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体味景语悟情语——“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

2020-07-14 08:29阅读:
体味景语悟情语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


文 / 王大绩(北京著名特级教师)


【柳栖士·言】


大绩老师这篇文章就语文学习和语文高考备考谈了很好的意见,既有理性指导又有实例分析,值得研习。然,其文个性亦很鲜明,如“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为人一生,只做两件事:检索、加工。既然语文是生活的学科,语文也就仅只“检索、加工”两件事。”愚以为有些绝对,语文的性质应远不止于此。故,读者诸君不妨借鉴着读。


我们学习“课程标准”,从而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我们翻看“考试大纲”,想要明了高考语文试题的规制样式。现在已经明确,至迟到2022年,高考语文不再设“考试大纲”。显然,淡化试题规制样式,其目的在于突出“课程标准”在高考语文中的指导地位。
顺应这种特定的情势,从总体上认识语文学科和高考语文的规律就更加重要。
遵照“一以贯之”的原则,用一句话概括语文学习和备考的本质规律,就是七个字:体味景语悟情语。
它源于王国维先生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说的是客观规律,转化为主动行为,便是“体味景语悟情语”。
这里说的“景语”来自于“有字之书”的书本和“无字之书”的生活,诸如景物、画面、人物、行为、言语、神态、事物、事件……这些经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内容;这里说的“情语”则来自于“心灵之书”,对景语内涵的感悟,诸如事情、事物的意义、价值,人的思想、感情、胸怀、抱负、理想、追求……这些形而上的内容。
如何“体味景语悟情语”?从思维方式来看,需要“细察”:仔细阅读,发现问题,体察思索,有所触动——这是“体味景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深思”:深入思考,端详剖析,拓展延伸,有所领悟——这是“领悟情语”的过程。
从运作方式来看,第一步需要“检索”:根据题目指向,从文本中提取出答案信息——这是“撷取景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加工”: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实现题目要求——这是“推衍情语”的过程。全部语文考试就这两个环节;落实这两个环节能够解决高考的全部问题。
“体味景语悟情语”七个字,可以再简括成一个字:悟。所谓“悟”,就是联想和想象——这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高考语文试题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语文学科是“生活”的学科;高考是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为人一生,只做两件事:检索、加工。既然语文是生活的学科,语文也就仅只“检索、加工”两件事。
从高考的环境任务来看,任何一道高考语文试题都必然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交织构成的。“答案信息”是答案的确切依据,“干扰信息”是试题区分选拔的保证。试卷表面上是白纸黑字,实质有两种文字:红字是答案信息,黑字是干扰信息。
应试的基本原则是“据题精答”——根据题目,精明解答。“精明”解答包括如下要点:
试卷所有文字都由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构成;
答案信息是答案依据,干扰信息为保证区分;
考场两件事:检索答案信息,加工答案信息;
正确快速的关键:经检索排除干扰信息滋扰。检索主要体现高考的“客观性”(这是高考的环境任务所必须的)和“工具性”(检索的对象是试卷上的文字);
加工侧重落实语文的“主观性”(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必然的)和“人文性”(加工的任务是领悟文字内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中学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人文性在实践中统一的学科。检索、加工相结合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也顺应高考的环境任务,同时符合“课程标准”的明确界定。
细察、检索,是“体味景语”的过程;深思、加工,是“领悟情语”的过程。综上,我们对“体味景语悟情语”解决高考语文的所有问题,有充分的理论自信。
高考语文考什么?《考试大纲》条条目目,历年试卷林林总总。实际只考“阅读”“写作”两大项。语文学习有四个环节(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大能力——本博注):听、说、读、写。高考是笔答考试,不(多不直接考——本博注)“听”和“说”,只考“读”和“写”——阅读考查“吸纳”能力,写作考查“释放”能力。如图一。
试卷中,选择题目只考查“阅读”;其他题目都是兼顾考查“阅读”和“写作”,只是侧重不同。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以考查“阅读”为主,读文读诗是“阅读”,回答题目就进入“写作”环节;“写作”题目,以考查“写作”为主,而读写作题目和材料,就是“阅读”环节。牢牢抓住根本点,才是有效、高效的语文学习。不再设置“考试大纲”,应该有助于引导语文备考立足根本,纲举目张。
现行全国课标卷总体规制如图二(题目序号带括号的为选择题目)。
试卷中,“检索”为主的题目占多数,这些题目,答案信息就是答案——打个比方,好比餐桌上的“凉菜”;还有另一些题目以“加工”为主,需要把答案信息加工成答案——打个比方,好比餐桌上的“热菜”。
红字、黑字,凉菜、热菜——就是全部语文。心中眼里划清一条线:线上面是答案信息的红字;线下面是干扰信息的黑字——生活如此,语文也如此。
先看“检索为主”的题目。所谓“检索”,就是“体味景语”的过程。
[检索·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2018年全国课标一卷)
试题给出一篇介绍“大洋一号”科考船的文字,476字。依照“据题精答”的原则,短文不用读。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画横线的句子是: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
[解析]语病:“经历……任务”搭配不当。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经历……调查”还是搭配不当)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执行……任务”搭配恰当,答案就是B
CD两个选项,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就是错的。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经历”“执行”“调查”“任务”四个词语,便可得出答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和括号内补写语句密切关联的,只有它的上半句: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对“人”而言,应该是C项的“走进”和D项的“进入”,而D项的“分辨不出方向”用于“迷宫”不恰当——进入“迷宫”,是分辨“方位”的问题。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人”“走进”“进入”“方向”四个词语便可得出答案。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第一组词语:检索比较“一应俱全”和“应有尽有”的差别:前者强调“全”,好比“文具店”里的文具;后者突出“应”,好比“文具盒”里的文具。
