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2019-09-19 16:28阅读:
位置:甘肃省灵台县县城
年代:民国
级别: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大明一统志》载:“灵台,在灵台县,其地古密须国,相传周文王所作。” 清《甘肃通志》载:灵台,相传周文王所作。 《九域志》载:“泾川:灵台,古密须国之地,汉地理志云:密人之国。” 《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灵台县志》记载“灵台筑于周代,而县以灵台命名则是始于隋代”。从记载来看灵台修筑于西周周文王时期,灵台所在地为商周姬姓密须国(今灵台县百里镇)故地,而灵台县之名因灵台始于隋代。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记载了周文王伐密须国的过程:“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资治通鉴外纪》载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须”,“西伯伐邗,问太公:‘吾用兵熟?’曰:‘密须氏疑于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 《史记·周本纪》载文王受命为西伯,断虞芮之讼,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西汉《毛诗序》载“曰灵台,民始附之,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周文王受命伐密须国后, 修筑灵台祭天地,说明当时的密须国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历史文献均没有详实记载周文王修筑灵台详细的过程和地方,但灵台确实存在。今天西安鄠邑区也有文王灵台,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其修筑时间为周文王迁邑于丰京后。那么文王迁都前伐密须后是否也修筑过灵台,《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中记载的“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是否是今天灵台县灵台还是丰京的灵台,时代久远均无法考其证。在今灵台县陆续发现商周时期高等级大墓上百座,足以说明其历史久远而厚重。灵台至少在隋代就有,也不是空穴来风。最初灵台不过一夯土台而已,后世在其上修建亭阁之类建筑,朝代更迭,屡建屡废,文献记载亦缺失,一直延续之清末时仅存一夯土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1928年,灵台驻军在修建营房时将灵台铲平,存在了千年的古灵台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1933年,在陇东绥靖司令、新编第五师师长、灵台县上良乡人杨渠统(即杨子恒)倡导下,时任灵台县长张东野先生组织民众修复“灵台”,并柬请当时党政要人林森、孙科、李宗仁、杨虎城、傅作义、朱绍良、汪精卫等题词勒碑于灵台四周。民国时期的“灵台”,高三丈八尺,底宽也为三丈八尺。台上建筑有八卦亭,亭内塑有周文王像。亭顶中间是屋脊形状,屋脊的中央有一个小塔,塔顶插有高约七尺的柱状铁质的装饰物。亭檐形状为簸箕型,四角向内收缩并卷起。檐下八根明柱互相对称。明柱的周围,设置了望台。整个亭子呈正方形,南面为正门。北面有拱洞相通。台基是用土、板夯筑的,周身用青砖包裹。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台阶通道,通向南侧腰间的平台,再通向亭台。在台基的四周,镶嵌着林森等各界要员的题词一百三十多件。六十年代被拆毁,碑刻部分被毁1984恢复重建,灵台四周,袭旧镶嵌了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军政要员等人原题碑石。1997年在灵台两侧新建了碑廊,又据张东野先生主持重修的《灵台县志》专题原版,补刻被毁的部分碑石,并镌刻了当代有关领导、名人的题赠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解放初期灵台旧照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灵台旧碑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民国二十四年正月,灵台县县长撰文,汪倾波书丹,杨渠统勒石《鹤东亭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灵台县县长张东野《灵台县政府新生活运动录朱子家训静告父老兄弟诸姑姊妹文》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民国二十三年时任灵台县县长张东野重修灵台所作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清道光元年《重修灵台学宫》碑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民国二十三年灵台县县长撰文,汪倾波书丹,杨渠统勒石《重修灵台县城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民国二十三年九月《重修灵台记》,灵台县长张东野撰文。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文王祭天第一台-灵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