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徐名印:关于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2021-03-04 16:16阅读:

关于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2020-05-06 09:07:30 江西教育B 2020年2期

徐名印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深刻改变着语文的教和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这项实验中来。但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有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重工具轻人文、重人文轻工具、为整合而整合、为阅读而阅读的现象,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修正和完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应是深化这项实验应瞄准的目标。
一、扣紧统编教材是实验的根本
统编教材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从落实统编教材开始。
首先,要读懂和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现实实验过程中,有的教师只知教书,不聚焦《课程标准》;有的就文讲文,不知语文学习特点和目标要求。即使部分教师读过,也是心领得不多,神会得更是廖廖,大多是凭经验教学,有的跟着感觉走。《课程标准》的读懂和落实是一件大事,这一课是非要补上不可的。
其次,要读懂和落实单元教学要求、预习提示、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统编教材好就好在单元语文素养、能力要求与课文、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成为有机整体,逻辑关系清晰,线条明显,不再隐隐约约,而是凸显可见,可操作,可落实。如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既锻炼了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又照应了预习提示。第二题:“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针对的是单元要求“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的”。第三题:“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针对的是单元提示中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第四题:“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针对的是单元提示中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没有好的教学策略,就是“照本宣科”,也能有效地落实统编教材。
再次,要读懂和构建统编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的思维导图。“教得简单,学得轻松”,更好地完成好国家规定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任务,需要我们站在上位观念的层次上,理清七、八、九三个年级各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各要培养和训练的基本技能。这些问题弄清楚了,“用教材教”“用例子学”这一理念也才能真正理解。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到底有哪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这个比较容易把握,难就难在语文能力体系的梳理上,这是实验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七年级有两条能力训练的主线,一条主线是阅读的能力训练,即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特别是速读、精读、略读和浏览,需要通过关键性语句或段落的把握能力来训练和形成。另一条线是语文能力的线,即学生读懂一篇或能写一篇文章所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具体体现是“感知汉语的声韵和语言之美—体会作者感情—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中心—把握抒情方式—感受文章意蕴”,而这些能力训练,需要借助的抓手,还是关键语句或段落,进而有自己的心得、思考和质疑。八年级在七年级的基础上,进入了专体文章的阅读阶段,了解和把握专体文章的体例和写法,如消息、传记、散文、说明文、演讲词和游记。九年级是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进入了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的能力。特别是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文章篇幅加大,思考的层次加深,联系的视野扩大,强调对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理解,有意与高中学习进行能力和思维上的衔接。
二、用好“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
读懂和落实了统编教材,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想加深理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在读的语文实践中融会贯通。新版的“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有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在体例上,有精读、略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二是选文更精、更准,不论人文主题还是语用主题,聚焦度更强,更益于学生阅读、易于教师操作;三是每本书增设的“经典诵读”栏目,注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主题图书八年级上册“人间有味”,针对《背影》,编者选编了8篇文章。精读选编了刘亮程的《父亲》、贾平凹的《酒》这2篇文章,略读选编了赵丽宏的《挥手》、陈敬容的《父亲》、张翔的《父亲的开胃酒》、游宇明的《父亲之笔》、侯发山的《父亲的日记》、叶圣陶的《谈〈背影〉》6篇文章。这8篇文章,共同组成针对《背影》的阅读单元。
那么如何发挥好这8篇文章的作用呢?
第一,要根据单元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寻求学习主题的确立。《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在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意蕴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这类散文的特点,就是选题的艺术性和鉴赏性,具体地说就是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以“背影”为题的艺术性和鉴赏性,不仅体现在“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交汇点和触发点,而且它还是文章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情感变化的转折点。因此,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背影蕴父子深情,形象含人间大爱”。
第二,精选与主题契合点最高的选文。这8篇文章中,与《背影》在内容和结构上契合点最高的文章,是赵丽宏的《挥手》。运用“1+X”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文、析文、学文,在对比阅读中理解和运用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第三,自主阅读本单元选编的其他7篇文章。通过阅读,学生将会得到以下收获:一是将父亲的爱凝聚在具体的形象上,通过具体形象写父爱。如刘亮程的《父亲》,将父亲的含辛茹苦的形象比作牛来写;贾平凹的《酒》,将父亲的关心、关注、安慰聚焦到酒上;赵丽宏的《挥手》,借三次挥手的瞬间写出父亲的一生,父亲渐老,我渐长大;张翔的《父亲的开胃酒》,把儿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比作开胃酒;游宇明的《父亲之笔》,把父亲的农具比作笔,种下的庄稼比作诗,把父亲比作田园诗人。这些都是以物写人,是记事散文常用的方法。二是在内容上,都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事,真事最感人。所以,我们写真事,写真人,说真话。三是在写作手法上,如刘亮程的《父亲》中“我都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的力气”关键语句;贾平凹的《酒》,前后照应;赵丽宏的《挥手》的清晰的线索和思路;陈敬容的《父亲》环境描写和含蓄表达;张翔的《父亲的开胃酒》,关键语句和设置悬念;游宇明的《父亲之笔》,神奇的联想和想象;侯发山的《父亲的日记》,奇特的构思。
三、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有很多,我们不能不分孬好地拿来就用,也不能不尊重规律、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去发现和选择。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教学策略有没有效果,学生最有发言权。二是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和工具两大主题水乳交融,没有人文,工具就失去了目的;没有工具,人文就失去了表达。要在人文熏陶中学表达,立德树人。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三是要有标准、例子、能力三个意识。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对标的一定是《课程标准》,落实的一定是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一定是运用课文这个例子,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不是讲课文、教课文。这一点,一定要转变。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难点不是整合,也不是阅读,而是如何理解和落实好统编教材,也就是主题的确立,这是根和本。有了根和本,用我們智慧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三反一,扩大阅读的面,提高阅读的量,在阅读的实践中增长学生语文的血和肉,筑牢思想的灵与魂,“语文主题学习”才能生机勃勃。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教研室)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