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天桥艺术中心是京城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2019-08-18 17:01阅读:
据《北京日报》8月18日报道, 8月8日,随着波兰羊之歌剧团的音乐戏剧《李尔之歌》开票,天桥艺术中心2019年票房收入正式过亿元,原本计划全年实现的目标提前近4个月实现了。


早在2011年,北京有关部门提出,要在天桥规划建设一个容纳多个演出场所的首都演艺核心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演艺中心。在此基础上,组建北京剧院联盟,推动首都文化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制作一批高水平的大型驻场演出剧目,成为来京游客必看的旗舰式演出地。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规划充满了期待。因为对北京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南城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天桥把式——净说不练”,就是以旧社会天桥街头卖艺者为指代的歇后语。由此可见,天桥已成北京“民间艺术”的重要地标。解放之后,社会走向公有制,个体卖艺者没有了,杂耍卖艺的地方,盖起了天桥电影院,天桥小剧场(现为德云社的大本营),还有芭蕾舞专用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天桥剧场。未来北京要在这一带建设一座容纳多个演出场所的演艺核心区,真算是找对了地方。


“东方演艺中心”,这的确是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称谓。以北京的文化家底,北京的人才基础,北京的文化氛围,北京的综合号召力,打造这样一个演艺中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个演艺中心到底应该什么样?人们当然不能仅从图纸上看建筑和硬件,更渴望知道由其推广或运营的文化产品到底是个什么样。


说实话,自从这个演艺中心竣工之后,每次从天桥路过,我都朝着那一片宏大的建筑张望一番。从外边看,这里除了双休日有些来来往往的人气,平日里几乎都是静悄悄的。我也曾经登陆演艺中心的网站,知道他们的一些演出信息。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演出定位,和我这个又老又土的老年人错位不小,自然也就少了关注的兴趣。


而在今天,我偶然从《北京日报》读到了天桥演艺中心近年来的运营成绩单:2016年演出637场,票房7061万元;2017年演出842场,票房7335万元;2018年演出925场,票房8946万元;而2019年刚刚
过去不到8个月,票房就过了亿元大关……开业近四年的天桥艺术中心,以出乎意料的“天桥速度”,为北京打造了一个新的演艺文化地标。


从报道披露的细节中,笔者也深深体味了运营者的种种不易和创新。运营面积1.5万平方米,一天的固定运营成本就在15万元左右。这么大的体量,还必须要市场化运营,压力可想而知。对外租场子,既省事又来钱快,但是演出质量很难保证,艺术中心的品牌化策略就很难实现;自办演出,又涉及到跟谁合作?上什么节目?能否吸引观众等一系列市场风险。好在几年下来,运营团队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不断探索“两个文明”的新途径,演出频率、演出质量、观众认可度不断提高,艺术中心的运营终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此外,在艺术中心的运营中,笔者最为称道的,是每个周末的“百姓开放日”。不难理解,市场化运作,就不能不盯紧票房,因此高雅和通俗也就很难完全兼顾。但是,演出内容的难以兼顾,却未必不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弥补。现在,凡重要节庆假日,这里都举行开放活动,每年有200多场公益活动,还有导赏、大师班、演后谈,以及艺术教育相关的“周末艺聚”。公益活动“剧院之旅”,是天桥艺术中心的一项特色,活动面向普通观众、学校及机关团体开放剧场的台前幕后,深度了解剧院的演出运营,探究舞台制作的奥秘,既可实现“共享艺术好时光”,又能打破普通百姓对这里的神秘感,从而以更为主动的方式,争取了众多潜在观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