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加大购买租赁“京牌”的风险成本

2019-11-07 16:59阅读:
据《北京晚报》11月7日报道,11月1日起,外地牌照的机动车每年最多只能办理12次进京通行证,每次有效期最长7天。一些持有外地车牌的车主纷纷寻找门路,甚至通过地下交易租赁或购买京牌。


记者从中介口中得知,通过结婚过户“买京牌指标”最好操作也最“靠谱”。“我最近办了好多了。20多天就能完事,办理完京牌过户随时都能离婚。”中介会根据买标人的性别和年龄,选择合适的“标主”,“要找一个年龄差不多的,不能瞎配,不然容易‘流标’。”交易价格也根据买标人的性别、户籍有所不同。如果买标人为京籍户口的女性,价格在15万元左右。结婚前双方会签一个协议,而且公司还有担保,不用担心不能离婚。 想要“买京牌指标”,除了结婚过户,该中介还给出了变更法人、“直落”两种选择。“变更法人是买公司指标,不过价格更高,至少需要24万元,而且公司指标每年还要交一笔税费。‘直落’只针对外地户口的买标人,操作方法就是假结婚,不用真结婚。”


对此,有律师认为,类似这样的交易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也就是说,车管所不会依据这个无效合同给车辆办理过户手续,法院也不会依据这个合同确认车辆和车牌之间的关联。其实,不少购买租赁“京牌”的人心里也清楚,自己和交易对象签下的所谓“合同”,不过只是一个“君子协议”,最怕的是日后某一方萌生不良之心,刻意钻“不受法律保护”的空子宰对方一刀,或者在意料之外的某一环节出岔,导致得不偿失。前几天,就有媒体报道,法院接到了这样一起报案:有人通过假结婚,做“京牌”转让的买卖。可是交易完成后,转出京牌的女方却不履行“君子协定”,不与男方离婚。并提出“要想离婚,就再增加X万元”的额外要求,最终闹到法院。


现在北京汽车保有量这么大,与过去的上牌政策过于粗放很有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曾出现过轰动一时的“背车一族”——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买了汽车不能上牌照。不少外地购车者向有北京户口的人借用身份证,并由此滋生了“身份证借用市场”,其中有些人甚至背负了数百乃至上千辆车,导致名义车主与真正车主,在承担责任时发生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纠
葛,给政府的车辆管理带来困难。如今,为了一个“京牌”,假结婚、变更法人等花招又都使出来了,而且用这些办法运作,似乎还没什么障碍。不过,站在把关者的角度想想,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隔着窗口的程式化审批,除了“纸面把关”还有什么新鲜的?而造假者只要把纸面的文章做足,审批还能挡住什么呢?


前些年,房地产限购政策刚刚出台时,一位外地人想在京购房却没有购房资质;一位京籍女士,由某中介公司业务员牵线搭桥,两个陌生人见面、签协议,并在1小时内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这次交易中,女方只需出场4次,即可拿到3万元好处费;男方则需要回原籍先与原配妻子离婚——与陌生京籍人士结婚——再闪电离婚,以此绕过在京购房的政策限制顺利购房;而中介,也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服务费”。在北京,人们管那些帮别人钻空子的人叫作“拼缝”。在上述案例中,中介的“拼缝”作用显而易见——无论审批需要什么证明,中介都可以帮助客户“做出来”。可以说,目前各个领域的中介,很大一部分就是专门在调控政策中“找缝下蛆”的苍蝇。调控政策的严密程度,只要看看房地产中介的“拼缝”活跃度,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只要有审批,就会有造假,这几乎就是一个规律性存在。问题在于,在无法完全避免的情况下,行政、司法如何在自己的作为范围内,给造假者加大风险筹码,加重后顾之忧。比如,对中介的“拼缝”行为细化监管,鼓励内讧式举报。此外对背婚之类“灰色协议”引发的纠纷,法院能否做出“多输”、“惨输”的判决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