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质疑是另一种尊重

2020-12-24 07:35阅读:
质疑是另一种尊重
逄春阶
山东临清籍学者吴秋辉,1927年赍志而没,年仅51岁,死后寂寞无闻。直到近年经徐国卫等学者呼吁,这位特立独行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才为世人所知。
1219日,首届全国吴秋辉学术研讨会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现场会在聊城举办。作为报人,我应徐国卫之邀参会,叨陪末座,洗耳恭听。吴先生曾担任过几家报纸的主笔,针砭时弊,沉毅敢言。我是来向前辈致敬的。
我曾写过关于吴秋辉的文章,提到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胡适三大名人交集的逸闻。文中提到,民国初年,大学者胡适来济南讲《诗经》,开讲前一晚,吴先生来到他下榻的旅馆,二人单独晤谈约两个小时后,吴秋辉告辞离开,胡适即嘱茶房订票,取消演讲,于翌日返回北京。谁也不知道二人到底说了啥,但胡适改变计划离开济南的原因不言而喻。
我一直没有怀疑这则逸闻,直到研讨会上听了来自济南的文化学者周长风先生的发言。
周先生说,胡适有很详细的年谱,一共来过济南几次,没有跟吴秋辉在一起的记录。胡适不是专门治《诗经》的,他怎么会来济南讲《诗经》呢?假设吴秋辉与胡适晤面了,被吴秋辉的学问镇住了,胡适也不可能取消演讲,学者各讲各的观点,哪有放弃演讲的理由呢。
胡适先生应该知道吴秋辉先生。192210月,胡适来济南参加教育会议,他在日记中写道:“席后闲谈甚久;于丹绂(明信
)说,此间有一位吴秋辉先生,说周公封于鲁,不是曲阜,乃是河南的鲁山附近,他有金石可证。此说与我相合,当访问此君一谈。”胡适与吴秋辉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吴秋辉先生的学术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他借助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破解典籍疑案的治学方法,为学人称道。他曾说:“窃尝疑古器之留贻,其中实若有神护,此在科学家,当无不笑其迷信。然余固深恶战国以降人之神话者,而独于此等有重大关系处,不敢信其为偶然。盖古器之毁坏残佚者,已不知凡几,而其所以得保全至今者,实为其什百中之一二。乃即此一二之残余,核之于古代之文明,强半皆含有极重大之关系,甚且古书中有非不能明者。此既非人力之所能左右,而文字又非历来人之所能识,天然之淘汰力,何以能抉择如是之巧也。”这段话,敢于质疑的态度表达得清清楚楚。
而胡适先生治学更是遵从“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两位先贤的一则趣闻,我为周先生点赞。
周先生说:“战国以降,国人丧失理性,一切以功利为目的。这正是吴秋辉所痛恨的。我说吴秋辉是思想家,因他的史识很令我敬佩。研究学术一是思想二是方法,这两条开了,成果自源源不断。吴秋辉的学术著作分量甚重,自可立身于史。不讲事实,硬扯上其他名人,也是对吴的不尊重。”
名人之间的奇闻轶事,可以作为谈资,但是真正摆在学术上,就要较真了。学术研讨,来不得半点虚假。
学术就是学术,不能跟风,不能戏说,不能凭想当然,学术自有尊严和底线,那就是求真。经过质疑的事实才靠得住,经过质疑而不倒的观点,才是真理,或接近真理。目前,好多地方办学术研讨会,往往一边倒,有利于当地的就无限放大,不利于当地的,就想方设法遮蔽,有的甚至造假。这是对学术的玷污。
对名人的研究,要有胸襟,格局,气度。把学术研究和文创分开。仅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聊城此次举办吴秋辉学术研讨会可圈可点。当然,胡适到底与吴秋辉有没有晤谈,还可继续探讨。胡适没有在日记中记录,是不是胡先生也有隐瞒呢?也可能胡适先生觉得这是平常之事,记在心里就可以了,没必要诉诸笔端。也许,胡适先生突然决定取消演讲,打道回府,因临时接到别的事,档期突变。这是我的猜想。
学者除了学问厚积,术业专攻,其可贵之处还在于敢说真话,学者的风骨在怀有质疑的精神。向周长风先生及各位较真的学者致敬。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