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注文艺作品推介的效能

2020-09-28 11:27阅读:
关注文艺作品推介的效能
张颐武

中国文艺作品当然是认识和了解中国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的资源,欣赏观看文艺作品也是人们感受和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的路径。文艺作品的全球推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多路径、多角度的推介其实是对于各国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推介其实是各国都有各种角度和方式的努力。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的现实看,多年来这方面的努力已经有了不少成果,文艺作品的推介已经见到了一些成果。当然,在新的环境下,在这个方面仍然是需要更多的努力。这种推介的路径需要更多的活化,推介的方式可以更为多样,推介的作品的选择和介绍的方式也是需要更多地关注的。
在作品的选择上,人们当然是需要最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和正面效果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在本土经受了本国受众的检验,受到本国受众的普遍认可的作品。这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虽然不同的社会的差异非常大,人们的生活背景不同,但人性人心本身的相通,人们能够跨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文艺作品,也是重要的。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本土的文化之中受到欢迎,其实也就是对于作品的检验和筛选,这其实是作品受到受众检验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乎本国受众的文化心理和接受角度,其实就有其更好地“跨文化”的可能性。
有些作品确实是主观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主旨也是积极正面的,题材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但由于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把握可能未必准确,和受众的“期待视野”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本土的反应可能和创作者的期待就有一定的距离,向外推介的效果就可能也和期待存在一定的距离。一些作品本来想反映重大的题材,也是对这一题材有自己的追求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力求达到感人的艺术的效果。但可能在角度上和公众对于这种题材的期待视野和内在要求存在某些认知上的距离。题材的重要性就让人对艺术地表现这题材的作品有极高的期待和
极大的期望,当然艺术作品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期望,难度确实是很高的。而这种难度,也当然会影响作品的传播的效果。这其实也是这样的难度所带来的。实际上,海外的受众也会有相似的感觉。
与此同时,现实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的差异,当然也会造成理解方面的困难,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差别很大,其实也会对人们的理解产生各种认知的差异,这也是客观存在。在一个文化里视为理所当然的情况,在另一个文化中就可能会有认知上的偏离。这个方面的状况当然也需要正视。
跨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相似和相同,而是要更好地“跨”,对于差异和视角的不同,完全不必回避也不必隐去,而是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表现,让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作品表现的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有更多的认识,也会让人们受到更多的启迪,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不同的选择和表现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其他文化的积极和正面的因素会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更多的理解。当然在这方面坚决地把自身价值观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在作品中呈现出来,其实就有让跨文化理解的积极的含义。理解不是迎合,真实不是取悦,面对差异其实也会让其他受众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明互鉴的意义。这正是极为必要的。
当然,对于这样的方面的表现,也需要是柔性的,更多是通过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具有能够激发人们进入的感人力量的。这在作品的推介中,也需要更多的对于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让对于作品的推介更能够契合不同的受众的心理认知。一些在敏感的文化差异上容易引发争议的细节,如对于社会敏感度高的议题有其敏感性,也是必要的。有些问题上的认识的差异可能会带来未必理想的效果。有些对于创作者来说,可能是追求真实效果的努力,由于某些处理的不够细致,就达不到现实的积极效果。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有一个对于作品的“适宜性”的要求,仔细地对于作品的受众反应的“适宜性”有所评估,也是必要的。
文艺作品的推介当然需要长期的、扎实的努力,在这种努力中,选择适宜的作品做更好的推介,也是极为重要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