体验,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让人(大脑)获得对外界的认知与感受。
举个例子:下班回家,经过一条古老的街道,步行路过可以体验到现实,骑马过去也可以体验到现实,开车还可以体验到现实,尽管走路、骑马、开车都是亲身经历,但这三种不同经历方式得到的体验是有差别的。
“开车的人”相比“骑马的人”有更好的体验,“骑马的人”相比“走路的人”有更好的体验。在相同的环境下,采用不同的工具会经历到不同的体验,更好的体验意味着用了更好的工具。
怎样看待体验与现实的关系?人不会把体验直接当成现实,但是,所有关于现实的理解都来自体验,既然不同的工具会带来不同的体验,那么,体验会不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呢?现实会不会因体验改变而发生变化呢?这些问题姑且放放,后续慢慢体会。
说完经历,再来说说故事,我们会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故事讲给别人听,也会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还可以编出故事来讲给别人听。
80年代,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时候,当时流行一种简单的娱乐:听评书。岳飞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 每天中午12点,只需要说书人的一张嘴,收音机前入神的听众们,仿佛看到古战场的狼烟四起、听到军歌嘹亮。一般认为,听故事与亲身经历并不一样,但显然,听讲故事产生了亲身经历相似的体验

2,现实与虚拟

现在,我们知道了两种产生体验的办法:亲身经历、听讲故事,经历获得的被称为现实故事获得的,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词:虚拟,也即不是真实的。
声音可以讲故事,讲故事不只一张嘴,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本上的白纸黑字、洋洋万言的网络文学,看小说是文字讲故事的例子;图片也可以讲故事,街头快拍、森林留影,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电脑上看网剧,电影院里看电影,则是用视频来讲故事。
和听评书一样,看小说入神了,千军万马、喜笑颜开也会跃然眼前,作为对比,文字与视频讲故事能力的区别很大,为什么差别巨大的文字、图片、视频能产生相同的体验呢?看似简陋的文字,为什么也产生了丰富的体验呢
从认知心理学可知,大脑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获得感觉,但大脑并不把感觉直接变成体验,而是会补充很多信息,比如,看到文字“太阳”,人会脑补出太阳的画面、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抛开复杂的心理学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根据看到、听到的信息,自动补充亲身经历可能产生的相关感觉,体验丰富了。
原来,亲身经历的体验和听故事时脑补的体验,大脑的感受方式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不同方式,比如“太阳”两个字与一张“太阳的高清照片”相比,大脑需要补充信息的不一样,照片越清晰,脑补信息越容易一些,因此,视频要比声音、图片、文字更生动。
尽管,我们把现实与虚拟看成两样东西,但随着技术进步,现实与虚拟越来越难以分辨:如今的电脑屏幕,清晰度已经超过了人的视网膜,看屏幕上的花花草草甚至超过了看真实花草的清晰度;耳机的发声频率也超过了人类的听觉范围,耳机的声音和自然界马嘶人叫、锣鼓喧天,耳朵也已然不可区分。

