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当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大众媒体,我们如何塑造地方认同

2020-09-01 15:45阅读:
在陕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陕西卫视信号覆盖不太好,陕西沿黄河一带靠近山西的几个县老百姓家里都收看山西的电视节目,时间长了,一些老百姓对自己是陕西人还是山西人就开始有点犯迷糊。有一次,时任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到这一带视察,现场的一些老百姓就开始嘀咕:电视里不是说我们的省委书记是胡富国嘛(时任山西省委书记)嘛,怎么又变成了李建国?

这故事,我在多个场合听很多朋友讲过,具体细节不同人讲出来略有出入,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它生动而有趣地揭示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媒体对塑造社会公众地域及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大众传播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人,我们每天早上在差不多的时间翻阅本地的报纸,每天晚上在差不多的时间打开电视,收看本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每个地方的报纸,或许不只一份,不过办报特色有异,但内容其实高度同质化的,电视也是一样。更重要的是,不论报纸还是电视,它们都是一种“边界清晰的媒体”,每天出版的报纸,版面数是确定的,每天播出的电视节目,其时长也是有限的。这些内容近似、形式确定、边界清晰的媒体帮我们监测环境,告诉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每天发生了什么,也正是因为每天接触、使用这些内容近似、形式确定、边界清晰的媒体,让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共同生活的城市产生了认同,形成了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赖以发生的媒介,也就是我们日常共同接触的报纸、广播、电视等。

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一切似乎在改变。我2016
年到青岛工作,青岛的街头已经没了报摊,没有了获得报纸的最便捷渠道,我这个做了很多年报纸编辑的人,似乎也很自然就放弃了多年的读报习惯,而放弃电视,似乎更顺理成章,到青岛后,家里没有买电视,几年下来,似乎想不起看电视了。这样的生活,也是云淡风轻,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和朋友说到青岛,我发现我对生活了几年这座城市所知了了,居然连这个城市的市长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这种无意间的疏离,其背后折射的,不正是认同意识的缺失吗?当然,从我个人来说,对一个城市的疏离,可能有各种私人的原因,比如年龄、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假如还像以前一样,我每天早餐时能顺手翻开当天青岛本地的报纸,晚上打开电视,时不时扫一眼本地的新闻,这一切,会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因为大众媒体未必能够决定我怎么想,但一定能够影响我想什么。

可能有朋友说,社交媒体上不也很多本地消息吗?是,但是,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消费,多是一种“游牧状态”,几分钟看一次朋友圈,几分钟刷一次微信,不再是像以前那些我们一个城市的人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看大致相同的报纸,在相同的时间在不同地方看着同一个电视节目,更为不同的是,网络媒体是没有明晰边界的,人们上网浏览信息,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冲浪,一群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同时阅读同一份报纸的景观很难再现了,这一切,意味着促使人们形成想象共同体的那些传播因素,在很大程度已经被瓦解。

大众媒体不只是给我们提供信息,它还促成我们的认同。报纸与电视的生与死或许不重要,但是,对一个城市、对一个地域、身份认同很重要,那么,多姿多彩的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认同,真还需要认真思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