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杨梦茹|那些把520读成我爱你的都是什么口音

2019-05-20 21:47阅读:
摘要:我并不想深究这种交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与中国的性别比例失衡有多大的关系,又与女权主义的诉求有多大程度的矛盾,只是想提出一个大家明明清楚却又拼命忽略的事实:是不是只有送礼、只有有仪式感的才叫爱?如果一个没有收入的穷学生愿意花一星期的生活费请你吃一段饭不算爱你,只有给你买花、大张旗鼓地表白才算爱你的话,那么今年520,我可以不爱你吗?最新一次新闻评论课作业,北大同学写出不少佳作,先推荐杨梦茹同学的文章,原题为《今年520,我可以不爱你吗?》
杨梦茹|那些把520读成我爱你的都是什么口音
吐槽青年出品 杨梦茹|文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5月20日成为了一个节日,俗称“表白节”,该节日的盛大程度比起七夕和白色情人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个异常盛大的节日里,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向心上人表达爱意,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这一天的成果,换取其他人的点赞和羡慕的声音。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眼看着囊中羞涩,广大男性同胞们发出了苦不堪言的声音:“过完新年要过西方情人节,然后是女生节、520、七夕、圣诞……加上生日和各种纪念日,这谁顶得住啊。”
有不少人批评,这都是一些商家为了盈利创造出来的节日,是活动策划们制造的活动噱头,为了检验这种批评是否正确,我去查了一下520节日的来源:“520”被翻译为“我爱你”最初是在1998年发行的一首名为《数字恋爱》的歌里,自从有了这一开端,人们犹如发现了宝藏般疯狂开发它的价值,在2010年的5月20日,数以万计的网民自发组织了一场520活动,包括盖楼表白、网购礼物、领取微博结婚证等等,后来这一商机被窥探到,才演变成了现在的“表白节”。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没有商家的刻意策划,520也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商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完全被归为“创造者”,它起到的作用最多是在商机出现之后对其进行发掘和利用,真正的创
造者,还是消费者自身,更准确地说,是那些过分追求“浪漫”和“仪式感”的年轻人们。
大约是两年前的5月20日,我突然收到闺蜜发来的微信:“今天他居然没有给我买花,我想分手了”,接着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了解了一下具体的情况,原来当天她男朋友约她去餐厅吃饭,但是没有给她买花送礼物,这下我更不知如何回答了。
不难发现,现在所谓的情人节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男性单方面示好的节日,有女朋友的要买礼物哄女朋友开心,没有女朋友的则买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来换取一点好感,不管怎样都不能跟平常的日子没有任何区别,要过出“过节的感觉”,过出“仪式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有人稍加推波助澜,就容易演变成盛大的购物狂潮,比如说一则小小的广告:“520送给心爱的她,让她笑开怀!”
在这一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社交媒体也功不可没。我经常看到类似于“今天520,他给我转账520块的微信截图”这样的动态,仿佛没有礼物或是转账可以秀,就是不够恩爱,仿佛只有在这一天的恩爱才是真的,其他的时间都可以无视。社交媒体中的攀比之风形成之后,不少原本厌倦这类行为的人也被动摇,被裹挟进跟风大军,成为“受宠爱的女人”或是“爱自己女人的男人”。
我并不想深究这种交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与中国的性别比例失衡有多大的关系,又与女权主义的诉求有多大程度的矛盾,只是想提出一个大家明明清楚却又拼命忽略的事实:是不是只有送礼、只有有仪式感的才叫爱?如果一个没有收入的穷学生愿意花一星期的生活费请你吃一段饭不算爱你,只有给你买花、大张旗鼓地表白才算爱你的话,那么今年520,我可以不爱你吗?
可能是受电视剧和小说建构的“恋爱公主观”(恋爱中女人都应该像公主一样被疼爱)影响,太多的恋爱关系开始变得畸形,变成单方面的“供养”和讨好,但绝大部分人都该明白,爱是相互支持和相互温暖,一年有365天,如果过好了5月20日却在剩下的日子里争吵怨怼,那这一天的快乐真能支撑两人长时间的关系吗?“爱是细水长流”虽然老套,但现在的人好像越来越不懂这个道理了。
在网上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评论,想用在这里作为结尾:“讲真,那些把520读成我爱你的都是什么口音?”
杨梦茹|那些把520读成我爱你的都是什么口音
杨梦茹|那些把520读成我爱你的都是什么口音
杨梦茹|那些把520读成我爱你的都是什么口音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