3,虚拟实景

人类发明喇叭来模拟自然界鸡、狗、鱼、虫的声音,发明屏幕来模拟山、水、湖、海等现实世界的图像和色彩,讲述越来越逼真的故事,还能设计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这是虚拟更深一层含义:创意让虚拟比真实世界更丰富多彩。人们可以用工具来体验现实,也可以用工具来体验虚拟,技术的最新成果是虚拟现实(VR)。
人们通过眼镜或者头盔(常称为魔镜),看到立体(3D)的视觉效果,通过耳机听到立体声,通过手、脚等部位的传感器,还能与立体音像互动,就像在真实街道上行走时体验到的那样,不同的是,虚拟现实不需要真实的街道,通过屏幕就能看到,带上头盔就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也是虚拟现实(VR)名词的由来
虚拟现实(VR)也译为虚拟实景,虚拟现实可简称为虚景。与虚景相对,实景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现实中的场景。从文字到交互的虚景,可以划分成如下几个步骤:文字,开启了故事叙事;图片,静态记录图画;视频:动态记录图画;录音:声音记录。
接下来,立体感,图画左右眼看到的稍微差异,能看到立体感的图片,即有景深;左右耳听到的稍微差异,能听到立体声音,即声音方位;体感交互,左右眼的图画能够与头部转动、身体运动配合变化,适应人运动时的交互;压力手套、风力传感器、气味传感器,真实触觉、嗅觉、味觉 以后的情形可以归为虚景,越来越接近真实世界的感觉。
虚景可以区分多种形态,除了用眼镜来看虚拟的现实,也可以做增强现实(AR):把眼镜的虚景叠加到眼前的实景上,看到一家酒店,眼镜会提示酒店建于哪一年、住一晚多少钱,在街上逛着,眼镜可以把过去几十年的兴衰一起展现在眼前。
随着技术进步,工具越来越好,实景与虚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从未有过的体验:既可以戴上头盔观看虚景,也可以同时穿上智能化的机械臂爬上高楼体验实景,或者,只让机械臂带着眼镜爬上去,自己在远处一边看一边控制,就像传说中有了分身之术,即替身(Avatar,或叫化身)
用魔镜可以看到虚景,有了替身,人可以换一种身份投身到现实中来,既可以用替身去征服更大的现实世界,还可以为替身打造全新的虚拟世界,或者,两者结合起来:重构现实,不夸张地说:虚景是技术不断创造出的新现实

4,看向元宇宙

走路与开车体验到不一样的现实,走路的人与开车的人能同行吗?也不能,开车比走路快太多了,同不到一起去,现实被技术撕裂,不同工具构建的现实被分割在不同的蜂巢中
实景中,开车的人需要步行上楼回家,坐飞机的人需要与地铁或者出租车接驳;虚景中也一样,魔镜里的不同游戏、社区需要统一身份 被不同蜂巢分割的实景和虚景,希望能够联系起来。
当电视进入家庭的时候,电视与人虽然都在一间房,却分属两个世界:没有人在电视上看到一件衣服,会想着翻个面看看,也不会想着下单买回来,电视上的衣服不属于现实的世界,只能看到,不能动也拿不出来,直到电脑出现。
电脑里看到的衣服,可以放大、缩小,如果是3D格式的,还可以翻个面看看。电脑里的“虚拟”衣服与衣柜里的“现实”衣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它们都可以翻面,虚拟衣服可以放大、缩小,而现实衣服则可以拿近点、远点。如果说电视上的衣服是另一个世界的,电脑上的衣服则连接到了现实世界
元宇宙要干什么?每一个虚景或实景都是孤立的,元宇宙要把技术分割的蜂巢连接起来。当然,也可以把蜂巢连到在一起叫做元宇宙,具体看需要指代的对象是哪个。
不同蜂巢(元宇宙)之间的联系来自哪里呢?就是背后操作的“你”,技术上可以采用唯一通证(NFT)来实现,这样,就好像在社交网络登录账号一样,元宇宙识别出你的信息,在不同的蜂巢场景中做好匹配,当然,出于隐私的考虑,信息获取需要你的授权。
通过唯一通证登录到元宇宙中,借助替身(Avatar)可以实现相应蜂巢场景中更加完善的自我和环境管理,场景可以是虚景、实景、增强现实或其他混合状态。
有一天,你走在街上,朋友登录你的头盔魔镜,可以随你一同逛街;你可以随时登录替身,出现在任何一个朋友的居室里;或者一起漫步火星、踏上星际旅行;要想宅的话,那就进入到魔镜虚构的故事里吧,像《盗梦空间》中的柯布和梅尔,迷恋在自己的城堡里