相应语句是: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
“船舱”的“实验室”,类似“文具盒”,对应恰当的是“应有尽有”。
第二组词语:检索比较“一览无余”和“一目了然”的差别:前者强调“无余”,好比“望远镜”的功能;后者突出“了然”,好比“显微镜”的功能。
相应语句是: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
“千里眼”,对应恰当的是一览无余”。
第三组词语:检索比较“易如反掌”和“轻而易举”的差别:前者强调“反掌”;后者突出“轻举”。
相应语句是:可根据需要 抓取矿物样品。
“抓取”,对应恰当的是轻而易举”。
第四组词语:检索比较“东山再起”和“再接再厉”的差别:前者强调“再起”;后者突出“再厉”。
相应语句是:“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不断进步”,对应恰当的是再接再厉”。
综上,答案应为: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实验室”“千里眼”“抓取”“不断进步”四个词语便可得出答案。
[检索·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9年全国课标二卷)
阅读文本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约1206字。依照“据题精答”的原则,文本不用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析]参考答案: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对应文句: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B项判断的实质是:“正面评价”不是“尽得其长”。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这八个字,这里考查的是一个普适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参考答案: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对应文句: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D项判断的实质是:“独能”不表明“广泛汲取”。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这六个字,这里考查的也是一个普适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参考答案:D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对应文句: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
A项判断的实质是:“一位”不表明“至杜甫方能”。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对应文句: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B项判断的实质是:“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不表明“谨守传统”。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对应文句: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C项判断的实质是:“然而杜甫却独能”不表明“一视同仁”。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前文这七、十一、十一个字,这里考查的还都是普适道理。
“加工”为主的题目,分类如图三。
所谓“加工”,就是由“体味景语”到“领悟情语”的过程。
[加工·例一]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7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 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这是一道“判断”加工的题目,即由选项完成“体味景语悟情语”的过程,考生对选项“加工”过程和结果的正误做出判断。
这道题目四个选项前半都是对“景语”的摘取,后半则是对“情语”的推衍。
A.讽刺,忧愤(正确);B.人物内在特征(正确);C.给禹施压,反对禹的变革(正确);D.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不正确)。
应是——以冷峻笔墨凸显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影射性,从而传达出现实的紧迫感。
[加工·例二]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15
[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解析]这是一道“剖析”加工的题目,即体味作品的“景语”,进而领悟剖析“情语”的过程。
备考答案:诗作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此”指代整幅画作,含义是:画中蕴含着丰富悠远的诗意,但沉吟推敲,也难以得出自己满意的,准确精当的佳句。二、“此”指代颈联两句,含义是:细察画作上的晚林孤云,触发了诗人独有的深层感受,进而去揣摩画家的寄托,忖度能表达情致的佳句,一时却难以达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既辽阔宏远,又细密幽深。其深远的意境,悠长的韵致,令人玩味不已。
[加工·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22)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发挥”加工的题目。写作题目的材料,从两方面明确界定了写作话题。历史传统从正面说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的意义价值;“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劳动”的传统地位。现实状况从反面揭示。我们学习忙,没时间劳动——与“学习”切分;科技进步快,不用自己干——与“科技”切分;劳动苦又累,请别人代劳——有“苦累”的特点。可见,要求作文谈论的“劳动”,特指体力劳动。
写作,“发挥”加工的原则是“据题发挥”——根据题目,充分发挥。好比跳远竞赛,要踏准踏板,不然违例;可是,踏到踏板上不动,也毫无意义,要顺势腾跃起来。显然,“据题”是前提,“发挥”才是目的。
作文跑题,不全是审题的责任,也不能完全经由审题来承担和解决。作文跑题,是作文内容和写作题目之间的断裂,更主要的责任在于立意和选材。如果作文写的不是熟悉的生活,不足以表现演绎写作题目,那就很容易造成二者间的断裂。
例如有的作文把“红军将士翻雪山,过险滩”也当作做“热爱劳动”的事例。有不少作文罗列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景海鹏的载人飞船,南仁东的为国造镜,王继才的常年守岛,乃至于钟扬、林俊德、宋玺、曹双果……都当成“劳动”光荣与成就的事例,其中,没有一句涉及到具体的劳动内容的“景语”,更无感悟劳动的“情语”。这当然偏了写作题目所要求的“热爱劳动”中“劳动”的范围。其“跑题”的根本原因,当然不在于审题,而在于作者疏离劳动。尽管他一定也参加过这样那样的劳动,但并没有走心,没有热爱,没有体味和感悟。说到根本,是“人品”的欠缺造成了“文品”的欠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题目的外在样式并不重要,把握和落实本质规律才是语文教学、学习和备考的根本。而“体味景语悟情语”就是语文学科的总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