5,现实连接

有人说,虚景是技术的进步,却是人自身的退化,就像当年人们迷恋抽大烟,是一种堕落,这么说也不无道理。尤其是人类的幼崽,每个年代的家长都对念中学的孩子心有余悸,总有些不健康的东西侵入他们。
看向过去50年,小说、影视、网聊、游戏都曾让人沉迷,80年代的中学生,跟家长藏各种武侠小说;90年代,学生们迷恋录像厅夜不归宿;00年代,网吧网聊的学生;10年代,孩子们抱着各种pad游戏整天不放 人们追求快乐,却又不得不防止沉迷其中。
不同时期流行的这些娱乐形态,反应了当时的“虚拟”水平,也看到了大量学生沉迷其中耽误学业,对大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玩物丧志嘛。现在,轮到担心元宇宙。虚景会让人类“内卷”崩溃吗?
不要忽略另一个“现实”:小说带给人们比现实更曲折的故事情节,照片展现了比现实更清晰的画面细节,3D影院的身临其境,所有这些技术都带给了人们超越“现实”的“真实”体验,然而,人们也能够清楚地区分:小说、照片、影视并不是眼前的现实,是媒介的现实。人对媒介有专门的理解,以前只有院子里的花,现在有了小说花、照片花、视频花、3D电影花,还会有虚景花,我们有更多形态的花,有比院子里更鲜艳、更逼真的花,但并不会与院子里的花混为一谈。
随着技术发展,人在感觉上越来越难分辨虚拟和现实,但大脑的认知上却能清晰区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比我们预计的要复杂,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人与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感觉器官,但大脑能加工来自多器官的感觉,并构建出现实。大脑能从被技术“骗过”的感觉中,辨认出“真正”的现实
大脑能透过虚幻感觉看到现实,反过来,技术不应该只在欺骗感官上炫技。就像玻璃不应该只停留在五颜六色的反光上,看着丰富多彩,实际却眼花缭乱,玻璃应该做成镜子,完整地照出身后的世界。技术不应该只带我们去到太虚幻境,更应该能让我们体验到现实的安静、舒适、美好。
技术可以构建虚景,更应该创造实景,多年前,微信有一句口号:“连接一切”,现在,我把它送给元宇宙。MetaFacebook的前身)推出的气囊手套,可以让你与虚拟偶像互动,我更愿意的场景是:隔空跟你握手,就像在视频电话中可以看到你一样,让“见到你”成为现实。
现实与虚拟不可分吗?这不是哲学问题,虽然现实与虚拟越来越不好分辨,但我们却有能力分辨不同技术媒介下的现实

二, 关于商业:货币与通证

生产关系派看来,元宇宙是公平的新起点,当物价飞涨,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的时候,人们应该从哪里找回公平?生产关系派的元宇宙要从通货膨胀说起,当然,之前还不叫元宇宙,是以区块链为中心的,从比特币、以太坊一路走来。
如何摆脱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如何改变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经济疲软?

1,通胀来袭

时间回到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快速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各国央行为应对危机开闸放水,货币大量超发,紧接着各地物价大幅上涨,银行利息跑不过通胀,问题来了,有没有办法避免财富被稀释?
200913日,比特币诞生,“币圈”兴起,币圈破局财富稀释的办法是拿法币开刀,通货膨胀嘛,就是货币(法币)太多了,要控制通胀,控制货币总量就好了啊。这个孩子气的逻辑,成了后续十年币圈反复为之热血沸腾的支点。
改革法币当然可以考虑,但通货膨胀问题很复杂,不能只看货币量,更不是简单地固定发行量就可以解决,首先,商品总量、货币总量、货币流通次数需要成一定的比例商业流通才够顺滑,还有其他要素:宏观调控、国际平衡等等 结果,想解决通货膨胀、假货泛滥、商业欺诈等问题的比特币通证,十多年来,制造了更多的泡沫、假货和欺诈
比特币十年,伴随着多得数不清让人忍俊不禁、近乎笑话的自相矛盾:一个用来记账的加密货币系统,消耗着全球银行业近半的电力,而记账量占比却可以忽略不计;陌生人之间需要效率的信任共识,却是通过算力无限增加的博傻机制实现的;号称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只能遵循统一且无法修改的中心规则;匿名机制下,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公开的 比特币所有技术努力,几乎都在自我较劲。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孩子气上,把复杂的社会团体当成了简单的物理系统尽管币圈的尝试充满了笑柄,但看到的问题是真实的,应该肯定,区块链通证的各种探索推动了社会关系变革。
虽然理论上有通胀和通缩两种情况,但人类金融历史的大势却是一部单边的通胀史,只分恶性通胀和温和通胀,20世纪以来,通胀总体以指数在发展,背后并没有太多阴谋,因为经济增长也是指数的。
如果市场供需稳定,只要找到通胀和通缩的平衡点就可以了,事实上,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通胀和通缩变得越来越极端,而且,很多时候通胀和通缩是同时发生的:滞涨!恶性通胀当然会影响商业流通、影响经济结构,可是,通胀、通缩或许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2,零商业

大家知道,生鲜商品有期限,放久了就会坏,家里买了肉蛋,一个月不吃,就成了不能吃的肉蛋了。挣到的钱呢?放久了的钱是钱吗?放在兜里的硬币或许还在,但买起东西来却今非昔比。
买一把菜刀,包好放着,十年之后,它还是那把菜刀,用起来还会锋利;买一部手机,包好放着,十年之后,它是过时电子产品,东西还是新的,却没法用了。十年时间,手机的软硬件升级太多,之前的手机没法安装现在的软件。用了一年的手机,不只是屏幕外壳磨损、电子元件老化的损耗,更大的损耗来自使用环境更新换代带来的贬值。商品将是0保质期的,错过不候
接下来是0库存问题,产品越来个性化,生日蛋糕上写着你的名字和生肖,店家没法提前备货,越来越多的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存在,没来顾客之前,服务内容更是无法提前确定。
0保质期意味着产品的即时性,不是让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的问题,支撑流通的中间角色(商业)正在失去存在的意义0库存意味着销售前置,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先交钱再生产,消费者正在取代生产者的主导地位
信息时代的产品还面临0边际成本问题,看视频,每多一个用户观看,视频网站为此增加多少成本?服务器是现成的,网络也是现成的,多上来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基本为0,这是数字产品的特征。数字时代的实体产品呢?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虽然不是直接为零,但也在快速下降。当然,边际成本为0不是成本为0,服务器、带宽、研发设计、员工工资等等,都需要投入。

0边际成本意味着产品定价失去了基础,原则上卖家可以随意定价,卖1块与卖100块是同一东西,或者同样100块在同一个商家买回东西的数量差异很大,正如我们在各类五花八门电商平台看到的那样,现在,我们不确定100块钱到底能买回多少东西,哪怕是最常买的日用品!


加密货币为什么拯救不了货币?算力挖矿除了导致博傻为何无济于事?加密货币本身即使没错,依附的商业逻辑也都变了。许多人担心自己收入,其实更应该担心的是支出,商品价格的波动远远大于工资,成本的波动也大于生产收益,财富不再是过去劳动的积累0保质期、0边际成本、0库存也意味着0利润,零商业来了

3,财富泡沫

每个人都想创造更多的价值,价值能干什么呢?每个人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财富有什么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看两个假设的故事:
假设1:明天午餐,餐厅门口有公告:所有前来就餐的尊贵客人,为感谢你们过去的厚爱,本餐厅老板大宴宾客,即刻开始,所有食品大家可以随便吃、随便拿走,后厨备货充足,大家无需担忧,一切费用老板埋单,仅限今日,莫失良机。
顾客们将会怎样反应?这不是脑筋急转弯,是常识题。大概率就餐人员会尽最大可能吃饱喝足,然后,能带走的尽可能带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